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章谁来过咱的奉天殿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可……


    他如今已经六十有三,又还能活多少时日呢?


    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与他志向相同的继承人来接班。


    这样才能将他亲手打下来的江山,治理得越发辉煌!


    也正是如此,他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才格外谨慎。


    朱小宝也感慨万分。


    盛世之下,以乞讨为生的人依旧不少。


    几十年后,西夷的坚船利炮,会开到国门!


    几百年后,努尔哈赤会叩响关门!


    往后的一桩桩一件件……


    百姓受迫害,国土被侵占!


    但汉人饱受磨难的洗礼,却从未丧失过斗志与信心!


    汉人的反抗,也终究铸造了属于汉人的辉煌!


    可若是能避免这些惨剧发生呢?


    若是能让这个大明的盛世,一直延续下去呢?


    良久的沉默中,爷孙俩各有所思。


    若我能登上那个位置,是不是能创造出一个不同的大明帝国?


    朱棣无疑是伟大的,但朱小宝作为一个穿越者,已经成为了这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可变因数。


    或许历史真会因为他而有所不同,但这一切,都还尚未可知。


    “你叫什么名字?”


    朱小宝蹲下身来,对坐在墙角的乞儿问道。


    那乞儿抬头看向朱小宝,敬畏道。


    “俺叫马三宝。”


    “俺原本是在皇宫当值的太监,后来在被派去北平伺候燕王的路上,不幸染上了风寒,便被抛弃了。”


    朱小宝的瞳孔越放越大。


    马三宝?


    或许后人对这个名有些陌生,可若提到郑和,恐怕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没错!


    下西洋的郑和,便是改名后的马三宝!


    这还真是造化弄人呐!


    朱小宝看着他,认真道。


    “你可愿跟我走?”


    朱元璋虽有些诧异,但也没有阻拦朱小宝。


    马三宝咻地跪在了朱小宝面前,不停的叩首。


    “多谢小爷!多谢小爷!”


    朱小宝抬了抬手,示意马三宝起身。


    随后,他又扭头对廖家兄弟道。


    “带他回去梳洗一番,以后便把府上的杂事交给他管。”


    廖家兄弟点头应下。


    “是!”


    等人走远了,朱元璋这才开口道。


    “那么多乞丐,你为何偏偏只救济他?”


    朱小宝怔了一下。


    他自然是不能同老爷子说,是因为这乞儿有着强大的勇气和无畏的开拓精神。


    于是,他便随口扯了一句。


    “他让我想起了一桩往事。”


    朱元璋神色微凉,眼中还透着几分怜惜。


    “好孩子,以后有爷爷在,定不会有人敢再欺负你!”


    朱小宝点了点头。


    “咱洪武老爷不也是乞儿出身吗?再者,这小太监也不是单纯的乞讨,是用劳动换来的报酬,既他有如此心志,能接济便接济吧!”


    闻言,朱元璋顿时放声大笑。


    朱小宝不解的挠了挠头。


    “马爷爷,怎么了?”


    朱元璋厚实的手掌在了朱小宝肩上拍了拍。


    “不错!”


    “娃儿,你现在越来越知晓如何观察思考了,看人也是越发的准。”


    “这小乞儿确实有股子干劲儿,兴许日后还真能帮上你的忙!”


    朱小宝正色道。


    “马爷爷,我突然有了个想法。”


    “你且说便是。”


    朱元璋虽有疑惑,但也想听听朱小宝究竟有什么想法。


    朱小宝继续道。


    “眼下南直隶在修建城墙,苏州府在清理淤泥沉沙,若让这些乞儿参与进去,岂不是既能让他们吃上饭,还能让他们赚点工钱?”


    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后笑得越发开心了。


    这孩子的思维灵活度,让朱元璋都感到有些佩服!


    奉天殿。


    朱元璋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看着案头上摆放整齐的奏折,以及那封赐封朱小宝的圣旨,他沉思了片刻。


    “黄狗儿。”


    朱元璋冲殿外喊了一声,黄狗儿便立马走了进来。


    “今日谁来过?”


    黄狗儿恭敬道。


    “今日一大早,皇孙便端着碗面来找过皇爷,见殿内无人,允炆殿下收拾好奏疏后便走了。”


    “哦。”


    朱元璋微微皱了一下眉,然后道。


    “你去诏户部侍郎傅友文、吏部尚书詹徽,还有工部尚书沈溍前来。”


    “遵旨。”


    此时,大明内阁制度还没完全建立,也还未设户部尚书。


    所以,户部便暂时以侍郎傅友文为首,朱元璋的下属权力机构则暂时以六部为首。


    至于司礼监,因为朱元璋十分讨厌太监,所以暂时不会设立。


    很快,三位大人便匆匆赶来。


    “微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


    “儿子都死了,还万什么岁?别扯淡了!咱这有个法子,你们听听看可不可行。”


    三人对视一眼,原本拘着的心这才微微放松了些。


    以他们对朱元璋的了解,朱元璋说话越是随意,说明心情越是不错。


    “淮北洪涝,致无数流民涌入应天府。”


    “苏州府修新安江,你工部又需大量徭役。”


    朱元璋一如往常,迅速将问题抛出,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


    而后,他便将整理成册的应对策略递给了三人。


    “这是应对方案,拿去看吧。”


    这册子上写的,正是朱小宝提出,又经朱元璋补全后的,关于关中和江南的一套完整应对措施。


    户部侍郎傅友文赶忙上前接过,三位臣子共同阅览。


    上面详细的写着有关开海给利、修筑河堤、建功德碑等一整套的治河方针。


    甚至提到了流民的安置措施,修建城墙,以工代灾。


    几乎每一条措施,都命中要害,并且还标明了可行性以及如何预防。


    三人看完,不由得面面相觑。


    大殿内沉寂片刻后,傅友文看向朱元璋,却欲言又止。


    朱元璋沉声道。


    “但说无妨。”


    傅友文深吸一口气道。


    “依臣看,建功德碑,鼓励百姓参与治河,甚至让流民参与修筑城墙和治理河沙,皆为切中要害,可取之举,但……”


    傅友文顿了顿,又继续道。


    “但这开海之策,恐会酿成大祸,臣觉万万不可!”


    严禁开海,一直是国朝用来防止陈友谅、方国珍的势力侵扰东南的策略。


    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倭寇等国对大明意图不轨。


    现在朱元璋突然要求开海,确实令人不安。


    朱元璋眉头轻皱。


    而这一闪而过的微弱变换,还是被吏部尚书詹徽给捕捉到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