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8章 良策

作者:花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此前和高洋说一年只有五万石,是因为没有数据支持,怕高洋说自己吹牛,所以才说得少了。


    除了与高睿讨论齐律的事,高殷还顺便让都督府中做记室的稽晔做了份资料,就是前些日子被高洋罚为奴仆,赶来告诉高殷说王昕要被杀的那个临漳令。


    高洋眼睛都瞪直了,他知道这人有才,但有才的人在朝廷多了,祖珽他都看不上,何况一个小小的稽晔。


    然而面对这份奏章,高洋心中不得不服,按这个计策进行屯田,三年之内,他自己毫无节度弄光的内府积蓄不仅能补上,还能供给军需,不需要减少对文武百官的俸禄。


    甚至能再盖两个新宫殿。


    高洋舔舐了嘴唇,将奏章发下去给重臣观看,再由近侍宣读,心中对稽晔刮目相看,对高殷的识人之能又有些感慨。


    作为君主,懂行肯定是最好的,在军事财政和政务上都不容易被糊弄。


    后世的君主不一定有开国皇帝的能力,不过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站在体制的最高位,国家需要的才能可以由臣子替代君主发挥,从而减少君主的压力。


    唯独一项能力是君主,或者说所有管理者都要具备的,那就是辨识人才的能力,以及对人才适当的奖赏与惩罚。


    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说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话,但做起来就极为难得。


    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是孙权,一小部分因素就是孙权身边的位置满了,孙权也不是一个让他满意的君主,“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等众臣听完,都不得不对高殷和稽晔产生敬服和感激。


    在朝百官都明白,齐国再穷,那帮晋阳丘八们都不会短了吃喝,最后只能继续往下摊派,压榨到他们这些普通臣子以及百姓的身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齐国政治本就昏暗,如果连他们这些普通官吏的正常俸禄都无法到手,那齐国的吏治将会无可挽回,他们做官可不是为了饿死。


    此前所说的齐律之事,也就成了无根之水——活都活不下去,哪里会有礼义廉耻?为了生存而犯法,谁会谴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在不是假话,也只有吃饱了饭的程颐和朱熹,才会觉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经济之事,无非节其流,开其源,然而有高洋在,这流节不下来,开源就非常重要。


    高殷的屯田策,为齐国又开辟了一条财路,尤其是在如今齐国国用短缺的情况下,无异于甘露时雨,法润众生,朝臣都对高殷产生出感激之意。


    只要不扣工资,什么事都好说。


    “这与出兵助王有何关系?”


    贺拔仁出声发问,显出他政治水平的浅薄。


    “太保何太痴也!”高睿笑着说:“既然我国在淮南产粮,便能为王琳提供军资武用,帮助他抵抗陈国与萧詧,南国越散乱,对我国越有利。”


    高德政也发言:“何况王琳用我齐人之力,必仰仗大齐鼻息,日后兵败,必来投奔我齐,而若是势涨,我国也可掐断其资用,将王琳制于掌中。”


    至于资助王琳站稳脚跟,以致养虎为患,跟齐国反戈相向这种事,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因为地盘已经被占光了,如果在梁国崩坏的前期,王琳就得到这样的扶持,那他还可能取代陈霸先建立他的“王国”,但现在周围的地盘已经被分割殆尽,王琳的根据地并不稳固,要想威胁到齐国,至少得消灭了陈国。


    陈国即便在建康打败了齐军,也休养生息了许久,还需要平定王琳、周迪、熊昙朗等割据势力,到573年才有余力北伐。


    那时候北齐离灭亡都只差四年了,高湛都已经死了四年。


    所以王琳即便灭了陈国,也至少要休养数年,才能达到可以威胁齐国的地步。


    臣子们附和高睿的话,被高睿这么一嘲笑,贺拔仁脸色很不好,但没说什么。


    因为高睿的父亲死得早,由高欢亲自抚养,极得高欢宠爱,甚至超过了几个亲子,比如高洋。


    而高欢能够建立东魏、打下齐国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本人的狡诈诡智和个人魅力,众多晋阳勋贵大多服高欢不服高氏,娄昭君作为高欢的妻子,才能继承部分高欢的超然地位。


    所以对于接近高欢亲子、地位又超然于高欢众子之上的高睿,贺拔仁也将他看做自己人,虽然羞恼,但不会产生怨恨,高睿也才会对贺拔仁直言不讳。


    这也是高洋让高睿辅佐高殷,而高演政变后也没清算高睿,反倒将他留下来的原因。


    也只有高湛这样的神人,才会杀死这个属于高氏的曹真。


    见众人似乎议定,其他人也没有意见,高洋还特意问了高演高湛:


    “司空、太尉,二卿若何?”


    他知道二人不会反驳,那样会引来朝臣的敌视,而多问这句嘴,就能把他们点出来,和贺拔仁形成对立,显得他们与贺拔仁不亲近,进而分化他们的关系。


    果然,高演闭口不言,高湛嘴唇蠕动,好像有话要说,最后也是咽了回去。


    接着高洋便打算下令,屯田之事按照高殷的奏策来办。


    这孩子这阵的表现,着实让自己欣慰。


    这个念头在高洋脑海中划过,但没划完,高殷又起身请言。


    “对于王琳使者所请之事,臣有一个计策,希望能向至尊阐述。”


    高洋、杨愔、高演都微微抬眼,这过了界。


    之前高殷所上的齐律订制、屯田策略,都属于内政的范畴,聚焦在文治这个环节,给他本人加了不少的分。


    平心而论,太子做到这种程度,显得十分优秀,那便已经足够了,再多就会遮蔽住了天子的光芒。


    而且高殷现在所要讨论的,是王琳使者的请求,以及相应的军务,这涉及到了国家战略和外交的层面,一次朝会上点了度支(户部)、都官(刑部)两部的事务就可以了,再点到祠部(礼部)、五兵(兵部)的事务,就显得揽权太重。


    高演内心窃喜,这孩子年纪尚轻,做事不纯熟,杨愔低眉顺目,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高洋心下顿时就有些不悦,闭上双眼,考虑了片刻才睁开,眉宇间带着些许怒气:


    “说吧。”


    “是。”


    高殷起身致谢,随后侃侃道:“我们可以先放出流言,声称王琳要攻打萧詧,我们为其佯攻,令西贼以为齐人为王琳造势,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荆襄。”


    “而后,我军再出兵攻打东雍州,夺取前线城池,并设立军镇,与西兵对峙。”


    “同时,令晋阳、邺都的兵马大张旌旗游走,造出大举调兵之象。”


    “此时,西贼一定以为我军佯攻是假,是借王琳为谣言,实际上要大举攻西,如神武故事。”


    “因此,西贼必然惊惧,就会将兵力调集到北方与我军对峙,那么王琳,就可以趁此良机攻打萧詧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