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强笑了笑,说道:“你觉得你对我还有什么用?”
龙马看着他,说道:
“道有九重,对应九窍,九窍既是枷锁,也是阴阳冲和孕育而生的人体秘藏!
第九窍伏蛊窍,所涉及的不过心火,导人以安定心神,引火归元,为修炼之根基。
而你现在所处的第八境对应的龙蛊窍,在上古之时,名为天柱窍,意为通天之柱!
在那时,有天柱名为建木!此窍秉阴阳之造化而成,类比建木,同气相求,顶天立地!那时的人族,可以说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后来天柱折,洪荒大陆破碎,形成如今的诸多星宿!
而此窍也更名为龙蛊窍,类比天地之间的龙脉,其势虽不再通天,却为大地之脉络,黄土之根基,已涉及灵魂之奥妙!
九窍层层递进,为修道之门,踏天之梯!第七境也是你必须达到的下一境,名为白蛊窍,在上古之时,此窍名为陶道窍!
陶者,泥土烧治而成!上古之时,盛行陶俑祭祀,陶俑与人身几乎无异!
如果说人身代表的是阳身,那么陶俑代表的是阴身,制陶之人如果死亡,可在陶俑身上重获新生。但制陶之人的灵魂也从此困于陶俑之上不得轮回,直到魂飞魄散!
是以古代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说法。
所以,想要破开白蛊窍,到达第七境,必须明悟制阴身之法!
制后天阴身融入肉身,以此坚固神魂。”
说到这里,龙马停顿了片刻,等待高文强汲取它话语中的信息。
高文强听着龙马的话语,额头的水滴印记带来一股股清凉之意,恰如一滴滴水珠,滴入他的灵台,给他一种独特的宁静感,这让他能更为通透的理解一些问题。
此时,他听着龙马的话,已然明白了许多。
他更加明白了《道德经》中道法自然并非虚妄。
人生于天地间,人身之窍穴也与天地同呼吸!
天地变化,窍穴也随之变化!
上古之时有天柱,第八窍位居督脉,统元阳元精,象天柱之清阳,通天彻地,是以名为天柱穴。
而上古之后天柱折,洪荒崩碎,地陷东南,天倾西北,地陷之地为海,天倾之处为山。山海变异而生龙脉!
龙脉秉天地元气而生,络脉于山河之间,第八窍也因此易名为龙蛊窍!
在这之前,高文强一直以为第八窍之所以名龙蛊窍,是因为这个窍中存有龙马诅咒。
现在看来,他之前想的太简单了。
想到这里,他问龙马道:“我该怎样练就阴身?”
龙马看着他,似乎陷入了久远的回忆,它的眼睛里显露出古老沧桑的味道:
“你们人族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她是上古圣人,那时天柱还未折,洪荒星空中的星尘,受到这片天地的吸引,很容易就形成了五色石。
五色石灵光内蕴,是炼制阴身的最好材料,女娲曾经亲自教导了人族捏土成人之法。
可惜后来天柱折,天翻地覆,洪荒崩碎,女娲不得不利用五色石中的玄黄之力,炼制息壤,来平息这片天地的动荡!
而且因为洪荒崩碎,这片天地的引力已经不足以诞生五色石,是以捏土成人法就此绝迹。
后来人创陶俑,十二金人法,都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这些材料制造的阴身无法融入肉身,只因它们都不具备五色石的玄黄之气!
人族修士想尽各种办法,也只能以陶俑之法制造阴兵,创建幽冥地府,以金人之法,塑金身,创神道法,建立天庭。
而陶道穴的修炼法,人族也只有效仿巫族之法,吞噬一头瘟兽的灵魂入窍!因为瘟兽虽不具玄黄之气的造化之力,但它们具备强烈的变异性,这让人族能以瘟兽变异的特性,筛选出一个相对好的阴身!
但这毕竟是巫族之法,巫族讲究顶天立地,三头六臂,万般法象,所以,吞噬瘟兽之法完美契合巫族。
但人族讲究的是道法自然,丹道造化,祛除糟粕,留存真液!所以,这种不经水火祭炼而成的阴身,终究有些不合!
这种情况一直到人族圣人神农氏横空出世,他遍尝天地灵药,著《神农本草经》,以草木灵石之药性入肉身,以肉身为阳,以草木灵石之药为阴,八脉为经,窍穴为湖,上元中元下元为海,化肉身为内天地,炼制药身!
此药身即为阴身,药身成,则直入白蛊窍,滋养周身气窍,循环不息!”
“原来如此!”
高文强恍然大悟!
他脑海中一片清明,在这个瞬间,冥君曾经对他说的话回荡在他的耳边。
【你的悟性不错,以自身愤怒,执心,欲望为基,铸就了三尊真我佛!
你的三尊真我佛,都源于性命,既有真性之光,又有真命之泥牛,已有圆满之意,但你还差了一样,那就是肉身!
凡一切肉身,皆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能纳养一切阴阳!】
现在想来,冥君在当时已经点明了他将要走的路!
他踏足七境,最好不用瘟兽之魂魄来制阴身,而是以肉身纳养阴阳,以药身为阴身,破开白蛊窍!
这样,他既可以踏足七境,也可以铸就第四尊佛,药师琉璃光王佛!
只是该如何成就药身还需要仔细推敲,想了想,他问道:
“古代成就药身都有什么法门?”
龙马说道:
“上古之时的人族肉身,与现在的人族有很大不同,那时的人族都是天赋异禀,以金石药为主,喜食硫磺铅汞!
因为硫磺铅汞含有大量的地脉之气!
他们以硫磺发自身精气,以铅汞重镇心神,再辅以参芝安定轻身!
但到了这纪元之末,人族肉身已羸弱不堪,早已不具备上古之时的神异!
硫磺铅汞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仍是有害无益之品!
古语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今人仍需今人的药身法门!”
听着龙马的话,高文强的脑海中浮现出近古时代一位位医家的名字。
张仲景,陶弘景,孙思邈,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俞嘉言,叶天士,陈士铎,张锡纯,李可…
一本本医书,开始充斥于他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