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4章何人继汉

作者:泥蛋不是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刘辩的心沉到谷底!


    这封信能送到洛阳,搞不好前线已经打上了,还可能吃了败仗。


    他没了再去太庙的心思,收起信,吩咐道:


    “传三公九卿,尚书令荀彧、河南尹荀攸,到章德殿对奏!”


    小黄门领命转身而去,刘辩在后面催促:


    “跑着去!”


    小黄门撒丫子跑了起来。


    刘辩拉起唐姬的手拍了拍,沉声道:


    “皇后替朕走一趟太庙吧,朕有要紧的国事需要处理。”


    “妾明白。”唐姬乖巧的颔首。


    很快,三公九卿来到章德殿。


    他们很奇怪何事这么着急。


    等了一阵子,刘辩出现在这里。


    众人行礼,刘辩让他们免礼之后,将书信交到了郭嘉手中。


    “诸卿都看看,战事出现了最新的变故。”


    郭嘉看完书信,眉头紧皱着,他并没有把信交到下一人手中,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念了起来,能省很多时间。


    念完,众卿面色各异。


    虽然信中提到于夫罗东去,但他们并不认为是冲着兖州去的。


    更何况孙坚派虎豹骑追了上去,处置妥当。


    荀彧忽然开口:“孙将军送回的书信中,怎么听意思他准备打一场全面反攻战?”


    杨彪名义上掌天下兵马,对各地军事了如指掌,接着道:


    “孙文台那里,虎豹骑撤走,他只有一万七千人,其中以北军抽出去的两个营和飞熊军为精锐,其他多是新兵,太原的胡人,起码有五万,于反攻不利。”


    司隶校尉贾诩揣着手哼道:


    “给他一万七千人就敢打太原,吃了败仗,我非得去并州把他逮回来,让他尝些苦头。”


    “问题不在并州。”刘辩把话题扯回来,“两万胡骑,明显是冲着兖州去的,再加上豫州黄巾北上,可曹操却在这时分了五路大军,岂不是要被逐个击破?”


    大伙都觉得刘辩的担心多余了。


    荀彧沉吟片刻,说道:


    “虽冒险,但不失为妙计,黄巾人数虽多,但缺粮缺甲,难以形成战斗力,以往各地豪强的武装,就足以与他们分庭抗礼,更何况是曹操呢?”


    贾诩连连点头,“曹操的奏疏中明确表明,留有曹仁驻守东郡,以保后路无忧,曹仁除非是蠢材,据城而守,还能守不住骑兵的冲锋?”


    两人话落,得到几乎所有人的一致认同。


    刘辩手下的几大智囊,居然都没看出问题。


    唯独郭嘉一直沉默着。


    直到大伙的声音平息了些时,郭嘉才冷静的说道:


    “诸位难道忘了,东郡上游,秦亭附近,还有黄巾、白波、黑山三股叛军虎视眈眈,正与曹仁交战?”


    众人扭头看向他,郭嘉继续:


    “若胡人奇袭白马津,断了东路军的粮草,然后与叛军合围东郡,又当如何?”


    荀攸不假思索道:“东郡若有战,曹操必将率兵回援,胡人没那个能耐在曹操回援之前夺城,除非曹仁不战而降。”


    “是啊。”王允点头,心中忧愁烟消云散。


    郭嘉嗤笑一声,哼道:


    “诸位莫非又忘了,豫州黄巾北上?他们一旦北上,只能走济阴郡,正好切断曹操退路。”


    一句话让荀攸怔在当场,他的脑中浮现一幅战略地图,各种势力交错在一起。


    忽然间,东路大军一触即溃……


    郭嘉开始为众人分析,“曹操的东路大军,聚在一起就好似铁索连环,将战无不胜,以黄巾的能耐,只能退避三舍。”


    “而他一旦分兵,铁索绷断,各条战线战火皆起,届时,曹操无法将几路大军聚拢,就会被逐个击破,继而导致大败。”


    众人沉默下去。


    刘辩寒声道:“朕再补充一点,若是黑山军首领于毒,开始召集势力,引所谓的百万黑山军来援,另外,兖州黄巾已无粮草甲胄之忧,同时,青州百万黄巾杀入兖州,攻陷泰山郡,又当如何?”


    郭嘉立刻道:“曹操必败无疑。”


    大伙不清楚,为何天子会做此假设,但就目前发生的事,足以让他们胆战心惊。


    兖州若败,刘岱身死,司隶东大门为叛军敞开。


    兖州全州落入叛军手里,届时大汉就会被堵死东去之路,而且会给予各地叛军极大信心。


    刘辩早已做好最坏的准备,起身道:


    “诸卿,朕决定即刻出征,朝廷就交给诸卿了。”


    众卿都站起身,“臣等遵旨。”


    王允最后站起来,皱眉道:


    “陛下并无子嗣,若前线有何变故,老臣该如何?”


    众臣的心都沉了下来。


    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刘辩开始犹豫,要不要留下一纸诏书,若有意外让陈留王继位?


    想想还是算了,此行并不会有什么危险,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兖州败局无可挽回,他退回司隶罢了。


    不过为了让众臣安心,刘辩开口道:


    “朕若一时回不了,由太师王允、太尉杨彪、尚书令荀彧监国,皇太后代理朝政。”


    众臣没话说了。


    哪怕天子出了意外,太后从宗亲里选一个继位就是。


    刘辩还有最后一件事要说。


    正好这次一起宣布了。


    “先帝以州牧代刺史,行一州之权,以抵御黄巾,以致权柄过大。”


    “兖、豫二州若战事平息,朕欲恢复御史大夫三公地位,重设州刺史部,以监察地方官吏,刺史归御史大夫统筹。”


    “以州牧代行地方政事,归于尚书台。”


    “以都督理全州郡国之兵,归太尉调遣。”


    “太师协助朕统筹天下。”


    一席话落,众臣皆躬身。


    “陛下圣明。”


    州牧之弊端就在眼前,更何况黄巾若除,废除灵帝启用的州牧在情理之中。


    至于御史大夫,完全就是根据皇帝的喜好,决定其地位。


    有时候是九卿,有时候是三公,众臣没什么意见。


    而且此举除了废除州牧大权外,当地郡守的权利也被大大削弱。


    曾经的郡守,一手抓十几县的大权,朝廷有空管的时候还好,没空管他们,他们就成了一方诸侯,连刺史都不买账。


    一切安排妥当,刘辩要出发,去给曹操收拾烂摊子去了。


    “传诏,羽林军、虎贲军随朕前往河内,于禁一万屯田兵,暂时并入皇甫嵩,曹氏曹昂、曹安民,随朕同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