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0章明年,让大孙你见见大明各大藩王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元璋叹了口气。


    “别急,明年我们一家人子,再一起好好过个年。”


    朱小宝满怀期待的道。


    “那太好了。”


    朱元璋应了一声,忧虑地望向了天空。


    “过年都不让人安心啊!”


    “这么大的雪,还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会流离失所,卖地求生,我们大明真是困难重重!”


    尽管大明现在比过去富裕了许多,但指望朝廷的救济金去帮助难民和灾民,这并不实际。


    那是个无底洞!


    朝廷投入的任何资金都会迅速被消耗。


    毕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但这并不表示朝廷就无所作为,必要的粮食和资金还是要下发,只是这样一来,大明的财政预算就得重新调整,造船和修长城的费用都得延后。


    每次自然灾害,都会对帝国的各个领域造成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没有一个君王不畏惧天灾。


    相较于人祸而言,天灾根本就是无法掌控的。


    朱小宝扶着马老头走到门前,让他躺在摇椅上休息。


    他则搬来一张小凳子,坐在了朱元璋旁边。


    朱元璋轻轻摇晃着摇椅,突然开口道。


    “皇帝已经下令,明年年初将召集各地的藩王进京祝寿。”


    朱小宝点了点头。


    “这可是好事啊,全家人团聚不是挺好的么?”


    朱元璋斜眼看了他一下,继续摇晃着摇椅。


    “你想不想见见那些藩王?”


    朱小宝一时愣住了。


    说不想,那肯定是假的,他最想见的就是朱棣。


    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一位传奇帝王,不见一面,实在是一种遗憾。


    “想啊,但似乎没机会。”


    朱元璋笑道。


    “宁王你都能见到,其他王爷又怎会没机会?”


    “明年咱看看情况,尽量让你见见他们,到时候你也得好好观察观察这些藩王。”


    毕竟你的这些叔叔们,可都不是容易对付的角色!


    朱元璋在心中又补充了一句。


    朱小宝的心情开始复杂了起来。


    如果将来要和朱棣争夺大明江山,那将是多么的艰难!


    但朱小宝从不畏惧挑战!


    他朱棣能做到的,我又有什么做不到的?


    “云南都司已经攻占了安南。”


    朱元璋又冷不丁的说道。


    朱小宝顿时语塞。


    “这么迅速?”


    这确实让他感到很震惊。


    毕竟从开始行动到占领安南,不过才短短十天。


    这之中,还包括了传递消息的时长。


    换言之,云南都司的军队在五天之内,便攻克了安南全境!


    这般勇猛的战力,让朱小宝怎能不感到惊讶。


    见朱小宝如此震惊,朱元璋笑道。


    “安南的战略价值,咱确实是忽略了,你比咱更有远见!”


    朱小宝谦虚道。


    “您过奖了,我受之有愧。”


    朱元璋严肃地道。


    “你一定要记住,出师必有名,国家之战,需得民心所向,民心所向之后,方能得道多助。”


    他看着朱小宝,问道。


    “你认为战争应该是怎样的?”


    朱小宝不假思索地道。


    “强者吞并弱者,这是自然法则。”


    朱元璋微微一笑。


    “有胆识!”


    “咱年轻时也是这么想的。”


    朱小宝有些困惑地看着朱元璋。


    “难道这样想有问题吗?”


    朱元璋笑着反问。


    “那咱问你,你觉得咱皇帝打仗如何?”


    朱小宝肯定地道。


    “英勇!”


    对于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朱小宝从未有过怀疑。


    能从一名普通士兵,最终建立大明帝国。


    洪武皇帝是凭着自己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积累的智慧,赢得了这一切。


    或许有人会认为,是蒙古人失去了德行,才导致了万民唾弃。


    那陈友谅呢?


    陈友谅坐镇江南。


    苏吴等富裕地区的百姓,对他全力支持。


    要粮有粮,要钱有钱。


    在元朝末年,陈友谅无疑是最大的势力之一。


    但他还是被朱元璋打得溃不成军。


    在鄧阳湖一战中,朱元璋的战争智慧,更是成了后世千年的研究对象。


    听到朱小宝如此赞扬自己,朱元璋心中也感到很是自豪。


    但他并未自满,而是继续向朱小宝提问。


    “既然咱皇帝如此强大,那你认为,他为何不将南疆外的那些小国都一一征服呢?”


    “自古以来的帝王,谁不以开疆拓土为荣?”


    朱小宝愣住了,这个道理他确实未曾考虑过。


    朱元璋解释道。


    “今天你朱重八能灭掉这个国家,明天是否还能肆意灭掉其他国家?”


    “这样一来,不是会让其他所有小国都感到恐惧,进而联合起来对抗大明吗?”


    “你读过秦史,若齐、楚、燕、赵、韩、魏等势力联合起来,即便是强大的秦国,也未必能敌。”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秦灭了六国,陈胜吴广之辈,虽不比六国尊贵,却能颠覆一个政权。”


    “咱不能轻视任何势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你必须牢记。”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咱大明主动挑起战争,会带来什么后果?”


    “比如李世民,他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不遗余力地诋毁其兄李建成,这是为何?”


    “李世民能容纳魏征,为何却要诋毁自己的亲兄弟?”


    “他意欲封堵世间众口,弥补玄武门事变的缺陷,他的这场叛乱,正是无正当理由的典型。”


    朱小宝似乎逐渐领悟了朱元璋的话。


    之前令他感到困惑的某些道理,现在也变得清晰了起来。


    而朱小宝的思绪,此时却飘向了另一场叛乱。


    靖难之役!


    朱棣的做法,则比李世民更为明智。


    起兵之前,朱棣并未以朱允炆削藩为由,而是依据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一句话。


    ‘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


    即便是强如朱棣,也需师出有名,他抓住了‘清君侧’这一关键,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变。


    这正是朱棣胜过李世民之处。


    因此,在朱允炆政权被推翻后,朱棣无需费心抹黑朱允炆。


    朱元璋继续说道。


    “所以,当安南侵扰大明时,便是大明最佳的反击时机,事后也无人会认为大明恃强凌弱!”


    “倘若你未能提前预知安南侵扰大明,最终结果便会是外交谈判,也就无法推翻对方的政权了。”


    “当然,大明也不会吃亏!”


    “这世上的事,看似无序,实则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一旦你破坏了这些规则,那么国家的灭亡便近在咫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