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2章 月楠老山,华夏练兵场

作者:吃两个柠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七次国运之战,是教训邻国,树立威信。】


    【1979年,华夏和漂亮国正式建交。】


    【漂亮国为了跟我们建交,承认华夏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而跟漂亮国建交,则让我们在跟毛熊国对峙之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但是华夏和漂亮国建交,毛熊国却不甘心。】


    【于是,毛熊国就极力扶持月楠,想对华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月楠也是不知死活,仗着有毛熊国的支持,野心膨胀,竟然想称霸中南半岛。】


    【月楠不仅出兵柬铺寨,还频繁在华夏和月楠的边境地区制造事端。】


    ......


    各朝古人看到这里,都忍不住笑了。


    上一个挑衅华夏的天竺的下场,月楠是不知道吗?!


    天竺被打服了,老实了几十年。


    既然如此,月楠要打,那就奉陪到底!


    华夏,可不是什么软柿子!


    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拿捏的!


    ......


    【为了惩罚月楠,解放军决定发起自卫反击战。】


    【随后,解放军很快就拿下谅山,威胁河内。】


    【但是解放军却是虚晃一枪,迅速撤军。】


    【因为我们惩戒月楠、恢复边境安宁的目的已经达到,绝不会陷入战争泥潭。】


    【此后,华夏和月楠在老山又打了10年,几乎拖垮了月楠的经济。】


    【而我们却把老山变成了一个练兵场,各大军区轮番练兵。】


    【此战不仅使月楠元气大伤,还把毛熊国带到了沟里。】


    ......


    李世民仿佛看到了之前对天竺自卫反击战的结果。


    华夏同样是不拖泥带水,迅速撤军。


    只是这次不同的是,华夏和月楠又多打了十年之久。


    李世民深知。


    打十年,如此久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华夏菜,而是华夏士兵没有用尽全力。


    因为华夏正处于和平发展的年代,战斗力下滑,士兵缺乏实战经验。


    所以华夏选择将新兵派上战场进行实战,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而且,在战争中,还能暴露出华夏军队存在的问题,便于后续华夏更好的管理军队。


    而在战争期间,华夏同样也面临着复杂又严峻的国际形势。


    漂亮国和毛熊国冷战,华夏和毛熊国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虽然华夏和漂亮国建交,但谁又保证,在哪一天两国关系不会突然破裂呢。


    华夏要时刻保持警惕,为可能的军事冲突做好准备。


    不过,事不过三。


    自新华夏成立以来,华夏总共经历了三次战争。


    对抗漂亮国支援半岛国之战,对天竺自卫反击战,再加上此次的对月楠自卫反击战。


    李世民相信,此战胜利之后,华夏将更加坚不可摧。


    未来必定不会有不长眼的国家,再来挑衅华夏!


    ......


    【第八次国运之战,是韬光养晦、和平崛起。】


    【上世纪80年代,漂亮国和毛熊国大搞军备竞赛,而我们却闷头发财,专注于自身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实力的稳步提升,全然不管两个阵营的争斗。】


    【这一时期的中央高层,深刻洞察到世界格局的微妙变化。】


    【明确指出尽管国际局势暗流涌动,随时都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但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流。】


    【特别是毛熊国勒紧腰带搞军备的时候,我们却提出了对军队进行精简的百万裁军计划。】


    【我们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建设。】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当时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与前瞻。】


    ......


    北宋的皇帝,此刻都格外震惊。


    在随时可能都会有战争的年代,华夏却要进行百万裁军?!


    若战事骤起,没有足够的士兵,那华夏岂不是危险了?!


    华夏这是用裁军,在赌未来的发展吗?


    赌对了,节约军费,发展经济。


    赌错了,兵力空虚,陷入绝境。


    虽然他们已经猜测到,华夏在此之后是没有发生战争的。


    但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正如他们北宋。


    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失去了防御线和养马区。


    最终,北宋只能用大量的步兵来对抗骑兵。


    而北宋周边又有太多政权,辽国、西夏、吐蕃、大理等等。


    迫使北宋在边境线上驻扎重兵。


    此刻,这些皇帝都在感慨。


    还好他们北宋有钱呐,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


    若是没有大量的军队,北宋就更危险了。


    所以,他们还是觉得华夏此举,似乎有点任性呐。


    众所周知,宋朝的士兵数量最多,但是最怂。


    所以,他们真的不太理解华夏后世的百万裁军计划。


    ......


    永乐年间。


    朱棣对于后世华夏的裁军举措深表赞同。


    毕竟士兵的数量绝非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唯一标准。


    若是军队的数量一味增加,而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只会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难以持续。


    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兵,其战斗力远胜于数量庞大却缺乏纪律与技能的军队。


    就如同北宋,士兵数量确实是多,可是冗兵。


    士兵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低下。


    而华夏既然已经觉察到时代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自然会果断调整战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这就是时代的机遇!


    喜欢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请大家收藏:()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