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4章 江南的发展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食君之?,忠君之事!


    谢恩后。


    甄权也第一时间向皇帝表决心。


    宇文衍一向秉承“想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好”的原则。


    但凡有能力,有本事,能把事情做好的臣子,他都不吝赏赐。


    随后。


    君臣二人就开设岭南医署之事进行了一番谋划,制定了相应章程。


    这样的小事,宇文衍也不需要和政事堂大佬商量。


    纸手谕告知就行。


    诏书一下,按行政程序执行即可。


    甄权告退离开后。


    宇文衍凝视舆图上的岭南地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后世珠三角繁华、富庶的景象来。


    春耕、春播时节的江南道。


    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大量获得土地的自耕农干劲十足,做农活的时候都是笑呵呵的。


    有了土地。


    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少部分农家已经用上了曲辕犁,以及其他各种先进铁制农具。


    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萧摩诃作为旧陈第一战将,武略过人,治理起地方来也不含糊。


    短短大半年时间。


    就把江南道政务梳理通顺,下属各级官府运转走上正轨。


    建康城。


    用于藏书的“贤文殿”已经改造完成。


    从陈朝皇室、贵族手上缴获的图书典籍都将收藏于此。


    和长安城的“文渊阁”一样,对天下所有学子免费开放。


    “文渊阁”调派的学士、校书郎,以及印刷工坊的匠人,都已入驻“贤文殿”。


    将和“贤文殿”学士一起,比对两地藏书,互通有无。


    同时。


    建设印刷工坊,进行雕版印刷。


    两处藏书机构,都归小皇帝设立的弘文馆统管。


    作为皇帝钦点的第一任馆主,大儒潘微近来可谓是春风得意,喜乐开怀。


    在虞世南,欧阳询的辅助下,正召集南方颇具才华的学子,编纂《江都集礼》。


    南方士子感受到了来自大周天子,来自朝廷的莫大尊重。


    骄傲之余,内心对于被统一的那份抗拒与隔阂也在逐渐消失。


    另外。


    以建康城为中心。


    各郡县的驿站改造,钱庄、官学建设,炼铁高炉等事务,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从目前形势来看。


    有杨素领兵坐镇,陈朝旧将萧摩诃安抚人心。


    旧陈核心之地的江南道已经相对平稳地渡过了统一后的初始阶段。


    不过,接下来的一两年才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主要就是防止地方豪强作乱。


    在宇文衍制定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杀一批的策略下。


    地方豪强这个毒瘤,或许能够温水煮青蛙那般被解决掉。


    而且,朝廷大力推行均田、免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也将动摇他们的群众基础。


    只要不能发动百姓,一切作乱都是无根之木,铁定成不了气候。


    建康城往东二百里,溯长江而下。


    江北道治所扬州城。


    造船工坊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增了四个船坞。


    共六个船坞,每个都能同时建造两艘小型宝船,其他海船更是可以同时打造四艘。


    开春后,又有两艘小型宝船下水。


    至此。


    扬州已经建造了七艘小型宝船。


    造船工匠们在这几年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


    也进行了诸多技术创新。


    七艘宝船都各自配备了数十艘海船组成船队。


    不断地出海试航,沿途进行相应的贸易活动。


    其中。


    宇文衍调派了两支船队给商业司的华夏商行。


    每一支船队都有“天文地理馆”的人员参与其中。


    航行中,利用航海钟、牵星板、过洋牵星术指导航向,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并对沿途港口,岛屿,礁盘进行经纬测量,命名记录。


    江北道刺史司马消难作为当朝国丈,对于小皇帝看重的造船事业极为上心。


    扬州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已经成了大周当下规模最大,最繁华的港口。


    此时。


    港口人山人海,水面上两艘威武雄伟的宝船鹤立鸡群,格外显眼。


    被判处流放的那些南陈官员,及其家眷千余人。


    另外,还有一些自愿前往的商贾、流民,合计两三千人。


    将随此次试航船队,前往倭国北部张须陀经营的汉至平原。


    “扬帆!”


    “启航!”


    随着司马消难的一声令下。


    港口号角长鸣,鞭炮炸响,锣鼓声声。


    海船上的船工,随行人员,与岸上的人们挥手道别。


    福建道。


    总管于仲文坐镇,陈朝旧将鲁广达为刺史。


    泉州港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炼铁高炉,以及造船工坊也已开工数月。


    鲁广达配合于仲文开始筹备组建海军。


    山东道总管周罗睺,岭南道总管来护儿也接到了组建海军的任务。


    对于皇帝花重金组建海军,朝中反对的声音可不少。


    认为南北统一,天下太平,打造海军完全是穷兵黜武。


    好在三省六部大佬都是小皇帝的嫡系,那些反对的官员也不敢太放肆。


    古代的很多官员,特别是文官,根本就没有国防安全的概念。


    他们大多出身诗书传家的世家豪门。


    为了争权夺利,站在为国为民的道德制高点,想方设法地打击武将,扬文抑武。


    就像刚刚覆灭的陈朝,就是被一群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文人给玩死的。


    时下大周的情况还算好些,以关陇贵族为主的很多官员都是文武兼修。


    上马能够驰骋疆场,下马也能治理一方。


    宇文衍不做独裁皇帝,允许朝堂中不同的声音。


    你可以反对,可以劝谏,若有足够的理由,他也乐意听取谏言。


    但如果妄想以“善谏”、“敢谏”粉饰官声,名留青史,小皇帝也懒得理会。


    真正了解皇帝的大佬都很清楚,陛下青睐干实事的官员。


    不喜臣子善钻营、玩虚头巴脑的那一套。


    宇文衍组建海军,意义深远。


    除了巩固海疆,打击海盗,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的通畅。


    主要目的还是远洋航行,开疆拓土,实现真正的“天下一统”!


    当然,


    解决流求岛上的叛乱势力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小皇帝并没有急着发兵讨伐。


    在统一的中原王朝面前。


    区区一个海岛势力,永远都翻不起大浪来。


    宇文衍之所以暂时不管不顾,自然有他的考虑。


    流求岛孤悬海外,开发程度不高。


    杨氏叛党携万众逃窜至此,建立伪政权。


    正好让他们好好经营一番。


    不论流求如何发展,


    始终是天朝嘴边的一块肉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