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90章 科学家访谈

作者:朝着阳光追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诺贝尔奖委员会前主席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位诺奖得主正在开创比获奖工作更具影响力的新事业。他证明真正的科学领袖不仅能做出突破性发现,更能重塑整个领域的研究范式。"


    哈佛大学校长则在学术领袖峰会上坦言:"陆时羡当选院士的意义,在于他成功将华国的科研实力转化为全球人才磁极。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最好的大脑既向往剑桥,也向往繁缕。"


    ......


    就在陆时羡当选院士的消息正式公布的第二天傍晚。


    陆时羡正打算返回南江时,他的助理接到了一通特殊的来电。


    来电显示是"华国电视台总编室",助理立即意识到这通电话的分量。


    于是立马将电话转给陆时羡。


    “陆院士,您好!我是《面对面》栏目总制片人刘政。”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有力:"首先祝贺您当选院士!我们栏目组经过慎重讨论,希望能为您做一期科学家访谈。”


    “我们都知道您最近一向低调,很少接受媒体深度访谈,但这次我们希望您可以破例。”


    刘制片人的话语诚恳而专业:“这期节目不仅是要展现您的科研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您的故事,让全国观众看到华国科学家是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篇专访未来很有可能编入中小学课本,因为它对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陆时羡稍作思考,便爽快地答应了:“如果能让更多年轻人对科学产生那么一点点兴趣,我愿意分享我的经历。”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细致而周到。


    录制当天傍晚,陆时羡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央视新址。


    穿过忙碌的走廊,化妆师细心地为他整理妆容,他有些不自在地笑了笑:“其实就这样自然的樣子最好。”


    导演尊重了他的意愿,只做了最简单的打光处理。


    很快,录制便开始了。


    一段旁白开始响起:


    “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本期的《面对面》。”董晴面对镜头,用她标志性的沉稳声音开场:“在今天节目开始前,让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他,二十七岁,就已经站在了世界生命科学的最前沿;


    他,带领团队发现了细胞''智能调度网络'',开启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


    他,刚刚在三十一岁时成为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从燕园学子到诺奖得主,从耶鲁才俊到''繁缕''创始人,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科学的传奇。


    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一个怎样真实的陆时羡?


    今晚,让我们面对面,聆听这位科学巨匠的心路历程......”


    “此刻,他正坐在我们的演播室内。褪去所有的荣誉和头衔,他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特有的质朴与谦和。这就是陆时羡,一个永远对这世界保持着热爱与好奇,始终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求道者。”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我们将听到他科研路上的欢笑与泪水,分享他突破时的喜悦与思考,更将见证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当。


    这不仅仅是一次访谈,更是一次与伟大心灵的对话。


    《面对面》特别节目——陆时羡:探索生命奥秘的求道者,现在开始...”


    央视演播室内,柔和的灯光洒落。


    旁白结束后,《面对面》的经典背景音乐缓缓流淌。


    主持人董晴与陆时羡相对而坐,这是他在当选院士后首次接受深度专访。


    “陆院士,祝贺您。”董晴微笑着开场:“很多观众都记得,您是从燕京大学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回首这段历程,您觉得是什么支撑您走到今天?”


    陆时谦和地笑了笑,眼神中带着回忆:“如果要说初心,可能就是对生命奥秘最纯粹的好奇。”


    “在燕大读书时,我常常一个人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就为了观察一个细胞在炎症条件下分裂的全过程。那时我就想,这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精妙的调控机制?”


    他顿了顿:“这种好奇心一直驱动着我。即便后来在耶鲁、在实验室,直到现在建立繁缕研究院,本质上都是在用不同的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年轻时提出的那个问题。”


    董晴适时切入更深层的话题:“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您的记忆中,最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演播室安静下来。


    陆时羡沉思片刻,语气平和却沉重:“最难的不是实验失败,也不是论文被拒,而是亲眼看着团队辛苦积累的研究思路和数据被不公正地窃取、抢占先机的那一刻。”


    他首次在公开场合谈及此事:“那段时间,我们不仅面临核心成员被挖角的困境,更要眼睁睁看着别人用我们的创意在国际上发声。那种无力感和愤怒,是难以言表的。”


    “那您是如何走出这个困境的?”董晴轻声追问。


    陆时羡的目光变得坚定:“我们选择用更卓越的工作来回应。”


    “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加速建成了''方舟''生物超算,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新定义了整个领域。”


    “事实证明,真正的创新是偷不走的,因为它不仅存在于数据中,更存在于团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里。“


    他补充道:“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健全的科研诚信体系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何其重要。”


    谈到最新的成果,陆时羡流露出一丝微笑:“''智能调度网络''的发现,确实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


    “当我们第一次在''方舟''上看到SFR-蛋白如同精密的智能路由器般工作时,整个团队都震撼了。”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像我们原本以为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零件,结果却发现它是整个智能工厂的控制中心。”


    “这个突破不仅解答了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细胞''思考方式''的新钥匙。”


    “您对未来的研究有什么期待呢?”董晴继续问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