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章 年轻的傻柱和贾东旭,大伯的遗物

作者:一只小牛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当他们看到美貌的关巧红时,俩人的目光顿时直了,眼珠子几乎要掉出来。


    就在这时,一个中年男子不知从哪冒了出来,朝着院中喊了一嗓子:


    "傻柱!赶紧进屋帮我干活去!


    "


    被唤作傻柱的少年连忙回应一声,慌里慌张地往屋里跑。


    清秀少年见状,冲着他的背影喊道:


    "傻柱,一会儿别忘了啊!


    "


    傻柱头也不回地应了一句:


    "放心吧东旭哥,我记着呢!


    "


    说完,他就消失在了门后。


    而那个被唤作东旭的秀气少年,则是一脸坏笑地钻进了西厢房。


    陈平安瞬间明白了这几人的身份。


    那个清秀的东旭,分明就是电视剧中挂墙上的贾东旭!


    而那个看起来老成的少年,不就是何雨柱吗?


    至于喊他干活的中年汉子,一看就知道是何雨柱他爹何大清无疑了!


    想起剧中的情节,何大清可是后来追着白寡妇离开了,没想到现在还在。


    陈平安撇撇嘴,牵着关巧红穿过中院,来到了后院。


    北面的正房,就是他大伯陈大根的住处。


    整整两间大房,外加一个耳房,看起来居室宽敞。


    左侧的西厢房,是许大茂一家的住所。


    他家隔壁,住的则是出了名的聋老太太,整天叨叨絮絮个没完。


    右侧的东厢房,则是刘海中的窝点。


    一番观察下来,陈平安仿佛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禽满四合院》在眼前上演。


    虽然和记忆中的剧情有些出入,但大体的人设框架却一点没变。


    想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种种啼笑皆非的故事,陈平安的心情难以平静。


    他深吸一口气,带着关巧红走进了北院的正房。


    推开虚掩的房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看得出这里有段时间没人住了,到处积满了灰尘。


    屋里的陈设十分简陋,除了一张木床,一个衣柜,再就是一套桌椅。


    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却也被蛛网遮住,看不真切。


    关巧红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心中有些忐忑。


    她怯生生地问道:


    "平安哥哥,咱们以后就住这儿啦?


    "


    陈平安安抚地拍拍她的肩膀,笑道:


    "是啊,这就是咱们的新家了,虽然简陋了点,但总比露宿街头强吧?


    "


    见巧红愣愣地点头,他又宽慰道:


    "别担心,有我在,咱们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的


    "


    巧红破涕为笑,紧紧握住陈平安的手。


    此时此刻,这个小小的房间,虽然简陋却温馨。


    对于从逃荒路上挣扎过来的两个人来说,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虽然前路未卜,但至少不用再受饥寒交迫之苦了。


    陈平安环视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四合院,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从今往后,自已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人生。


    ……


    陈平安扫视着房间,目光很快被床头柜上的一个木盒吸引。


    他走过去,拿起木盒,轻轻打开。


    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沓泛黄的纸张,还有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拿起那沓纸,仔细端详。


    最上面的一张,赫然写着


    "房契


    "两个大字。


    再细看,原来是陈大根的亲笔字迹,只见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兹将北院正房两间及耳房一间,赠与吾侄陈平安,即日生效。陈大根。


    "


    陈平安的心猛地一颤。


    他没想到,大伯竟然把房子留给了自已。


    要知道,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套房子可是无价之宝。


    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大都市,简直就是不得了的东西。


    他又打开那个布包,倒出里面的东西。


    只见里面有十来张红票子,还有一些零散的零钱,粗略一数,竟然有两百多块钱!(第一套钱是以万为单位,为了方便,就直接用后面的单位了。)


    陈平安倒吸一口凉气。


    这可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据原主的记忆,现在还没到全面使用票证的时代,人们使用的还是真金白银。


    两百多块钱,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一笔巨款了。


    接着,先让关巧红先在房间里休息,自已则走进了耳房。


    出乎意料的是,耳房竟然被改造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厨房。


    虽然设施简陋,但面积也不小了。


    怪不得那些禽兽会惦记着大伯的房子呢,光这厨房就足以让他们垂涎三尺了。


    陈平安环视厨房,却不禁皱起了眉头。


    只见灶台上空空如也,橱柜里也不见半点食物。


    想必是已经被那些“邻居”洗劫一空了吧。


    还好在救助站吃过饭,暂时不用担心温饱问题。


    但接下来的日子,可就得未雨绸缪了。


    ……


    此时此刻,在四合院的另一头,却上演着一幕与陈平安迥然不同的场景


    贾张氏跟随着易中海回到了屋里,劈头就问出了心中的疑虑:


    "老易,你说这事儿到底怎么办?咱们盘算了这么久,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怎么半路杀出个陈大根的侄子啊?


    "


    易中海沉吟片刻,慢悠悠地说道:


    "老嫂子,先别急,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那小子初来乍到,还不熟悉这里的环境,咱们要慢慢来。


    "


    一听这话,贾张氏就急了,尖着嗓子说道:


    "慢慢来?我看你是不急!


    你也不看看东旭都多大了,马上就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再这么挤在一起住,别说洞房花烛夜了,连个安生日子都过不好!


    "


    提到自已的儿子贾东旭,贾张氏就是一肚子牢骚。


    前些年,贾东旭的老爸老贾病故。


    易中海见此,便起了别的心思。


    他一力撺掇贾张氏,让贾东旭去顶老贾的班,进了机械厂工作。


    这机械厂说来也不简单。


    它是一家私营工厂,董事长就是娄半城,也就是娄晓娥的父亲。


    后来工厂被国家收归公有,改名叫做红星轧钢厂。


    只不过现在还是私营。


    易中海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


    这些年他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大妈不能生育,实在是个隐忧。


    如果陈平安知道易中海的想法肯定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这老家伙就是自已不能生,怪到一大妈身上。


    易中海的想法很简单,贾东旭年轻力壮,正是最好的接班人选。


    只要把他培养成材,日后自已年事已高,至少还有个养老的依靠。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