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8章 孝公去世为商鞅留下隐患

作者:时暇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嬴虔和甘龙几乎是老贵族的代表,这两人就算没有掌权了也仍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这个档口两人却突然离奇死亡,要说其中没有猫腻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是孝公亲自去吊唁,查看了二人的尸体,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而在孝公筹谋这一切、想替嬴驷和商鞅扫清前路障碍的时候,商鞅那边却突然收到了来自老贵族们的致命警告。


    他们派出名士赵良游说商鞅,告诉他你所取得的成就不过都是来自于君王的庇护罢了。


    可眼下孝公身体越来越差,他又能庇护你多长时间?


    你最好自己交出封地,找个地方种地养老安度晚年去。


    商鞅没有将他们的威胁放在眼里,他也看得出来赵良必然是那些老贵族派来的,非但没有畏惧,还让赵良带话给他们。


    说他们不思量法治为国家带来的进步,只思量计较个人的得失,还斥责他的新法为酷刑恶政。


    这等陈词滥调,早就已经被世人所唾弃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便到了来年的春耕大典。


    所有人都以为熬过了冬天,春暖花开之际秦孝公的病能减轻,身子也能一日日好起来。


    可谁知道他会突然生命垂危?


    连启耕大典都是太子嬴驷主持的,那天晚上,秦孝公拉着商鞅的手,说明日带他去函谷关,说完便昏睡了过去。


    商鞅知道,自从收复河西以来孝公还从未去过函谷关,这是他最后的心愿。


    无论如何也要帮他完成。


    于是第二天一早,载着孝公的车马率领着铁骑浩浩荡荡的离开了咸阳,前往函谷关。


    看着路上的风景,看着宽阔的渭水河,孝公不禁感慨。


    秦国从雍城到栎阳,再到咸阳,这条路秦人走了四百年才走到。


    到了函谷关,孝公拖着病体自己一步步登了上去。


    上去时太阳还斜斜挂在天边,残阳如血,涛涛大河横亘在无尽的原野上。


    天地壮阔,深邃无垠。


    见此一幕孝公不由湿了眼眶,他还有事情没有完成,他还不想死。


    十万铁蹄踏出函谷关,黑色旌旗所指之处,大军如潮水漫过。


    若是再给他二十年时间,他定可率领秦国铁骑定中原天下,结束乱世,还天下苍生太平。


    无数雄心壮志全都来不及施展,生命便悄然来到了尽头,上天何其不公?


    秦孝公一口鲜血喷出,倒了下去。


    所有人一拥而上围了上来,孝公抓住了商鞅的手,遗憾不能与他共同走完成就霸业的道路。


    他又抓过嬴驷的手交到了商鞅手中,叮嘱商鞅。


    天下为重,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自立为王。


    此话一出埋头写字的秦胜豁然从桌案里抬起头来,已经无法形容自己此刻的震撼。


    一滴墨从笔尖坠落落到纸上,将写好的稿纸弄脏。


    他不觉得这是君王对商鞅的信任,只感觉一颗心好似被寒冰包裹,冷的让秦胜感觉天地间好似都被冻住了一般。


    秦孝公这句话到底是真的临终遗言不放心秦国的江山社稷,还是故意留下这句话提醒嬴驷杀了商鞅?


    他感到一阵迷茫。


    这本《大秦帝国》自写书以来处处都透着孝公和商鞅的君臣情义。


    他们惺惺相惜,患难与共,共同发展壮大秦国。


    可如今当着嬴驷的面说出这样一句话,他当真是觉得嬴驷可能不堪大用害怕秦国基业葬送在嬴驷手中吗?


    为此甚至可以把江山拱手送给外人?


    若是如此,为何不私下跟商鞅说这话?偏要当着嬴驷和一众大臣的面说?


    难不成真是快要死了脑子已经不清醒了?


    秦胜握着笔的手越发用力,直至咔一声响传来,那笔竟在他手中断为两半他才猝然回过神来,赶忙拿了东西擦拭飞溅出去的墨汁。


    楚易安擦了擦脸,一滴墨被擦的到处都是,把她糊成了花猫。


    秦胜抿了抿唇,起身拿了张打湿的帕子过来递给她:“抱歉。”


    楚易安摇头,接过来把脸擦干净:“其实不用这么震惊。”


    秦胜接过她手中的帕子拿回去放好,又重新坐了下来,眼中透出几分楚易安看不懂的情绪。


    “我只是没想到。”


    楚易安挑眉,轻笑一声:“没想到孝公会这么信任商鞅?还愿意把国家都交给他?”


    秦胜:……


    这本书多少承载了秦胜的希望,虽说孝公去世,新君上位未必能容忍商鞅。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无可避免的事。


    孝公时期得到重用的这些大臣在孝公离世后有些人可能会被发落,有些会被边缘化让他们从重要职位上退下来换自己信得过的人上去。


    但是孝公和商鞅惺惺相惜这么多年,同舟共济,商鞅还让秦国从一个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小国一跃成为新的霸主强国。


    功劳不可谓不大。


    过程中虽说确实得罪了很多人,谁都可能对商鞅不利,可那个人不该是秦孝公。


    可那个人是秦孝公……好像也并不难理解。


    只是这样的结果秦胜多少有些难以接受。


    虽说这种猜测才更符合实际,阶级制度摆在这里,从一开始孝公其实就不太可能真对商鞅信任到这个地步。


    就像是大户人家的主子看待下人一样,稍微换个角度,臣子在君王眼里不也是下人吗?


    可以赏赐,可以夸赞,可以给他权力。


    但是他从未见谁要把自己整个的家底都给一个下人的。


    商鞅确有其才,可对于帝王来说也就是比其他人更有用些的下人罢了。


    秦胜说不出自己是什么心情,对于他来说这本书可能是话本子,对于楚易安来说兴许也是。


    但是这是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


    有些地方肯定是进行了修改,美化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常见的事。


    也许一开始他就应该以更严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而不是真把它当成话本子,不管什么都能写到尽善尽美。


    孝公和商鞅的君臣情谊也不该想的那般美好才是,自古以来哪个君王不防备重臣?


    虽然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是秦胜没有再贸然打断楚易安。


    今天晚上的故事他大概知道能写到哪里,等写完了之后再问也不迟。


    孝公去世,举国哀悼。


    无数百姓自发为孝公送行,一路都是他们的痛哭声。


    这一幕惊呆了山东列国的使臣,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葬礼。


    大雨滂沱之中百姓自发为孝公抬灵,真情实意流露出来的悲伤当真闻者落泪,前所未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