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六十章 主人翁精神

作者:慎思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噼里啪啦……


    动工的时候,鞭炮总是不能少的,民间的说法是避一避诸魔邪祟,当然这种说法放现在叫封建迷信。


    那就只能说是……


    喜庆!


    图一个好兆头。


    好像还是有点儿唯心。


    长甸河大桥项目正式开启,李天明向王作先申请的大型工程车辆,只送来了一台老式的推土机。


    不是王作先舍不得,而是根本就没有。


    李天明把这茬儿都给忘了,别说真的没有,就算是有,国家那么多重点基建项目,咋也轮不到他们啊!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张平显然早已经习惯了用各种土办法来解决大问题。


    更何况好歹还有一辆推土机,张平显得非常知足。


    海城二建在开工当天,又支援了二十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工人,其中有一位老师傅叫周志刚,只可惜他家不是吉春的,也没有一个儿子叫周秉坤。


    李天明一整天扎在工地,可却没啥能干的,他所习惯的是利用各种大型工程机械来施工,之前盖房子用不上,可现在是架桥,没有那些设备,到底要怎么干?


    等见识过后,他才明白,自己那点儿经验,在真正的专业施工队面前,连个屁都不是。


    一根滑竿,几根麻绳,居然能准确的将钢筒运送到指定的位置,牢牢的扎进长甸河,然后几台水泵同时发力,很快将里面的水排干净,在河水通过河床渗进去之前,开始水泥浇筑。


    李天明看得一愣一愣的,在他眼里,根本没办法实现的工作,人家居然这么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


    难怪国家后来会逐渐演变,最终进化成基建狂魔,原来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积累经验了。


    傍晚,李天明又要出发去市里,之前因为秋收,原本三天一次,被他改成了一周一次,现在钢铁厂和电机厂的工人,早就望穿秋水般盼着他了。


    已经习惯了红烧鱼块儿,现在让他们整天土豆白菜,养刁了的胃还真受不了这个委屈。


    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就是这个道理。


    晚上再送几趟,等气温再下降一点儿,就可以改成白天送了。


    夜里两点到了钢铁厂,正好又赶上老黄值班。


    “天明,你最近来的可少多了!”


    是鱼送得少多了吧?


    李天明给老黄等人散了烟,把拖拉机开到食堂后门,自从他开始往厂里送鱼,这道门就再没锁过。


    一直专门给他留着,晚上来的时候,可以去小仓房睡觉。


    把炉子点上,等屋里暖和了,李天明裹着棉袄,往那张小床上一倒,很快就睡着了。


    转天还是孙立把他给叫醒了。


    “我今天去村里拉鸡,还有剩下的鸡蛋!”


    “不等老牛他们一起?”


    “不等了!”


    看孙立的表情,好像有事发生。


    “咋了?”


    “特么的,也不知道是谁,把厂里从你们村买生猪的事给捅上去了。”


    李天明闻言,也皱起了眉。


    “孙叔不是和上面打过招呼嘛,咱们这属于内部调剂!”


    “重工业局换领导了,不知道打哪来了个大傻掰,非得揪着不放,说所有物资都要服从统一调配,要不是我们这边硬顶着,恐怕拉回来的那1000头猪,都得被充公!”


    “王主任咋说?”


    孙立摇摇头:“来的那个局长好像后台很硬,听我大伯说,王主任也不好说什么,让我们自己去和重工业局打官司。”


    “冶金局呢?”


    冶金局和重工业局不是一个系统,冶金局对海城钢铁厂是垂直管理,但重工业局也能说得上话。


    “要不是冶金局的刘局长发了话,你以为我们还能留得住那批生猪。”


    如果是这样的话,还真是麻烦了。


    “往后……”


    “放心,我大伯说了,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大不了生猪拉回来,全都给宰了,然后存到屠宰场的冷库里,到时候,重工业局要生猪,老子这里一头都没有!”


    李天明听了,忍不住笑道。


    “亏孙叔想得出来,不过,还是别硬顶着,最好能协调个解决办法,估计上面也不是故意为难你们,还是看那1000头生猪眼馋了,想要分一杯羹!”


    “想要就说呗,我大伯还能顶着一点儿都不给,这里面的事麻烦着呢,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涉及到权利斗争,生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李天明闻言,也没再说什么,吃完早饭,拿了卖鱼的钱就打道回府了。


    开着拖拉机,直接去了长甸河大桥的施工现场。


    二十对桥墩,现在已经浇筑完了四对,这效率,不亏是专业的老师傅们带队。


    “天明,回来啦!”


    李学庆也在现场,虽说花出去一笔大钱,让他心疼,但是能把这座桥给建起来,花多少钱都值。


    “叔,您怎么没去学校那边?”


    今天同样是中学校舍建成的日子。


    “来了一帮啥记者,都在那边,我看着烦,就过来了!”


    记者又来了?


    李天明条件反射一般,想到了姜红英。


    “有没有一个姓姜的?”


    李学庆一愣,仔细回忆了一下。


    “你是说上回来电风扇厂采访的那个?王主任的外甥女?”


    “对!”


    “来了!”


    艹!


    李天明在心里骂了一句。


    早知道就不该这么早回来。


    正想着呢,就看到一辆吉普车开了过来,一直到他附近停下,车门打开,下来的正是姜红英,还有一个满脸尬笑的刘思明。


    “姜同志,你好啊!又见面了!”


    李天明立刻终止了内心的吐槽,换上了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


    姜红英白了他一眼:“你笑得还能再假点儿吗?”


    小姜记者又不傻,还能看不出李天明对她是避之唯恐不及,至于因为什么,她心里也清楚。


    之前和王作先聊过,然后被王作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她提的那些问题,轻则大西北,重则阎王殿。


    别说李天明了。就算是王作先遇见她这样的记者,腿肚子都得打哆嗦。


    “说说吧,关于这座桥,我不问,你自由发挥!”


    呃?


    看着姜红英身后的刘思明拿出了笔和本,准备记录的样子。


    这俩人的身份是对调了吗?


    果然背景深厚,想要进步也能容易得多。


    换作别人,光是熬资历就要熬上几年。


    “你要不说,我就提问了!”


    别,千万别!


    李天明哪敢让姜红英挖坑,调整好思绪,稳住了心神。


    “关于这座桥……”


    李天明侃侃而谈,从民生,一直聊到了国家的基础建设,完全是一副爱国爱民好青年的架势。


    说得不少,可干货却没几句。


    “可修桥用的是李家台子集体企业创造的财富,用于架桥的话,会不会损害参与集体企业建设的村民的利益?”


    “完全不会!”


    这话不是李天明说的,而是闻讯赶来的李学国。


    他之前听李天明吐槽姜红英,知道这位小姜记者是个挖坑的好手。


    哪敢让李天明独自面对,急匆匆的就赶过来了。


    “集体企业创造的价值,不单单是为了改善集体中个体的生活质量,同样也是要为集体服务,架这座桥,方便的就是集体。”


    李天明见李学国到了,赶紧溜之大吉。


    再晚走一秒,谁知道姜红英那张嘴又能提出啥刁钻的问题。


    转天,《海城日报》头版头条便刊登了一篇文章。


    长甸河大桥建设伊始——论新时代的主人翁精神。


    文章中,详细的介绍了李家台子村民,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动用了集体企业的盈利,将其用于桥梁建设的全过程。


    「第一更,求小伙伴的票票支持,谢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