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39章 突发变故

作者:柯久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残阳如血。


    自朝鲜太祖李成桂建国以来,历任朝鲜国君无论是以何等方式摄取权利,都需要得到大明的承认和册封,其政权方才具备正统。


    正因如此,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绫阳君李倧虽然已经通过政变的方式软禁了其叔父李珲,并在朝中百官的"劝进"下登基为王,但他在面对大明的时候,也只能自称为"权知朝鲜国事"。


    高耸巍峨的承天门外,沿着长安街一路而行,不过半炷香的脚程,便是六部衙门所在,而礼部则坐落于西侧最后一间院落,平日里人迹罕至,除却在礼部当值的官吏之外,少有"外人"来此。


    许是商议许久无果,人满为患的礼部官厅中,气氛很是冰冷诡谲,身着绯袍的大明重臣们尽皆表情肃然,脸上残余着激动过后的潮红,半晌无人说话。


    朝鲜作为朝廷的藩属,其无与伦比的地理位置便决定了其在辽东战场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故此是否要册封朝鲜新王,朝中大臣早已达成了共识。


    如今前往朝鲜册封新王的使臣身份争执不下,首辅方从哲自当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关于派遣何人前往朝鲜册封等问题,在场的朝臣们虽然也产生了争执,但因炽烈的"党争"早已结束,次辅刘一璟又不是那善斗之人,没有在这敏感的问题上固执己见,故此这人选问题倒也有惊无险的解决了。


    因为毛文龙已经连续两次在对待女真的战事中"按兵不动",在场的朝臣中有好几人都对其表示"质疑",认为朝廷应该派良将将其替代,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兵部尚书王在晋。


    不过以刑部尚书朱国祚为首的另一波朝臣们则主张让毛文龙继续留任,理由则是"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况且如今朝鲜政权更迭,新王李倧急需得到朝廷的承认和支持,故此需要朝鲜提供粮草辎重的毛文龙必然不敢继续左右逢源。


    皮岛东江镇位置险要又如何;岛上有青壮数万又如何?


    如今的朝廷早就不像万历末年那般风雨飘摇,何须看这些边陲将校的脸色?


    此话一出,礼部官厅中顿时响起了几道争先恐后的附议声,让首辅方从哲本就深邃不定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几分。


    如今朝廷九卿中,户部毕懋康,兵部王在晋,户部毕自严,礼部徐光启,这都是天子亲手提拔的"帝党",平日里与他这位首辅相处虽然融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政见之分。


    特别是像现在这样,当朝臣众口铄金的时候,倒是显得他这位首辅主政无方,毫无威望可言了。


    轻叹了一口气,方从哲颇有些认命般的摇了摇头,暗道他这位内阁首辅恐怕是自成祖朱棣靖难,迁都北京之后,权利最小的一位。


    也多亏了天子以强硬的手段解决了炽烈的党争,不然要是放在以前,自己恐怕早就因为主政无法,在朝中御史言官的弹劾下,黯然致仕了。


    见方从哲表情难看,以兵部尚书王在晋为首的"强硬派"也没有继续逼迫,微微躬身表示歉意之后便坐回到之前的位置,丝毫没有在意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投来的异样眼神。


    见状,无论刚刚的争执有多么剑拔弩张,在场的朝臣们尽皆起身相送,只是还不待首辅推开紧闭多时的木门,威严肃穆的官厅中便急匆匆的跑进来一名吏员,并将一封奏本高高举起,口中惊惶道:"云南六百里加急,请首辅过目。"


    哗!


    闻听此话,官厅中的朝臣们顿时哗然一片,哪怕是持论甚中,一直没有参与到刚刚争执中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人也尽皆面露惊愕之色。


    通常情况下,六百里加急的奏本已然足以惹得朝野为之震动,遑论是从地处帝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传回的?


    虽然时隔两年,但在场的朝臣们仍是对永宁宣抚使奢崇明掀起的那场叛乱记忆犹新,若非天子运筹帷幄,提前自中枢派兵叛乱,只怕这战火早已波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


    如今云南重现六百里加急,其内容是否与当年的那场叛乱有关系?


    毕竟那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虽然伏诛,但世代与其家族结亲的贵州安氏却依旧盘踞在鸭池河以西,乃是西南诸省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土司之一。


    想到这里,官厅中的重臣纷纷将紧张的目光投向方从哲手中的那封奏本,呼吸不知不觉间便随之急促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