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4章 清明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此去倭国意义非凡,但万里迢迢,凶险难料,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宇文衍熟练地泡茶,一边说起此行之事。


    “回陛下,就算是刀山火海我们也不怕。”


    张须陀喝着小皇帝亲手泡的茶水,激动地把胸脯拍得梆梆响。


    随后。


    宇文衍把他们此行的目的,以及他对倭国的设想陈述了一遍。


    “钱粮和女人交由龟田搞定,你只管负责军事,屯田,以及吸收当地阿伊努人为我所用……”


    “北海道的土着首领已经归附大周,届时你可与其取得联系。”


    “还有釜山港的秦统领,朕已去诏令,你经过那里时和他好好商议一番……”


    宇文衍让墨言把一幅地图展开悬挂起来,不紧不慢地交代相关事宜。


    张须陀有疑问及时提出来,王鹰也不时插句嘴。


    君臣三人长谈了近两个时辰。


    “封游击将军,御赐天元弯刀,由你全权负责一应事务!”


    “明天你们便出发去扬州,让王将军代朕送行。”


    “到地方安定下来后,第一时间传消息回来……”


    如同前往釜山港的军士一样,小皇帝给到他们清一水的精良装备。


    除了常规军备,战马,天元陌刀,天元刀,神臂驽,明光铠,震天雷等先进武备一一安排上。


    除此之外,还有天眼组织饲养的十二只青鸟,三十六只信鸽。


    宇文衍准备尝试下,看看万余里的遥远路途,它们还能否找到回家的路。


    “遵命!”


    “谢陛下封赏!”


    仁勇校尉是正九品上的武散官,游击将军是从五品下,连升数级。


    张须陀神色感动,起身拱手领命谢恩。


    王鹰和张须陀一道出宫,离京前复查一遍队伍,看看是否有遗漏之处。


    那幅地图是小皇帝绘制的,标注了倭国及周边概况。


    这样的舆图,放当下那是相当震撼人眼球的事物。


    一并交给了张须陀,让其对倭国地理,方位有个基本认知。


    翌日清晨。


    热身后,宇文衍和小李靖来了一番马战对练。


    策马飞扬,枪影重重,叮当直响,两人战得难分难解。


    等到二人畅快淋漓地罢战,王鹰也来了。


    “出发了?”


    “是的陛下,臣往东送出五里地。”


    小皇帝点了点头,迎着晨光,望了一眼东方的天空,嘴角微扬,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历史上,倭国文明质变始于其全方位学习唐朝,实行所谓的“大化改新”之后。


    按当前的时间线,那得是五六十年后的事情。


    “陛下,两千精锐足以把倭国灭了吧?”


    李药师手持沥泉枪,枪尖指地,有些疑惑地问道。


    墨言,宇文衎,宇文术听罢,也看向小皇帝。


    显然,在他们眼里,倭国就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岛国,实力肯定极为弱小。


    “倭国虽小,却也有近四十万户人口,不比高句丽弱,不容小觑。”


    两百万上下的人口,这是小皇帝估算的一个数字。


    就连物部龟田这个大家族子弟,都不清楚倭国的确切人口数量。


    “能匹敌高句丽,那也算可以了。”


    “据传当年始皇帝派徐福携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就是去到了倭国,最后在那立国了……”


    ……


    几人纷纷讨论起来。


    小皇帝没想到,这时的人也认为徐福东渡是去到倭国了,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啊。


    且不论徐福是不是真的去了倭国。


    但毋庸置疑,倭国相当一部分人是从神州大地过去的。


    当下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历史上的隋朝。


    本来拥有打造伟大王朝的绝佳外部环境。


    却被急功近利的隋炀帝玩崩了。


    当时外部最大的威胁突厥被一分为二,可随意拿捏。


    吐蕃还没兴起,西方大食国(阿拉伯)也还处于创业阶段。


    若是能够平稳延续下去,免除隋末动乱造成的破坏。


    相当于比唐朝多三十四年的发展时间,而且底子殷实千百倍。


    这样一个中原王朝,要是能维系两百年,那将是何其的强大!


    可就是这么一手好牌,在好大喜功的杨广手里打得稀烂。


    短期内征调百万民夫开凿京杭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一下子把家底给掏空了。


    不得不说,杨广胸怀雄心壮志,眼光也不赖。


    要是把他心中的愿景交由三代君王去实现,或许真能缔造一个比唐朝更强大的王朝。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


    三月初五。


    清明。


    作为大周的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各衙门官员休沐。


    人们在这天祭祖,踏青,吃寒食……


    小皇帝也领着在京的皇室子弟到太庙上香祭祀。


    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行。


    宇文衍以实际行动推广华夏传统节日,增强大周百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陛下,为何清明前后雨水就多起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返回上善殿。


    墨言收起油纸伞,甩了甩上面的水珠,问道。


    “冬去春来,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降雨,这时南方更是阴雨绵绵……”


    宇文衍接过梅梅递来的湿锦帕擦了擦脸,随口说道。


    墨言不知道陛下为什么懂得这些,眸中尽是崇拜之色。


    “花花,把那首清明诗吟来……”


    小皇帝坐下泡茶,对着落在屏风上整理羽毛的鹦鹉轻抬下巴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只鸟儿确实极品。


    不仅能学说话,唱歌,还会吟诗。


    唐诗三百首。


    其中的很多经典诗句都被小皇帝借用了。


    朝中官员文学素养都不低,听后赞叹不已。


    甚至有一些流传到了国子监,引得众多读书人追捧,直呼真“帝诗”也!


    “不错嘛花花,赏二两蛋蛋……”


    宇文衍品了口茶,对于它的“才情智商”很是满意。


    鹦鹉轻抖羽翅,露出傲娇的小表情,悠哉地啄食着竹竹送上的羊蛋。


    清明前后。


    正是春耕、春种的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连续几年的丰收,使得自耕农们干劲十足。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朝廷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棉纺行业蓬勃发展。


    当下的棉花主要供应棉制品工坊,民间使用还在少数。


    棉被,棉服等物,作为边塞军需用品,暂时由朝廷统一分配。


    当然。


    等到棉花产量上来,棉制品也能在民间普及。


    这也是宇文衍希望看到的结果!


    吃饱,穿暖。


    就是当下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请大家收藏:()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