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05章 “人皮鼓”由来

作者:佘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今天早上起来,寝室所有人都不在。


    全部有节目。


    其实我倒无所谓,出去不出去都行。


    总之待着我也能呆住,大不了唱唱歌,刷刷视频啊都可以。


    只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大早就收到了晶晶的红包。


    我这人有个习惯,一般是无功不受禄,不是我的我肯定不会要。


    没有理由的红包我是不会收的。


    我醒来的时候是已经是八点四十多分。


    而且还是早上七点钟就发。


    晶晶发完红包,还发了语音说:


    过节啦!发个红包开心开心。


    虽然我知道里面可能是一块钱,可能是五十,也有可能是两百。


    可是就算是两百,那跟我也有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回复了她:不用,过节我们都在过节,你不用给我发,我也不用给你回了,我们朋友之间聊聊天就可以啦!


    晶晶秒回:小絮你这是嫌少啊?那我给你转多一点好不好?


    我回:不用真的,我要出去溜达溜达,不说了。


    好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这么热情让我有点接受不了。


    我也不想跟她多说什么。


    直接就说我有事了。


    房间里很清净,就我自已,真的很舒服,我喜欢一个人。


    放假的时候一个人想去哪就去哪儿,不用商量,不用在乎对方的情绪。


    现在打算唱唱歌,还没洗漱,先玩一会儿再说。


    躺在被窝里有点不想起来。


    “叮咚”,还没等我打开唱歌软件,小柳发了消息:


    我们要去博物馆了,晚点给你发图片。


    我:好,多拍几张,特别是人皮鼓。


    其实我之前在查完“人皮鼓”的制作过程时,简直不敢相信那些是真的。


    人皮啊!


    给人的身体注入水银后,将人皮和身体分离……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想出如此恶毒的方法去做一面鼓?


    此刻我又查了查资料:


    在西藏的高原上,藏匿着一件既独特又令人不安的法器—人皮鼓。


    这件法器不仅与宗教紧密相连,更承载着一段沉重又残忍的历史。


    它是用一位16岁少女的皮肤为原料,如今在西藏博物馆中静静陈列,向世人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


    所以我想让小柳拍的就是这个。


    人皮鼓的起源可追溯至藏传佛教的修行传统。在这传统中,人体被视作宇宙的精缩,每个身体部位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能量。因此,人皮鼓被赋予了驱邪、镇魔的力量,成为了法力强大的法器。


    而这种制作方式也引发了广泛的道德争议与深刻反思。


    据西藏博物馆的档案记载,这面人皮鼓的主人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西藏高原的16岁少女。


    那时的西藏正值英国殖民势力入侵的动荡年代,少女的名字已无从考证,但她的故事却镌刻在了这件法器的历史印记里。


    这位少女的皮肤被选中制作人皮鼓,然而她并没有任何过错,反而在藏传佛教中,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成为这神圣法器的材料。


    这一观念深受佛教“转化”理念的影响,意思是将凡尘俗物升华为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


    (看到这里,我想骂人,但也只能在心里怒骂,一个女孩的生命被强制停止,却将她做成一面鼓?简直泯灭人性。)


    制作过程极为繁复,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喇嘛主持,还要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仪式与咒语。


    皮肤需经特殊工艺处理,以保持其应有的韧性与耐久性,随后再被匠心独运地拉伸并固定于圆形的木制框架之上。


    这面精心制作的人皮鼓,在拉萨的一座寺院中找到了它的归宿。


    在宗教仪式中,它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其深沉的声音被视为能沟通天地、驱散邪恶。


    无数信徒虔诚地相信,通过敲击这面鼓,能带来好运与庇护。


    20世纪中期,随着西藏社会的巨变,制作和使用人皮鼓的传统习俗被逐渐废弃。


    这面独一无二的鼓最终被保存了下来,并移交给了西藏博物馆,现在它已成为了一件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如今,这面人皮鼓静置于博物馆的展柜内,引来无数参观者的惊叹与深思。


    它不仅是一件备受珍视的文物,更成为一个激发道德与伦理辩论的焦点。


    参观的人群大多都会讨论着如下的想法。


    宗教传统是否应超越个人权益?在宗教信仰中,人的尊严又该如何得到应有的敬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