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9章 半岛三国的宿命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不仅仅是宇文娥英痴迷。


    宫中内侍、宫女闲暇无事也在谈论西游的故事情节。


    就连阿史那氏,李娥姿,朱满月,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废寝忘食。


    宇文娥英被兄长教育了,也只能乖巧地点头。


    在她心里,自从母后杨丽华被外公挟持离开皇宫,一去不返,皇兄就成了她的天。


    尽管朱满月将其视如己出,还是替代不了她与小皇帝之间的血脉亲情。


    午膳时分。


    光禄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一家人围着转盘圆桌,开开心心地吃了一顿家宴,算是为小皇帝庆贺生辰了。


    每个人都为他准备了礼物。


    比如亲手缝制的香囊、包包、靴垫等,以及一些精美的小物件。


    只是亲人间的一份心意,礼轻情义重。


    饭后。


    闲坐一会,宇文衍便返回了上善殿。


    八月的关中。


    秋日当空,闷热难当。


    蝉声嘶鸣,似乎对此炎热的天气发泄心中的不满。


    午后阳光正盛,令人乏困,昏昏欲睡。


    小皇帝卧榻稍作歇息,小憩片刻。


    醒来后。


    洗了一把冷水脸,吃上一块冰镇西瓜。


    口感冰爽甘甜,整个人顿时精神起来!


    “小言子,高句丽世子,百济王弟离京了?”


    吃完西瓜,宇文衍又接过梅梅调制的一碗冰沙品尝起来,开口随意问了一句。


    “是的,陛下!”


    “二人前后相隔五天,离开长安回国了。”


    去岁,万邦来朝。


    小皇帝没有答应高句丽和百济的称藩请求。


    随后,两位将来的王位继承人一直留在京城。


    希望能够摸清大周天子的真实意图。


    但是有了上次物部龟田的前车之鉴,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敢与二人私下接触。


    哪怕送上令他们心动不已的金银珠宝,也没谁敢接受分毫。


    摊上“卖国”二字,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吃了无数闭门羹的高元和扶余季心灰意冷,知道继续待在长安也于事无补。


    便决定回国禀明情况,以后再作打算。


    宇文衍也没有软禁他们的意思,任由二人离开。


    朝中大佬们自从知道小皇帝的心思后,也开始正视半岛之地。


    朝廷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以防陛下哪一天兵锋所指,挥师东征!


    他们也清楚,小皇帝早就开始布局了。


    经营辽西,收复辽东!


    新罗归附,租借釜山港!


    命周罗睺于登州打造海军!


    这些事情单独去看,似乎没有什么。


    但放在一起,就能明显看出此乃皇帝多管齐下的手段。


    听宇文衍说半岛三国所在并非贫瘠蛮荒之地后。


    朝中大佬都是两眼放光。


    对于从乱世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他们,深知领土增加,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人口和财富。


    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妥妥是造福子孙,名留青史的无上荣耀。


    也正因如此。


    在小皇帝表现出用兵意图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并不是那么强烈。


    宇文衍拥有后世记忆,对于这些藩国的嘴脸心知肚明。


    国与国之间。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原王朝历来推崇的宗藩朝贡羁縻体系。


    是建立在极为强盛的经济、军事基础上。


    所谓“万邦来朝”。


    只不过是武力震慑,以及丰厚利益驱使下的虚荣罢了。


    因而。


    他不会沉醉在“天朝上国”的骄傲中沾沾自喜。


    你真要服,那就得是发自灵魂的臣服,归附。


    而不是口是心非,表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


    宗主国强大时阿谀奉承,极力吃好。


    一旦中原王朝势弱就秒变白眼狼,像跳梁小丑一般,开始上窜下跳搞事情。


    大周欢迎周边势力加入华夏民族大家庭。


    但绝不会纵容那些忘恩负义,见风使舵的白眼狼和吸血虫。


    如果有。


    那就伸出脚底板,狠狠地碾死它!


    一统神州的大周。


    根本不用担心高句丽和百济会对中原有所不利。


    绝对的实力碾压!


    若是两国主动挑事,宇文衍还求之不得呢!


    以高阳成和扶余昌两只老狐狸的城府,不论受多大委屈,也只会选择老老实实地苟着。


    想着两人获知消息后,想大发雷霆又胆战心惊的样子。


    小皇帝内心不由升起一丝恶趣味的畅快感。


    对于半岛三国,他真的没有半点好感。


    “哈哈,倒是便宜那两小子了。”


    “不知此番回国后,继承人的身份还能不能保得住?”


    宇文衍惬意地吃着冰沙,望着舆图上半岛三国的位置笑道。


    踏上回国路途的高元和扶余季,内心还真的是五味杂陈。


    没能完成向天朝称藩的任务,回去还不知道要受什么样的责罚。


    但是不用留在长安做质子,两人也是打从心底欢喜。


    毕竟。


    不论是高阳成还是扶余昌,都是黄土埋到脖颈的老不死了。


    随时可能死翘翘。


    此次朝贡,他们已经做好了成为质子的思想准备。


    甚至是王上随时都可能舍弃的棋子。


    虽然心有不甘,但却无法拒绝。


    但凡有一丝犹豫,继承人的身份就有可能不保。


    哪曾想,小皇帝一句“留后再议”便把他们给打发了。


    两人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


    送上门的小弟怎么就入不了大周皇帝的法眼呢?


    一代又一代王上口口相传的策略,向来都很灵的啊。


    不要说他俩了。


    高阳成和扶余昌两只老狐狸都要一脸懵逼。


    以前只要膝盖一软,跪地喊一声大哥,实在不行就高呼一声爹。


    不论犯了什么错,立马就能得朝廷的谅解,说不定还有赏赐。


    如今。


    不要说叫爹。


    爷爷,祖宗都喊麻了也没用。


    特别是高阳成那老小子,自从贺若弼攻打辽东城的时候就开始苟了。


    贡品没少送。


    使者没少派。


    头也没少磕。


    东西是收下了,可事情就是办不了。


    全被剃成光头遣返回去。


    大周皇帝一句“有诚意就亲自到京城谢罪”,可把高阳成吓坏了。


    想着朝廷分明就是想让他千里送人头,他哪有那个胆啊。


    作为掌控一切,只手遮天数十年的一方国主,越老越怕死,越老越贪恋权力。


    宇文衍算准了他不敢来。


    只要不接受称藩请求,“勾结突厥,觊觎辽西”就是收拾高句丽最好的理由。


    至于百济,你与倭国结盟就是原罪。


    就算没有这事,还会有更多其它理由。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


    迟早得办你!


    历史上。


    直到七十多年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才毕其功于一役。


    将高句丽和百济从半岛上抹除。


    可最后却便宜了新罗棒子。


    令后世子孙捶胸顿足,愤懑不已!


    在这方历史时空。


    他们的好日子肯定维持不了那么久。


    棒子祖宗妄想的泼天富贵,也只能梦里想想罢了。


    不可能再次发生。


    因为。


    宇文衍的后世灵魂已经宣判了他们的死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