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7章奴婢叫海寿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允炆冷笑。


    “陛下杀黄子澄、齐泰、周德兴时,可曾念及亲情?”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是你的臣子!你才是最残暴的人!”


    朱元璋脸色铁青,却沉默不语。


    朱小宝厉声喝道。


    “朱允炆!你看看自己像什么样子?你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


    “你娘和齐泰的死,难道不是你一步步逼出来的?”


    “懦夫总把过错推给他人,却从不知反省!”


    “你……”


    朱小宝抬手指向他,字字如刀。


    “你就是个懦夫!”


    真正品性高尚的人,懂得时刻自我反思,而性格软弱之人,却总爱千方百计挑剔别人的不足。


    尽管朱小宝不忍心再刺激朱允炆,但此刻也忍不住厉声斥责。


    若不是朱允炆内心的那点算计,又怎会落得如此田地?


    当最后一层伪装被朱小宝无情揭开,朱允炆满脸惶恐,抓扯着头发大喊。


    “你胡说!”


    他抱头痛哭,跌跌撞撞地跑远。


    朱小宝想去追,却被朱元璋拦下了。


    “随他去吧,他也该学会长大了,但愿他经此一事后,能学会做一株稻子,学会低头。”


    朱小宝沉默片刻,望向朱元璋道。


    “皇爷爷,您为他费尽心血,孙儿都看在眼里,为何不让他明白您的苦心呢?”


    朱元璋摇头叹道。


    “明白又如何?他心中已生怨恨,而咱还能活多久?实在没精力再耗在他身上。”


    “他啊……成不了大事!”


    朱元璋的言外之意,并非贬低朱允炆,而是告诉朱小宝。


    此子不足为惧,无需视为绊脚石,随他去便好。


    朱小宝似懂非懂,轻轻颔首。


    朱元璋语重心长道。


    “你并未与他辩驳,即便遭他质疑,仍选择包容,大孙,你的眼界与格局,远非他能企及。”


    “格局决定命运,你能隐忍委屈,懂得藏器于身,圣贤书中的诸多美德,你都在亲身践行。”


    “如今,你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与此事纠缠,杀人是爷爷的决定,你无需介怀,专注于政务吧,国家还有诸多大事等着你处理,不必在此事上耗费心神。”


    “男人的成长之路,从无坦途,若没经历过泪水与苦难,又怎能懂得何为成长?”


    想当年,十三岁的朱元璋亲手安葬父母,小小年纪便独自扛起家庭重任。


    相较之下,温室中长大的人,又怎知成长的真谛?


    朱小宝点点头,关切道。


    “皇爷爷莫要太过伤心,孙儿先告退了。”


    临走前,他叮嘱谷大用。


    “你好好照料皇爷爷,若有需要,立刻唤我。”


    谷大用连忙应下。


    “奴婢遵命。”


    望着朱小宝离去的背影,朱元璋向谷大用感慨。


    “吕氏与咱大孙虽是暗敌,表面却相安无事。”


    “若敌人死在眼前,常人定会痛快大笑,可你可知为何大孙没有?为何他明知吕氏欲杀他,却仍这般温驯谦卑,不露锋芒?”


    谷大用思索片刻,轻声道。


    “皇孙殿下胸怀宽广。”


    朱元璋摇头道。


    “非也,是他愈发成熟了,他骨子里的狠劲,有时连咱都自叹不如,你没见他整治流民的手段,也不知他如何……”


    “咱大孙虽睚眦必报,却心怀善念,人性的善恶,在他心中界限分明,他清楚何人该杀,何人该怜,凡事都自有考量。”


    朱元璋似在对谷大用言说,又似自言自语。


    “这小子,是越来越老练咯!”


    “也不知道待他执掌大明,会是何种光景……”


    朱元璋望向圆月,幽幽叹息。


    “又是一年中秋,却少了一人,传丧仪监太监来料理后事,无需陪葬皇陵,下葬之地由朱允炆定夺。”


    “去吧。”


    谷大用领命。


    “奴婢遵旨。”


    回首往昔,尽是苦涩。


    杯中酒三分暖意,七分悲凉。


    漫漫长夜,唯有煎熬。


    朱允炆在灵柩前举杯,一杯洒向地面,一杯饮入愁肠。


    身旁两个年幼的弟弟披着孝布,眼神懵懂,瞌睡连连。


    屋内冷冷清清,唯有几名太监忙碌穿梭。


    泪水早已哭干,朱允炆盯着灵柩,披孝起身,步出灵堂。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待到伤心肠断时,怒指乾坤错!”


    朱允炆狂笑不止,端着酒杯,疯癫般朝阁楼走去。


    月儿将圆,亲人不再。


    犹记三日前,母子相谈甚欢。


    如今双亲皆去,只剩他孤家寡人。


    “母亲!”


    朱允炆撕心裂肺地哭喊。


    “噔噔噔”,一名持酒壶的小太监走近。


    朱允炆猛然回头,死死盯着对方,厉声喝问。


    “你是何人?!”


    小太监叹息道。


    “奴婢奉燕王之命,劝慰殿下节哀。”


    朱允炆一怔,紧盯对方。


    “你胆子不小!就不怕我杀了你?”


    小太监从容道。


    “若殿下心中有恨,便该为吕娘娘报仇雪恨才是。”


    朱允炆愣住,追问。


    “你叫什么?”


    “奴婢海寿。”


    史载。


    明永乐年间设东厂,首任提督便是海寿。


    “海寿……”


    “你且退下,我已知晓。”


    海寿退下前,轻声道。


    “若殿下需燕王相助,尽管告知奴婢。”


    “滚!”


    朱允炆心烦意乱。


    他自嘲一笑。


    “四叔暗中布局,莫不是要造反?”


    随后又摇了摇头。


    “我远不及四叔,也难怪齐泰……”


    齐泰的话忽然在耳边响起。


    若走投无路,可投靠燕王。


    投靠燕王?


    对!


    唯有投靠燕王!


    “母亲之仇,必报不可!”


    “你这假仁假义的伪君子,陷害齐泰,又栽赃我母亲!”


    “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朱允炆咬牙切齿,额头青筋暴起,面容扭曲狰狞。


    然他浑然不知,朱小宝对此事毫不知情,更不知吕氏的柜子早已被海寿暗中调换。


    朱元璋终究心软,处置此事时,竟比对待代王还要宽容。


    代王仍在幽禁中饱受煎熬,那才是真正的折磨。


    对朱允炆,老爷子终究留了情面,未下死手,清承宫太监也未受牵连。


    换作从前,清承宫怕是要血洗殆尽。


    老爷子给了朱允炆足够的宽恕,也给了吕氏最后的体面。


    此夜漫长,多少人辗转难眠。


    朱允炆孤跪灵前,沉默不语。


    朱元璋心系孙儿,命太监探听清承宫动静。


    朱小宝却已无暇顾及,吕氏之死,不过是朝堂小事。


    若想永绝后患,本应斩草除根,但朱小宝终究不忍,亦不敢。


    案头奏疏堆积如山,交趾的急报接连不断。


    夜深人静,朱小宝依然埋首批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