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6章 辞行

作者:易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鉴宝捡漏从1988开始》全本免费阅读


    张震点头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皇宋通宝,展示给大家。


    说道,“这是铸造币的代表铜钱,它从春秋时期出现,一直使用到了清末民初,可以说贯穿了大半华夏历史。


    它是用融化的金属浇筑在模具里面做成的。


    中间这个方孔叫做穿口,它的作用除了穿绳子以外,最大的用处是穿在木棍上固定,以便于工匠打磨铸造时出现的毛刺和砂眼。


    由于制作麻烦,产量低,铜钱在清朝末期逐渐被机制币所取代。”


    张震拿出几枚钱币放在讲桌上一一举起展示,“这些银圆、铜板,还有咱们现在用的分钱钢镚子,都属于机制币,它们是用不同金属坯饼在几百吨的压力机下冲压而成的!


    这两种钱币最大的区别就是制造方法不同,人工铸造费时费力,成本高产量少,机制币用机器制造,更省力,更标准化。


    铸造币是工业不发达时期的产物,机制币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品,标志着人类的进步。”


    张震又拿起了那枚银圆,“因为它刚开始是洋人在贸易中使用的,所以叫做洋钱、也叫花边钱,通俗点叫法就是大洋,银洋。


    这是洋人对华夏的经济侵略,最早是明末由西班牙人带到华夏但没有兴起。


    到了清末大量银圆涌入,先是寅度卢比,后有墨西哥鹰洋、英法银圆,对清廷的货币产生的很大冲击。


    明、清时期实行银本位货币,银两为主,铜钱为辅,由于银两交易时需要称重、看成色,所以非常麻烦。


    外国银圆涌入之后因它规格一致,造型精美,交易便捷深受老百姓喜爱。


    清廷的经济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才开始在洋务派提议下制造本国的机制币,以抵制外国银圆.”


    很多人都见过这些退出流通的钱币,但首次得知其中的历史背景,同学们都听得非常认真,不少人都在做着笔记。


    张震的声音抑扬顿挫,表情更是丰富多彩,这类似于后世直播式的讲课,吸引力极大。


    齐老在一旁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笑容。


    台下那些老师和领导,也露出了满意之色。


    张震看了眼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而且他已经渐入佳境,有点停不下来的意思,还有满肚子的东西想往


    外倒。


    不过这是齐老的课,怎么也得给他老人家留点时间。


    于是他总结道,“银本位货币的历史意义深远且广泛。


    在明代中期以后,银本位制逐步确立,银两成为主要货币,以铜钱为补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清,才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奠定了后来中国的货币制度基础。


    银本位制度促进了华夏与世界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在明朝隆庆时期开放海禁,国内外商业得以进行正常的交流,大量的白银流入华夏,为经济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支持。


    这不仅使得中国享受了世界市场的优势和资源,也促进了华夏内部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使得各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更加便利和高效。


    这一制度还对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银本位制度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如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以及使华夏经济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尽管银本位制度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白银产量的变化,各国逐渐放弃了它。


    这是因为白银的价值波动较大,不适合作为稳定的货币基础。


    总的来说,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华夏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华夏与世界的经济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度逐渐被更为稳定和先进的货币制度所取代。”


    随着他声音戛然而止,台下静了几秒后响起了狂潮般的掌声。


    张震等掌声渐停说道,“我和大家一样,都还是学生,刚才所讲的,只是希望能给诸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