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5章 秋收时节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时间进入九月中旬。


    各州大地上,到处是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长江沿线的稻谷收割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晒场上。


    竹子编织的晒垫,一床挨着一床。


    上面晒的全是黄灿灿的谷子。


    最为开心的,当属均田制下的自耕农。


    沉甸甸的箩筐压弯了扁担。


    虽然肩上压着重担,但脸上却是笑开了花。


    今年是个丰收年,稻谷的亩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200斤。


    北方的粟、麦也达到亩产150斤。


    秋收是最累的时节,但也是农民最开心的季节。


    百姓们抢着时间把地里的粮食收割回家。


    一是怕鸟,老鼠,野猪等动物损坏粮食。


    二是要赶着晴天晾晒。


    若是不能及时晒干,湿的粮食堆放久了很容易坏掉。


    这个时候。


    哪怕是五六岁的孩子,也会被大人拉到地里帮忙,能做一点是一点。


    小皇帝一身便衣,带着墨言和元氏兄弟来到了城外。


    看着百姓在地里收割粟、麦的繁忙景象。


    脸上的灿烂笑容就没有停下来过。


    “这位大叔,这是你们家的地么?”


    宇文衍叫住一位正在卖力割麦的壮年问道。


    “我们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这是申国公府的地……”


    “对啊,我们是租种国公府土地的佃户。”


    壮年回了一句后,旁边的一个老者接着说道。


    李穆家的地?


    小皇帝讪讪一笑,无奈地摇了摇头。


    “朝廷不是鼓励开荒么,你们没有去开荒?”


    宇文衍随即又问。


    “我们当然想去,可是国公府的地不能说不租就不租……”


    “要是让府上的地撂了荒,那小的一家也不用想好好活了。”


    壮年眼里透出希翼,脸上却尽显无奈之色。


    “那你们要给府上交多少租?”


    “三成交府上,两成交朝廷。”


    “不过今年皇上减税,只须交半成给朝廷……”


    一老一少,分别回应了一句。


    宇文衍听了心里不由暗骂一句。


    这特么租收得比朝廷还重,和后世资本家一样狠。


    小皇帝脸色不太好看,灿烂的笑容不见了。


    心情也变得有几分沉重。


    但暂时他还无法改变什么!


    贵族兼并土地,几千年来,从来没很好地解决过这个问题。


    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虽然田租就去了将近一半,但是丰收的喜悦还是挂在百姓的脸上。


    一担又担地粮食从地里收割,挑回家里。


    秋收全面展开。


    朝廷下诏,各地方官府在保秋收的同时,抓紧修缮粮仓。


    一来均田制分配的田地,有二十税一的田租。


    还有一部分百姓,秋收后会把从大周钱庄借贷的钱还掉。


    所借之钱可以按市价折算成粮食。


    再有,朝廷也打算收购一部分粮食。


    如果有家庭把来年的粮食备足,还有盈余的话,便可按市价卖一些给官府。


    不过,宇文衍硬性规定。


    除租调以外,从百姓手里得到的每一粒粮食都必须付钱。


    对于北方边境各州。


    秋收时节是最为危险的时候。


    突厥一旦有意南下,就是选择收获季节,专为抢掠粮食而来。


    为此,小皇帝早就考虑到了。


    各州按既定方针,外松内紧,随时严阵以待。


    营州辽西郡。


    朝廷下令试种的水稻经过抽穗,扬花,垂穗等过程。


    谷粒开始变得饱满起来。


    东北地区试种水稻,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贺若弼到达辽西后。


    第一时间加强了潢水河谷的军事部署。


    在通往突厥地盘的那道豁口,修建了简易的堡垒要塞。


    军府组建完成,府兵数量达到两万余人。


    辽西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下,社会稳定。


    迁徙来的百姓,安家落户。


    带来的农业文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百姓们过上了农耕、渔猎、放牧相结合的生活。


    与此同时,各种手工业也慢慢开展起来。


    烧瓷,造纸,纺织,炼铁,建筑等行业陆续兴起。


    依照小皇帝的指示。


    贺若弼在辽西设立了官办学堂,包括蒙学,乡学,县学,郡学。


    同时,鼓励中原去的文化人创办私塾。


    在治所龙城,修建了一个坊市。


    给库莫奚、契丹、室韦、靺鞨部落的民众发布消息,欢迎他们来此贸易。


    坊市开放后。


    已经不少这些部落的族人来到这里。


    用他们手里牲畜、毛皮、山货、水产等,交换粮食、陶瓷、绢帛、麻布、铁器等物品。


    经过几个月的口口相传,来此贸易的人越来越多。


    龙城逐渐热闹起来。


    中原地区的饮食,服饰,风俗等文化,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地区的人们。


    稳定的环境,加上更为先进的生活方式。


    吸引了周边一些游牧、渔猎少数民族的人口来到辽西定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凡有此意愿者,官府都是举双手欢迎。


    与当地百姓一视同仁,发放户籍,分配田地。


    要是能带更多的人口来此定居,官府还有奖励。


    小皇帝经营东北的设想。


    终于在辽西龙城,有了一个小小的支点。


    之前幽州总管阴寿留了三千人马,还在辽东与高句丽周旋。


    贺若弼派了两位偏将过去。


    把这三千人分为六个五百人的小队。


    时而分散骚扰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百姓,使得他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不时又攻打一下他们设立了要塞据点。


    使得高句丽军队频繁调动,疲于奔命。


    再配合小皇帝传授的“围点打援”战术。


    六小队分工合作,紧密配合,把盘踞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势力搅得鸡犬不宁。


    同时。


    贺若弼还给与高句丽接壤的靺鞨首领派去使者。


    商议两地贸易往来,以及从东西两面夹击高句丽事宜。


    高句丽是西汉时期,由东北扶余部落一个叫朱蒙的王子建立。


    他因与其他王子不和,争权失利后逃出扶余。


    随后建立了高句丽,到如今,已经存世六百余年。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


    高句丽一直有占据整个东北的野心。


    仅立国70年。


    便开始袭击辽东半岛地区,并向南面的朝鲜半岛扩张。


    趁着中原经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混乱。


    高句丽大量接收汉人,学习中原文化、技术,迅速发展壮大。


    逐步控制了整个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大面积疆域。


    其中,就包含了汉武帝时设立的“汉四郡”地盘。


    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向辽西地区进行骚扰。


    近几年间。


    暗中联合突厥,企图占据整个辽西地区。


    若是任由其发展。


    高句丽绝对会成为明朝末期,东北地区的建奴鞑子。


    隋唐时期。


    中原王朝十数次远征高句丽。


    除了扞卫中原“四夷共主”的天朝地位。


    何尝不是忌惮其有一天会以下犯上,入侵中原。


    历史上。


    隋朝是在突厥联合辽西的高宝宁残部南侵之时,才动手。


    之后也没有好好经营这个地区。


    让离得最近的契丹捡了个大便宜,最终给中原留下一个强大的辽国。


    如今。


    小皇帝提前一年把这个高宝宁给解决了。


    将辽西牢牢控制在大周朝廷手中。


    东北地区的历史走向。


    从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巨大改变!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请大家收藏:()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