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章朱元璋:这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看海禁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刘三吾虽为文人,但并不刻板。


    作为士大夫,他要面对的政治抨击和皇储拉拢,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在面对如此多的诱惑与打压之下,想要坚守一颗公正之心,是极为困难的。


    朱小宝的回答,可以说是恰好说到了他的心尖尖儿上。


    此时他看向朱小宝的眼神,也愈发的慈爱和赞赏。


    这样看来,这个神似皇长孙的少年,非但德行没有走歪,学问更是没有落下。


    此时,刘三吾又起了心思。


    若今日来的是其他学士,或许不会有这般的感觉。


    毕竟刘三吾与黄子澄和齐泰之流不同,长孙存世的八年间,他们鲜少与长孙相交,而他却与长孙朝夕相处。


    两人之间,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


    虽然还不能确定眼前这少年的身份,但单在学问方面,他已经认定了朱小宝。


    刘三吾继续开口。


    “不知小郎君对国朝严禁海事之事,何以为鉴?”


    严禁海事?


    提到禁海这事,朱小宝倒是觉得有几分惋惜。


    就因为洪武皇帝的一纸国策,导致大明的海上发展一再滞缓。


    而以孝治天下的大明,因此策作为祖制,后人更是无人敢破。


    刘三吾见朱小宝如此,只当是朱小宝不懂这些国家大事,微微一笑道。


    “小郎君若是答不出也无妨,此事涉政,想分析一二也却有难度。”


    毕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民间长大的孩子,自是很难想到这些国家大事的。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只要在以后的教导中加以引导就行。


    可就在这时,朱小宝却开了口。


    “不是不知,是我不敢开口罢了。”


    刘三吾道。


    “你但说无妨,老夫愿以名节起誓,日后绝不会乱嚼舌根,即使你答错了,老夫也不会加以责怪的。”


    刘三吾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朱小宝便点了点头。


    毕竟让士大夫以名节为誓,实在难得!


    “不怕夫子笑话,我这些年也翻看过不少书。”


    “陛下下令禁海,是为了隔断已退往沿海岛屿的张士诚、方国珍这等贼子与大陆的联系,避免他们在国内拉党结派,培养势力。此策一出,便能让其不攻自破,实为妙计。”


    刘三吾边听边点头。


    在屋外偷听的朱元璋,倒也听得饶有兴致。


    朱小宝继续开口。


    “洪武十七年,陛下再次颁布法令‘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获利而陷于刑宪矣……’”


    “刘学士应该清楚这道禁海令的由来吧!”


    刘三吾陷入了沉思。


    这道禁海令的由来,他还真不清楚!


    可墙角处的朱元璋,却是听得胆战心惊。


    这道禁海令是因胡惟庸私通倭寇,他才下令继续闭关的。


    这事讳莫如深,刘三吾确实不知道。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就笑了。


    所以,这小子现在是站在帝王的角度在分析此事?


    好啊!


    咱倒要看看,你后面还能说出什么花来!


    朱小宝见刘三吾似有不解,笑道。


    “刘学士若不知此事,倒也无妨。”


    “自那之后,陛下在去年才又颁布了谕令‘诏户部严交通番外之禁。上以国朝金银、铜钱、火药、兵器等物不许出番。’你可知其言外之意?”


    刘三吾沉思良久,依旧不得其解,竟拱手道。


    “请小郎君赐教。”


    朱元璋闻此,咬牙叹息。


    “蠢材!”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都看出了问题所在,你这翰林院学士竟看不出?


    咱的意思就是茶叶,丝绸,瓷器等物是可以卖出去的啊!


    不然如何提升我大明的经济?


    不过这也怪不了刘三吾,毕竟他也只能站在臣子的位置上去思考。


    自是没有身为一介君王的朱元璋要考虑得多的。


    被翰林院士大夫请教,朱小宝也没有丝毫的骄傲,他依旧谦虚道。


    “若我猜的没错,陛下是想说可以出售茶叶,丝绸,瓷器等来赚钱。”


    闻言,刘三吾双眼一亮。


    “竟是如此,受教了。”


    朱小宝继续道。


    “虽国朝立国以来,海事一直以禁为主,但禁严程度却在逐步放缓放宽,你可知为何?”


    刘三吾感叹一声道。


    “缺钱!”


    没错,缺钱!


    言简意赅的两个字,道尽了洪武年间的现状!


    现如今国朝初立,百废待兴,单靠土地税收那点钱,根本就支持不了一个国家的运转。


    朱小宝拱手道。


    “学生不才,再与先生说个例子。”


    刘三吾还礼。


    “愿闻其详。”


    作为士大夫,刘三吾不会因为对方年纪小就驳了自己的面子。


    但凡有与学问有关的事,他都十分敬畏。


    朱小宝道。


    “先生是否知晓再分配?”


    如此陌生的词,刘三吾几乎没有做任何思考,便立即摇了摇头。


    朱小宝道。


    “凡新国立,除政策的更行迭代外,天下土地、人力、财力、房屋等,都需进行再分配。”


    刘三吾顿时如梦惊醒。


    朱小宝继续道。


    “但自立国以来,供给国朝财政收入的土地,怕是很难做到尽数纳税吧!”


    “而导致国朝缺钱的缘由,并不是出自农耕落后,而是因农田再分配后,有不少都落入了士绅豪强之手。”


    “而他们则想方设法的逃避税赋,才以致国库空虚。”


    “太平年间,或是不会有大事,可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便会让国家财政愈发萎靡!”


    朱小宝侃侃而谈。


    这一切,也都被刘三吾尽数看在了眼里。


    只是现在不是他赞许朱小宝博学多识的时候。


    因为朱小宝的每一句话,都刺穿了国朝华丽的外衣,露出了那遮掩不住的残破。


    如此庞大复杂的项目,朱元璋花了二十四年都没能解决一二。


    开海是必经之路,因为朱元璋他别无选择。


    但朱元璋也不能自食其言,便只好逐步放宽禁海政策。


    他是多么希望有人能懂他的用意啊!


    可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毕竟一旦解除海禁,便会影响到不少走私人的利益。


    所以即便有人能懂,却也绝不会贸然开口。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笑声,打断了二人的对话。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