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9章是我外甥孙提的,那就没问题了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像火耗归公和淋觞踢尖这类明朝特有的敛财方式,若能轻易解决,他们早就想出合理对策了。


    可问题在于,地方官府也需要资金维持运转,大家对此也都心照不宣。


    除非,国家财力雄厚到能将流外官的俸禄纳入体系。


    但现实是,明廷并没有能力来供养这些数量庞大的流外官。


    于是,群臣纷纷低头认罪。


    “臣等,知罪!”


    武英殿内的气氛变得怪异起来。


    朱元璋把题本递给郑和,郑和心领神会,随即将题本转交给了傅友文。


    朱元璋说道。


    “你们都将这题本看看。”


    傅友文接过题本,只见上面文字不多。


    他迅速浏览之后,便将题本传给了詹徽,詹徽又传给了李缘,就这样依次传递下去。


    群臣看完题本,皆神色怪异地相互对视了一眼。


    傅友文站出来,恭敬地问道。


    “臣斗胆请问陛下,这题本为何人所写?”


    朱元璋并未回应,只是说道。


    “先说说你们的看法。”


    傅友文思索片刻后,说道。


    “邮驿收取百姓所寄的信件和货物时,会按规定收取一笔费用,这笔钱会分成两份。”


    “虽说每笔费用不算多,但积少成多,利润确实相当可观。”


    “随着邮驿业务的发展,单纯的驿站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我们才引入民间商贾脚夫出资,借助民间力量来进行运输。”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增加了收入。”


    “商人能从中获取的利益确实不小,可若再征收河船税和城门税,这岂不是增加了商人的税负?”


    “国朝怎能与商人争利呢?此举恐怕会扰乱国家之根本啊!”


    傅友文话音刚落,詹徽便出列反驳。


    “傅大人,您这话不太妥当。”


    “但凡政事,都要从出发点去考量,要是只看其中一方,那不正像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吗?”


    “这题本的初衷是增加地方官府的税收,进而减少火耗归公和淋觞踢尖这些弊端,这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怎么能说是扰乱国之根本呢?”


    “在下认为,此法恰恰是在巩固国本,百姓定会大力支持。”


    “商人向来狡猾,多征他们的税,再把这些钱用在农民身上,我觉得没什么不妥。”


    傅友文点了点头,又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我只是担心这样做,会让更多百姓看到商业的利润,从而不再安心务农。”


    詹徽摇了摇头,说道。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举是在加重对商人的盘剥,百姓们能看不出来?”


    傅友文再次点头,抱拳向朱元璋说道。


    “若是如此,我没有其他意见了。”


    “我认为可行!”


    詹徽附和道。


    群臣也纷纷抱拳表示。


    “臣等附议!”


    朱元璋微微点头。


    “这确实是惠民的德政,这一举措对地方官府和百姓都有好处,但凡事都要谋划好了再行动。”


    对于商人牺牲利润这方面,朱元璋并没有过多考虑。


    他接着说道。


    “但这几十年来,淋觞踢尖和火耗归公的弊举,已经深入地方小吏心中,既然要改革,就要认真对待,把政策给百姓解释得明明白白!”


    “必须让他们了解清楚,淋觞踢尖漏下的粮食,都归百姓自己。”


    “总之,这两个弊习一定要改掉,不能让百姓给了官府钱,还继续被剥削!”


    朱元璋稍作停顿,继续说道。


    “还有城门税和河道税,直接由地方官府自行收取。”


    “但也绝不能出现克扣商人钱财,出现关系户等问题。”


    “这些都要仔细考虑周全,不能顾此失彼,让商人寒心。”


    “这件事,你户部和吏部一起商量着办,咱希望秋收之时,再也看不到淋觞踢尖的现象。”


    傅友文和詹徽赶忙抱拳领命。


    “微臣遵旨!”


    这事说完,小朝会上该商议的事,也都差不多了。


    傅友文满脸堆笑地讨好道。


    “吾皇英明!”


    “此策既惠及百姓,又利于官府,臣斗胆问圣上,这题本是出自哪位……”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只是“嗯”了一声。


    傅友文先是一愣,随后恍然大悟,浑身一颤!


    原来是他呀!


    那就没事了!


    蓝玉觉得奇怪,于是小声问道。


    “老傅,怎么回事?”


    傅友文小声说:“是你外甥孙提的。”


    这话一传到蓝玉和众人耳中,殿中的武将们都瞪大了眼睛,眼中更是闪烁着浓浓的惊喜。


    因为朱小宝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越大,于他们而言,自身地位也就越稳固!


    就在这时,礼部的官吏悄悄走上前,在礼部侍郎李缘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缘挥手让其退下,然后向朱元璋奏报。


    “启奏陛下,帖木儿汗国的使臣已抵达礼部。”


    朱元璋顿时喜笑颜开。


    “好!”


    “爱卿,你赶紧去接待吧,待商量好帖木儿汗国使臣何时来觐见朕,记得给咱回个话。”


    “是!臣遵旨!”


    朱元璋点了点头,宣布。


    “好了,都回去吧。”


    二月中旬,历经半年的长途跋涉,帖木儿汗国的使团终于抵达了大明的都城应天府。


    大明的人口,宏伟的宫殿,丰富的财富,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无一不让这些远道而来的使臣大为震撼。


    朱小宝回府时,已经快到中午了,天空中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


    他看到老爷子正蹲在暖棚里拔草。


    春天一到,杂草疯长,不拔确实不行。


    “爷爷,您咋还亲自下地干活呀!”


    朱小宝看了一眼旁边的下人,下人们顿时战战兢兢。


    朱元璋笑道。


    “别怪他们,是咱自己想下地的。”


    “这草就像庄稼里的杂质,蛰伏一段时间后,就总是要冒头,但草多了,庄稼的养分就被抢走了,所以必须得动手把它们给除了。”


    “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繁荣昌盛了,就会有一些贪官污吏来窃取国家财富,也得想办法整治他们。”


    这些都是朱元璋在种地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道理。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哲理,不同的人,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见解。


    朱小宝笑道。


    “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您年纪大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先过来歇会儿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