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8章 涞水源头

作者:上岸不吃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胤参军,取舆图过来!”


    赵暮云大声招呼胤稷。


    胤稷也是在绞尽脑汁思索着相关问题。


    既然认赵暮云为师,跟在其身边学本事,那么胤稷就得主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当好一名勤学好问的徒弟。


    自从他代表皇族和盐铁司与赵暮云、裴伦达成协议,并拿到两成的细盐分成。


    胤稷便被皇族继续委以重任,鼓励他在河东道好好运作。


    皇族和盐铁司要的并不是源源不断的细盐,而是这细盐的提纯方法。


    河东道出现的细盐对盐铁司把控的全国盐业垄断冲击无疑是致命的。


    但是,他们躺在盐铁司的职位上不思进取,享受着垄断带来的红利。


    那么,河东道出现的细盐将会促使他们不得不去研究提纯的技术。


    可是,研究新技术不如直接抄袭模仿更加来得容易。


    盐铁司的人是自主研发还是剽窃技术,就不得而知。


    但胤稷待在赵暮云身边,却是他们力求且不争的事实。


    因为他们通过胤稷发现,细盐只是赵暮云所掌控的知识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项而已。


    赵暮云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他的身上,蕴藏着磅礴澎湃如海一般的知识。


    既然赵暮云如此信任胤稷,那就让他好好待在赵暮云身边学东西了。


    “是!”


    胤稷听到赵暮云的命令,马上走到另外一边,找来了一张舆图,摊开在赵暮云眼前。


    古代的舆图山川河流画得很是抽象,顶多知晓大致的方位。


    精准度肯定是无法保证的。


    能让你知道东南西北有什么就已经很不错了。


    之前范南执意幕僚随从来到边关,并爬上黑驼山的主峰荷叶峰,亲自勘察地形。


    也就是说明一点,兵部的官员们都知道舆图在军事战争中根本起不来多大作用。


    如果盲目迷信舆图,甚至会有被其误导而自陷于危险境地。


    众人对突然下雨众说纷纭,见赵暮云一脸凝重看起舆图来,但是停下争论,齐齐围了过来。


    赵暮云应该想到了什么计策,众人心中暗自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自己想了。


    要知道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计策比提刀上战场杀敌更痛苦。


    赵暮云摸着下巴,紧锁眉头,将目光锁定在蔚州城附近一带。


    “老唐,这条河是什么河?从哪里流到哪里?”


    忽然,赵暮云用带鞘的佩剑,指向舆图上一条流经蔚州城的河流。


    “大人,这便是涞水,便是从飞狐岭的一处山谷流出,蜿蜒三十多里,便抵达蔚州城附近,然后向东汇入桑干河。”


    唐延海带着手下多次侦探敌情,显然对蔚州一带的地形已经了解于心。


    当赵暮云问起这条河的时候,唐延海马上回答。


    “这就是了!”


    赵暮云听后点点头,随即道:“飞狐岭何处山谷,老唐你带我去看看!”


    “大人,这下了大雨的,现在去看,恐怕有危险。”唐延海一愣,劝道。


    赵暮云朝唐延海眼睛一瞪,不怒自威。


    “既然你要去,没有问题!我带路!”


    唐延海马上改口。


    当初在延庆墩烽燧台,唐延海多少还有点倚老卖老的资本。


    可如今,唐延海在赵暮云面前,已然是恭恭敬敬,当一名好下属。


    只有赵暮云跟他们兄弟相称,他们却不敢明目张胆这么称呼了。


    毕竟人到一定的位置,有些事情不能乱了规矩。


    在众人的一脸懵逼中,赵暮云带着唐延海走出大帐。


    除了林丰和胤稷若有所思外,钟大虎、杜威、武尚志、王铁柱等人是一头雾水。


    赵暮云在大帐内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要出去了呢?


    想必是他在舆图中发现了什么,而且还与这个涞水有关。


    大家的好奇心更重,互相对望着,想从对方的眼中发现什么端倪。


    结果肯定是一无所获。


    此刻,外面已经淅淅沥沥下着雨,地面变得湿淋淋起来。


    有士兵在帐篷周围挖排水沟,不让雨水流进帐篷内来。


    更有很多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将粮草辎重好好遮盖起来。


    雨越来越大,天地间一片白蒙蒙。


    到处都是沙沙的声音。


    而突来的大雨也彻底浇灭了山谷之中那些没能扑灭的火,黑炭堆中冒出一股股白色烟雾,与雨水交织着。


    雨水也将山谷之中的鲜血和肮脏冲刷掉。


    雨水、血腥、焦土,各种气味交织混合,扑鼻而来,让人有些作呕。


    李四等人赶紧拿上雨披和纸伞给赵暮云送上,并守卫在一旁。


    上一次赵暮云在朔州遇刺之后,李四说什么也不让赵暮云单独行动了,无论去哪里,他和其他五个侍卫绝对是寸步不离。


    “胤参军,你也一起!”


    赵暮云走出大营后,想了想,又将胤稷叫上。


    他既然想在身边学,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比一味灌输理论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且融会贯通。


    同时这位皇孙也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见证者。


    他不会一直在赵暮云身边,即便还在,他也会将他在赵暮云身边所见所闻告诉那些皇族,自然也会到了当今永昌帝的耳中。


    通过胤稷直达圣听,比起要经过河东道的节度使,朝廷的兵部等官员转达,效果不要好太多。


    即便是裴伦也好,还是朝中对赵暮云嫉妒不满的官员,他们要是诋毁和污蔑赵暮云,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问胤稷。


    有了这样一个人在身边,赵暮云感觉是妙不可言。


    听到赵暮云叫他,胤稷一愣,当即反应过来,毫不犹豫回答:


    “没问题,能与师傅雨中同行,甚是喜悦。”


    喜悦个毛!


    赵暮云浑身汗毛竖起,一阵恶寒,让唐延海赶紧带路,大踏步走了!


    ......


    飞狐岭是蔚州和朔州的天然分界线,平均海拔一千五百多米,南北走向。


    由于纬度高,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地方已经是低矮灌木丛。


    再往上便是一点点高山草甸,剩下全是光秃秃的碎石砂砾。


    没了高大树木,视野很是开阔。


    在唐延海的带领下,赵暮云一行冒着大雨很快从山谷爬升上了山脊。


    上到山脊,雨小了很多,雨披和伞也不用了!


    “沿着山脊走五六里,便能看到涞水河的源头!”


    唐延海回过头来,微微喘着气说道。


    “好,继续前进!”


    赵暮云手一挥。


    从山谷到山脊至少爬升一千多米,赵暮云气不喘心不跳,胜似闲庭信步。


    而胤稷却是全是冒汗,水气腾腾。


    “胤参军,你这小身板还得练练啊!十公里负重越野拉练了解一下?”


    唐延海笑道说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