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12章 又是丰年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想到后世的高速路,那可是公路史上的巅峰杰作。


    虽然没办法建造那样的道路。


    但是水泥路放在当下,照样是划时代的。


    迷人老祖始皇帝下令建造从长安通往河套地区的“秦直道”。


    直到一千多年后都还有遗存。


    开创了公路修筑的先河。


    后来历朝历代官道,都借用了那时的技术和标准。


    如今。


    天下驿路四通八达。


    主干道最窄也有后世两车道的宽度。


    唯一不足的就是。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若是用水泥硬化路面,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使得各地往来更加便利,极大提升货物运输效率。


    同时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绝对的利国利民之举。


    毕王和宇文恺被小皇帝描述的景象惊呆了。


    嘴巴微张。


    愣愣地望着对方。


    什么是大格局?


    为国为民,放眼天下,就是大格局!


    胸有丘壑,心怀海内,就是大格局!


    可以想象。


    若是水泥路遍及天下,那是何等壮观的伟业?


    必将万民颂扬,青史永传!


    “还得是陛下啊!”


    “臣想到了用水泥铺路,但没想到这么个铺法”


    稍顷。


    两人反应过来,咽了咽口水。


    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


    眸中尽是钦佩之色。


    其实,也怪不得他们。


    在君权至上,阶级分明的时代,好东西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不过,小皇帝连宫廷菜烹饪之法都愿与天下百姓共享,用水泥造福天下也就不奇怪了。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则政通,政通则民心亦通”


    “百姓富足,政通人和,朕之所愿也!”


    宇文衍望向二人,笑盈盈地说完,端起茶杯细品了一口。


    “臣受教了!”


    两人拱手,内心俱服。


    道理很简单,可小皇帝不说,没人往这方面去想。


    “此事甚大,朝廷要像驿站改造时那般,天下一盘棋,全局考量,统一执行!”


    “会同户部一道,拿出个详细章程来,按流程上奏。”


    此事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分主次先后,逐步推进。


    “陛下,此事确实顶好,可其中所需的财物、民力也是天文数字,恐怕惹来朝臣非议啊”


    毕王赞同宇文衍的做法,不过也提出了心中的顾虑。


    宇文恺闻言也是点头。


    “全盘计划高层商议即可,无须公布!”


    “先铺设一段样板路出来,当朝臣亲身体验过了水泥路的诸般好,巴不得主动上奏求朕多修一些。”


    宇文衍笑笑,把心中的想法全都说了出来。


    “至于成本,路修好后,一些主干道,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


    “比如从长安至洛阳,凡运输货物上路的车马需缴纳少量银钱。”


    “如今商贸繁荣,两地往来车马日益增多,日积月累,那也是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


    能坐马车出行的,非富即贵,向他们征收过路费,小皇帝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陛下英明,臣这就去找户部于翼大人商议!”


    宇文恺大喜,当即起身说道。


    “陛下,臣和安乐一起去!”


    宇文贤也起身。


    两人拜别,出了上善殿,直奔六部都堂。


    看着两人喜笑颜开的走了,宇文衍也是心情大好。


    哼着欢快的曲调,双手背负,在殿内来回踱着方步。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有个文韬武略的好爷爷创下殷实家底。


    他只需锦上添花。


    便能掌舵大周这艘王朝巨舰扬帆起航。


    中秋过后。


    一年一度的秋收如火如荼地进行。


    少量脚踏式打谷机出现在了建康城周边的稻田里。


    呜儿、呜儿的轰鸣声有些吵闹。


    可听在田间劳作的百姓耳中,却是无比的悦耳。


    这比起双手挥动稻苗捶打木桶内壁的脱粒方式,效率高了数倍不止。


    以前打一天稻谷下来,手臂酸痛,费时费力。


    有了这脱谷机。


    哪怕是半大小子,也能轻松操作,简直就是秋收神器。


    新鲜事物总是引人注目。


    大量百姓围观,指指点点,眼里闪烁着光芒。


    这些打谷机都是从长安运来的零件组装的。


    数量有限,一机难求。


    等到南方各地作坊投入生产后,就可逐步普及开来。


    这是提高生产力的机械,由朝廷兜底,各地官府负责推广,必须帮助所有自耕农都用上。


    北地。


    也迎来了第六个丰年。


    百姓欢天喜地自不必说了。


    各地官员也是开心不已。


    只要田地丰收,官员考核的大头算是稳了。


    随着棉花的种植成功,麻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或是改种至山间林地。


    棉花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工部的棉纺、棉制品缝制技术开始推广。


    秋收之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司农寺动员了一部分自耕农试种冬小麦。


    城外“金麟院”的土地全都种上冬小麦,算是为农业研发做贡献了。


    随着洛阳规模更大的含嘉仓,回洛仓竣工,大周已经拥有了七大粮仓。


    另外五处分别是长安太仓,弘农郡华阴县的永丰仓,陕郡常平仓,河阳仓,黎阳仓。


    这些粮仓若是存满,能储存三千万石粮食。


    另外,各郡、县,都有规模较小的官方粮仓。


    这几年。


    宇文衍让户部采购了不少粮食,各大粮仓逐渐充盈起来。


    仓有余粮,心中不慌。


    小家如此,国家亦然!


    秋收之际。


    宇文衎,宇文术,萧禹三人被小皇帝送到“金鳞院”进行劳动改造。


    同那里的孩子们吃住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三人暗暗叫苦,却又不敢不从。


    他们每天跟随宇文衍晨练,修习岳王枪法,手掌早已磨出老茧。


    但挑东西,肩头还是磨出了血泡。


    后面血泡又破了,汗渍浸染后钻心的痛。


    直到磨出茧子,这才好受些。


    之所以如此。


    一是让他们体会农人之艰辛,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二是希望通过重复的体力劳作,打磨心性。


    一个月后。


    三人顶着黝黑的皮肤回宫,出现在宇文衍面前。


    小皇帝先是一愣,接着畅怀大笑起来。


    除了皮肤黑点以外,三人眸光明亮,神采熠熠。


    “不错,没有让朕失望!”


    “都说说,有何感触?”


    宇文衍吩咐梅梅端来三碗冰沙,颇有兴致地问道。


    “皇兄,就一字,真特么累!”


    宇文衎接过冰沙吃了一口,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说道。


    “二郎,你那是一个字么,明明四个字!”


    宇文术看傻子似地反驳宇文衎,萧禹也是一脸坏笑。


    “滚,你们两个讨打是吧!”


    宇文衎讪笑。


    咬牙指着他们给了个“恶狠狠”的表情。


    “嘿嘿,累就对了,不累朕也不会让你们去!”


    宇文衍言毕。


    引得三人投来幽怨的眼神。


    喜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