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08章 如果沙漠变绿洲

作者:吃两个柠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各朝古人又开始了议论纷纷。


    就说嘛,五亿亩的沙漠,要将它们全都改造成绿洲,这谈何容易啊!


    想想也感觉不太可能呢?


    不过,各朝古人却是觉得有些遗憾。


    他们总感觉华夏后世应该有能力改造成功才是。


    李世民已经开始思考大唐若是有朝一日能将沙漠改造成绿洲,该如何利用?


    首先,种地,乃是重中之重!


    华夏人对种地是有执念的。


    若是有地,若是有多余的人力,必定是会垦荒的。


    届时,他必定会多多发布政策,鼓励垦荒。


    待那原本荒芜的沙漠都变成良田万顷,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家家户户有余粮。


    如此一来,大唐何愁不强盛!


    【首先,是地貌变化。】


    【沙漠变成绿洲后,会形成大片的草原森林。】


    【此外,疆省本身就在发展渔业和畜牧业。】


    【一旦变成绿洲后,这里将会有更多适合放牧的优质草场。】


    【这就意味着,疆省养殖业能够更好发展。】


    【假以时日,超越蒙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牛羊养殖基地,也并非不可能。】


    雍正眸光微凝,眼中闪过一抹深思。


    大清为了将疆省牢牢纳入统治版图,已经投入了无数兵力,历经了漫长的战争。


    自他父皇康熙时期起,便与统治疆省的准噶尔汗国死磕。


    康熙帝亲征漠北,三次征伐噶尔丹,阻止了准噶尔汗国妄图向东扩张的野心。


    到了他自己这一朝,局势依旧严峻。


    为了平定准噶尔,他集结了二十万精锐之师,试图一举消灭准噶尔汗国。


    然而,在和通泊之战中,清军惨败。


    但他并未放弃,继续调兵遣将,对疆省持续用兵。


    同时,在西北地区进行了周密而长远的战略部署。


    包括设立军机处、调整作战计划等,以随时应对准噶尔的威胁。


    如今,大清已经与准噶尔陷入了长期的对峙状态。


    但他坚信,疆省必定能并入大清版图。


    且从左宗棠抬棺出征疆省,和后世华夏对疆省的开发来看。


    疆省,绝对不能放弃!


    即使是苦战,那也要战!


    【其次,是气候变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布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


    【这里是北方风沙活动的“重灾区”,风沙活动极为频繁,沙尘灾害也最为严重,年平均风速高达每秒86米。】


    【沙丘一夜之间移动几十米,根本不成问题。】


    【这影响的不仅仅有京津冀,甚至还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等。】


    【根据中科院院士发表的论文资料显示,在2023年北方所遭遇的沙尘天气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贡献了约26的沙尘量。】


    【如果沙漠变绿洲,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沙尘暴。】


    永乐年间。


    朱棣眸中掠过一抹惊诧之色。


    原来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沙漠的活动?!


    华夏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沙尘天气。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史书中这一时期沙尘暴的记载尤为频繁。


    朱棣突然想到了宋朝关于沙尘暴的记录。


    “京师大风,黄尘蔽天。”


    确实,沙尘天气,常伴有大风。


    且沙土游走,所过之处,万亩良田转瞬成沙丘。


    自古以来,沙尘暴便被视为不祥之兆。


    汉成帝时期,外戚专权,恰逢沙尘暴肆虐,朝臣借机批评时政,将沙尘暴视为上天对外戚当权的警告。


    汉安帝、汉顺帝时期,沙尘暴亦被解读为君主失德或是政策失误。


    汉代术士还曾以五行学说解释沙尘暴,认为其乃“土”元素变异所致。


    “天雨土,百姓劳苦而无功”。


    将沙尘暴归咎于,帝王的劳民伤财之举。


    帝王们不得不更加谨慎行事,唯恐触怒天威。


    自天幕现世后,许多自然现象和天灾都有了科学的解释,并不是简简单单被视为是不祥。


    朱棣捋了捋胡子,思维开始发散。


    他迁都至北京,正是受风沙影响较大的地区。


    虽然如今永乐一朝并未出现沙土天气,但明朝也迟早会面临沙尘暴。


    所以,得治沙。


    不过,新的问题也来了。


    疆省,目前还不是明朝的领土。


    所以,首先要做的便是,打下疆省。


    想到这里,朱棣的眼中突然闪过一抹精光。


    那他岂不是又有亲征的机会了?!


    以征伐之名,将疆省纳入明朝版图,再行治沙。


    一举两得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