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89章朱棣的怒火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姚广孝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这万里江山,是诸位王爷随老爷子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他如今不过是皇储,岂敢在羽翼未丰时便展露獠牙?”


    “若此时强行削藩,只会让老爷子心寒,以朱雄英那副孝顺模样,断不会在老爷子在世时行此逆道之事。”


    “何况他与您的明争暗斗,至今都不敢摆上台面。”


    “他怕惹老爷子心寒,更怕伤了老爷子的龙体。”


    朱棣颔首,又道。


    “大师,如今孛斤帖木儿率万余骑兵逼向宣府,父皇定会就近征调北平驻军,命本王入宣府协防十九弟。”


    “这正是天赐良机啊!”


    姚广孝指尖摩挲着念珠,沉声道。


    “没错,此乃天大的机缘。”


    “一旦握住宣府控制权,北平左有宣府屏障,右有辽东呼应,两道防线连成铁壁,届时燕王挥师南下,后方便再无掣肘。”


    朱棣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


    “那就静待父皇调令吧,只是……此事不会生变吧?”


    姚广孝闭目沉思片刻,缓缓摇头。


    “以贫僧看来,变数极微。”


    “论行军路程与粮饷耗费,以老爷子的雄才大略,断不会舍近求远调山西兵马,他岂会不知兵贵神速的道理?”


    朱棣眉峰骤蹙。


    “若朱雄英从中作梗呢?”


    姚广孝轻轻摇头。


    “他不会。”


    “此人极有城府,从过往行事来看,他断不会从中作梗。”


    他指尖捻动佛珠,语气笃定。


    “他与朱允炆不同,朱允炆不过是个不足挂齿的孺子,以朱雄英的智略城府,岂会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平白让洪武皇帝看轻了去?”


    朱棣长舒一口气。


    “有大师这话,本王便安心了。”


    “老二!”


    他忽然大声叫道。


    话音未落,朱高煦便已大步流星的闯入了园中。


    “爹!”


    朱棣沉声道。


    “你即刻集结兵马,挑拣干练将领,令他们原地待命,不日随本王增援宣府。”


    朱高煦双眼放光。


    “要打仗了?”


    “得令!”


    见朱棣点头,他兴奋得一拍胸脯,转身便要冲出去点兵。


    恰在此时,一名管事气喘吁吁的奔入了后花园,高声禀报道。


    “王爷!应天快马来报!”


    朱棣眼中精光一闪,扬声道。


    “呈上来!”


    连素来波澜不惊的姚广孝也不自觉倾身向前。


    待展开信纸,朱棣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


    “王爷,出何事了?”


    他手指发颤地将信递给姚广孝,声音发哑。


    “终究是本王空欢喜一场啊!”


    姚广孝扫过信笺,瞳孔骤然收缩,喃喃自语道。


    “怎么会……他断不会用如此拙劣的手段……”


    “难道……是贫僧高估了他?”


    话音刚落,又有快马携圣旨疾驰而来。


    “王爷!陛下有旨,令您即刻调兵增援辽东!”


    “什么?”


    朱棣还未从先前的震惊中回神,便愕然抬头。


    传旨军兵喘着粗气补充道。


    “大宁都司八百里加急奏报,鞑靼五万铁骑已陈兵辽东边境,不日恐将入侵!”


    姚广孝猛地攥紧佛珠,脸色沉如寒铁。


    “不对!”


    朱棣挥退左右,沉声道。


    “大师,你且说!”


    他宽大的袖袍下双拳紧攥,整张脸都因怒意而微微扭曲。


    姚广孝的脸色同样凝重如霜。


    “这时机也太巧了!”


    他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锐芒。


    “定是有人在暗中相助!”


    “殿下,此事必有蹊跷!”


    姚广孝陡然站起身。


    “孛斤帖木儿是我等派人联络的,连进攻宣府的态势都是我等刻意造势,怎会突然横生枝节?大宁都司如何能未卜先知?”


    朱棣猛地捶向石桌。


    “北平府绝无奸细!定是……定是……”


    “贫僧得去一趟大宁。”


    姚广孝拂袖便要转身。


    “不可!”


    朱棣厉声喝止。


    “姚师万金之躯,哪能涉险?”


    姚广孝却淡淡一笑。


    “王爷忘了?”


    “小僧当年在嵩山寺曾习过几手粗浅功夫,这天下能与贫僧过上十招的人,怕是还没生出来。”


    “邹普胜那拳脚功夫,还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呢!”


    姚广孝脸上满不在乎,接着说。


    “大宁这边明显有猫腻,小僧倒要去会会,到底是哪个家伙在给宁王当帮凶!”


    朱棣一把拦住他。


    “别去!这趟咱就算是给别人做了垫脚石,忍了!”


    他语气急切。


    “你现在去了,万一十七弟往南京递了消息,那麻烦可就大了!”


    “王爷!”


    姚广孝难得激动起来,毕竟这局是他一手策划的。


    本来都快把宣府攥在手里了,现在眼瞅着到嘴的鸭子要飞,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朱棣盯着姚广孝,眼神冷得像冰。


    “本王让你别去,还要再说第二遍?”


    一瞬间,他身上的气势完全变了。


    平时对姚广孝客客气气的,真以为一个和尚能随便违逆他?


    姚广孝一怔,赶紧低头认错。


    “是小僧冲动了,王爷别生气。”


    朱棣脸色松了点。


    “一计不成还有下一计。”


    姚广孝琢磨着说。


    “王爷,要不让孛斤帖木儿转头打山西?现在山西防御弱,只要……”


    啪!


    朱棣火冒三丈,扬手就给了姚广孝一巴掌,直接把他扇得一个趔趄。


    “我朱棣特娘的可不是卖国贼!”


    他吼得脖子青筋直跳。


    “让孛斤帖木儿打宣府,是为了拿控制权!你给我分清楚做事的底线!”


    “身为大明人,脚踩着大明的土地!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


    “这话我今儿头一回跟你说,下次再敢出这种损害大明利益的馊主意,老子劈了你!”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中旬。


    全国的士子们正从各地陆续赶往直隶应天府,准备参加会试。


    明朝科举小考分为县试、府试、州试三关,考中者为秀才。


    大考则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为举人,会试在直隶应天府举办,考中者为进士。


    殿试由皇帝亲策,决定进士的最终排名。


    这一排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进士是补任地方官职,还是进入京师翰林院。


    在明朝内阁制形成前,翰林院的地位尚不显赫,但随着内阁制度的发展,逐渐形成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


    因此,但凡有志向的读书人,无不渴望通过殿试进入翰林院,为仕途铺就更高的起点。


    今年会试由礼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李缘担任主考官,礼部左侍郎梁焕为总阅卷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