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57章方孝孺:殿下,你终于回来了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苍老的身影在红墙白雪间渐行渐远,帝王的心事,如同这未化的积雪,沉重而漫长。


    想要撼动这社会的根基,从来不是靠多宏伟的政策。


    再精妙的政令若到不了地方,终究只是纸上空文。


    如今朝廷积弊已深,尾大不掉的困局仍在延续。


    朱小宝渐渐明白,变革的核心在于思想,而思想的枢纽,恰恰系于儒家。


    曾几何时,他鄙夷那些被视作封建糟粕的儒家教条,可此刻却不得不重新审视。


    若总以后世视角评判当下,不过是自欺欺人。


    治国理政从不是少年人的热血冲动,更非随波逐流的空谈。


    为何有人偏喜诡辩?


    这是因为知识的贫瘠,他们看事只懂一面,缺乏支撑多元视角的积淀。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现固有观念亦有谬误。


    直到学会沉默思考、不盲从他人时,才算真正开始蜕变,这是朱小宝九日来沉心思索的感悟。


    先前他不理解,为什么儒家能被封建王朝奉为圭臬?


    古人不缺智者,明知其会固化思维,为什么还要推上神坛呢?


    答案其实简单,因其能驾驭人心,服务统治。


    换言之,若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学说同样以束缚礼乐、巩固统治为核心,也会被捧上神坛。


    一切,不过是时势所需。


    试执政这一年,朱小宝尝试过诸多改革,唯有驿站改制算彻底成功。


    街市整饬、道路修缮,乃至火耗归公等举措,都难言成效。


    上层政令未必能得到下层执行,以士绅地主为核心的地方势力,总会阻挠任何损害其利益的政策。


    地方官府在承平年代更不敢得罪士绅,他们需要依靠这些豪强维系安稳、治理百姓,这直接关乎他们的官途与政绩。


    若士绅不配合,新政便寸步难行。


    开海禁、办官学、设医馆、修交通,乃至土地、税收、户籍改革……


    这些看似美好的蓝图,该如何推行?


    前几项于地主阶级损害有限,因由朝廷出资,可后几项却是从他们口中夺食,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更遑论未来的削藩与削减宗室俸禄,桩桩件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或许可以做个暴君,以杀戮威慑反抗者。


    可朱元璋杀了半辈子人,结果又如何?


    若暴力能解决问题,治国岂不太简单了?


    现实却残酷地证明,这不过是空想。


    九天来,朱小宝思绪万千,虽有感悟,却尚未形成完整方略。


    应天大街比镇江府更显繁华,朱小宝身着素衣混在人潮中,步伐平静,周身气息却更显沉稳。


    几个中年汉子很快注意到他,那是锦衣卫。


    头目凑近时惊得失色。


    “殿下?”


    朱小宝并未理会,径直朝皇城走去,他需要时间思考如何与朱元璋开口。


    见他无视自己,锦衣卫小旗正要行动,却被朱小宝冷声喝止。


    “想抓我去诏狱?”


    小旗慌忙躬身。


    “卑职不敢。”


    “那就滚!”


    待他们退去,何广义带着人匆匆赶来,见到朱小宝时喜极而泣,连忙将披风披在他身上。


    “殿下可算回来了!廖家兄弟前两天被皇爷放了,方夫子与刘夫子正和国子监的人辩驳,今日还有千名学生在洪武门外叩阙……”


    “谁安排的?”


    朱小宝听到此处顿了顿。


    “像是徐姑娘。”


    何广义低声回禀。


    朱小宝轻叹。


    “这丫头下手太狠了,怕是要有学生被抓了。”


    “刑部杨大人是咱们的人,不会为难他们的。”


    何广义又道。


    “您走后,皇爷没精力批奏疏,奏疏分类全交给朱允炆了。”


    朱小宝点了点头。


    “看来是朱允炆堵塞言路,妙锦才安排了这出戏。”


    “皇爷爷这些天在做什么?”


    朱小宝忽然问道。


    何广义摇头。


    “不清楚,但已经不理朝政许久了。”


    朱小宝转身认真看向他。


    “你且说实话,我这回,可真是做错了?”


    “卑职不懂,但殿下既这么做,定有您的道理。”


    何广义坚定道。


    朱小宝笑了。


    走到天津桥广场,见千名学生长跪在地,朱小宝心中微颤。


    我任性行事,却让这么多人担责,但虽然心有愧疚,却也从未后悔决定。


    “叫方孝孺和刘三吾来。”


    他沉声吩咐。


    何广义领命而去。


    很快,两位老夫子匆匆赶来。


    见到朱小宝,方孝孺率先冲上来,厉声质问道。


    “殿下可知自己在做什么?京师多少人牵挂您?再晚回来,储君之位怕都保不住了!”


    说着说着,他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我曾想以死明志,蓝玉他们都要进宫找朱允炆对峙,可您却一声不响地走了……”


    看到朱小宝身上的素衣,他更是泪流满面。


    “听说您走时还带着伤,现在好些了吗?”


    刘三吾被方孝孺又急又忧的样子弄得发愣,一时说不出话,只能在旁边叹气。


    听着方孝孺哽咽的话,朱小宝心里一软,避开正题说。


    “让夫子担心了,我好多了。”


    “夫子还是赶紧去把学生们劝回去吧,别再闹出什么事了。”


    方孝孺还要再说,却被刘三吾拉住了,幽幽叹道。


    “方夫子,太孙殿下才舞象之年啊!”


    方孝孺猛然怔住。


    对啊,他才十八岁,还是个少年,可谁想过他肩上扛了多少事?


    自己十八岁的时候又在干什么呢?


    他面露悔色,终究没再言语,跟着刘三吾转身去劝离学生。


    谨身殿。


    朱元璋负手立在殿前汉白玉栏杆旁,俯瞰着面前空旷的广场。


    他刚从东宫回来,那封信笺还在掌心烙着温热。


    通篇读下来,居然没有一句道歉的谄媚之词,这倒显出他心中有自己的坚持。


    这混小子,倒真随了他年轻时的脾性。


    “陛下!”


    蒋瓛恭敬侍立在朱元璋身旁。


    “锦衣卫那边……”


    朱元璋喉头滚动,对蒋瓛道。


    “唐赛儿那边,撤了吧。”


    蒋瓛猛地抬头,怔愣片刻才道。


    “卑职这就去请太孙殿下回宫!”


    “嗯。”


    朱元璋挥了挥手。


    等蒋瓛的脚步声完全消失,他才缓缓转过身,望着奉天殿方向喃喃道。


    “大孙……回来吧,爷爷不恼了。”


    他知道自己性子倔,却没想过朱小宝执拗起来比他还狠。


    原以为他是叛逆,却没想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着想,是自己太冲动了。


    想到朱小宝走时可能还带着伤,朱元璋心里像被针扎似的,只盼着孙儿别落下病根。


    不然,他绝不会原谅自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