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9章 劝耕农桑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阳春三月。


    南方的水稻已经插秧了。


    北方也进入了春耕、播种的时节。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华夏中部的一片沃土。


    从宇文泰到宇文邕,朝廷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


    使得此地成了大周的一大粮仓。


    关中平原。


    南靠秦岭,北倚黄土高原,西临陇山,东接黄河。


    与崤山,中条山隔河相望。


    山川环绕,地形完固,是典型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


    有汧河,泾河,洛河,沣河,灞河等河流汇入渭水。


    渭水自西向东。


    流经关中平原全境,最后注入黄河。


    给八百里秦川带来便利的灌溉条件。


    汉朝时期。


    朝廷利用这些支流,修建了龙首渠、郑国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漕渠等人工水渠。


    后因战乱,大多都废弃了。


    周武帝时,重新疏浚龙首渠,派贺兰祥重修白渠。


    宇文衍亲政后,也下诏疏浚六辅渠。


    这是郑国渠和渭水之间六条辅助性的水渠,能扩大灌溉面积。


    龙首渠。


    是汉武帝时期,利用“井渠法”修建的水渠。


    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井渠法”经河西走廊传到西域后,演化成了西北地区的“坎儿井”。


    当前。


    大周的产粮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


    中部:关中平原,梁州的汉中平原,邓州南阳盆地。


    西部:益州成都平原。


    东部:河洛平原,相州、幽州的华北平原,青州、徐州的黄淮平原。


    南部:荆州平原,长江下游北面平原地区。


    按道理。


    这么多的产粮地区,养活区区两千多万人完全不是问题。


    可现实却是,仍然有很多百姓吃不饱肚子。


    宇文衍总结了几点原因:


    一、粮食亩产量低。


    北方粟麦亩产一百二三十斤,南方水稻不到两百斤。


    换算下来,也就是后世50至80公斤的样子。


    二、生产力低。


    三、农业技术落后,主要还是看天吃饭。


    四、良田大多集中在贵族和地主阶层手里。


    他们不用缴纳田租,或是交得很少。


    这也是宇文衍设立农学馆的目的所在。


    研究种植技术。


    培养优良品种。


    改善沤肥之术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以求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


    推行曲辕犁等农具,改良水车,提高生产力。


    在小皇帝的要求下。


    三月,四月。


    各地方官府的重中之重就是劝农桑,保播种。


    这将作为地方官员考核中,占比很重的一项。


    宇文衍身处皇宫,却随时关注各州春耕事宜。


    驿路之上,驿马飞驰。


    水道之中,驿船急行。


    各地方官府上表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向京城。


    ……


    “陛下……”


    墨言快步来到跟前,轻声禀报了一个消息。


    “这不胡闹嘛!”


    宇文衍听了不由蹙眉。


    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站起身来。


    原来,在白雀庵出家的三位太后。


    竟然要代表寺院,去往天竺求取真经。


    去年。


    宇文衍下诏,禁止寺院经营寺库。


    并强行规定,二十年内,从天竺取回真经者,朝廷才颁发立寺许可文书。


    当下所有寺院,维持现状,但不能外出传教。


    二十年之后。


    若是没有取回真经,全部予以取缔。


    此后。


    他便没再理会这群吃斋念佛,却又浑身充满铜臭的和尚、尼姑。


    “是她们自己主动要去,还是住持唆使的?”


    宇文衍脸色微变,沉声问道。


    若是住持唆使的。


    极有可能是希望以此逼迫宇文衍收回之前的诏命。


    这样的话。


    那白雀庵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


    “回陛下,传回消息的人说了,是三位自告奋勇要求去的……”


    宇文衍闻言,不禁扶额。


    既然是她们自己要去。


    劝!


    这能劝得了吗?


    总不能下诏,强行制止不让去吧!


    她们遁入空门,已是佛门中人。


    就算前往天竺求取真经,那也是奉他下发的诏命行事。


    小皇帝思量良久。


    提笔写下一份手谕,交给墨言。


    “把消息通报她们娘家,手谕给王将军送去……”


    让三人娘家的人去劝,劝不了那也没办法。


    “小言子,如今有多少寺院已派僧人前往天竺取经的?”


    诏命下发已经七八个月。


    真是虔诚向佛的话,早就有所行动了。


    “回陛下,万年县的弥勒寺,洛阳白马寺,武威圣容寺,张掖大佛寺,已有僧众出发……”


    “少林寺没行动?”


    “没有。”


    “呵呵!”


    宇文衍一声冷哼。


    一千多间寺院。


    真正行动的,加上白雀庵,也才五座。


    看来都在观望啊,还幻想着朝廷收回诏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们就慢慢等吧!


    两年期限一到。


    凡是没有行动的,立即予以取缔。


    对于这些社会蛀虫,他既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


    ……


    午膳后。


    国子监算术馆负责人甄族传来消息。


    之前小皇帝让他们编纂的《蒙学算经》完成了。


    宇文衍大悦,当即宣他入宫。


    “小人甄族叩见皇帝陛下!”


    甄族入殿后行跪拜大礼。


    “起来吧!”


    “算经在哪,快拿来朕看看。”


    宇文衍让其平身,马上问起算经之事来。


    甄族随即取出两册线装版手抄书籍。


    算经要用到数字,以及一些运算式子。


    竖排编写的话不好书写。


    宇文衍让他们试试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书写格式。


    算经分上、下两册。


    从简单的识数,0到10数字的读、写开始。


    数字和图形结合,便于孩子理解。


    后面是十以内的加减法。


    知识点和难度逐步提高。


    乘法,除法,分数,小数。


    九九乘法口诀……


    上、下两册内容,大概涵盖了后世小学算术的基础内容。


    另外。


    还多了一项很重要的技能——珠算。


    珠算的起源,在后世分歧较大,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


    宇文衍问过甄族后,得到了答案。


    珠算到他父亲甄鸾时,就已经很完善了。


    但是,还没完全普及开来。


    只有少部分掌柜、商贾在用。


    宇文衍大喜过望。


    果断地让他们把珠算的内容编进了《蒙学算经》。


    这可是手动计算器,人工电脑。


    小皇帝绝对要让此术发扬光大。


    宇文衍没有过多干预《蒙学算经》的编纂。


    汇聚算术馆成员的集体智慧,在甄族等人的指导下进行。


    只不过使用了数字,字母,符号,算式而已!


    “非常不错!”


    “后面的中、高级算经,也抓紧编纂。”


    小皇帝仔细翻看了一遍。


    整体来说。


    他对这部《蒙学算经》是满意的。


    “谢陛下,我等定当用心编纂!”


    甄族第一次进宫,心情很是紧张。


    听到小皇帝认可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一些。


    “如今算术馆有多少人了?”


    “回陛下,已有一千三百多人……”


    算术方面的人才一直都在招募中。


    一开始只有区区七十二人。


    没想到。


    短短半年时间,便达到一千多人的规模。


    这个属实让宇文衍有些意外。


    心下欢喜得很。


    这些人,将为他普及算术发挥重大作用……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请大家收藏:()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