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三章 郑长史金刚怒目

作者:赵子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先是陈敬儿遣兵一部,进驻封丘,——封丘不仅离雍丘不远,距荥阳郡更近,封丘地处东郡、荥阳郡和雍丘所属的梁郡的三郡交界之地,东南而下,是梁郡;向西一二十里则即是荥阳郡界;继而闻讯高曦、高延霸、萧裕等李善道之精兵诸部,离开贵乡,向黄河西岸挺进,显是要赴东郡;再接着,是李公逸、周文举、綦公顺等到白马,晋见李善道。


    短短的十来天功夫,一个又一个的消息,汇聚荥阳。


    面对李善道的步步紧逼,已然是再摆明不过的将要图谋山东,奉李密令旨,循抚荥阳、山东诸郡的郑颋,只觉压力重重,连着多日,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终於在获悉李公逸等晋见李善道,并李公逸紧随周文举、綦公顺,也正式投附了李善道,接受了李善道的封任,又及侦知孟海公再次密遣其弟孟啖鬼,而且徐圆朗也派了人,启程离郡,前往白马以后,他再难安坐。


    乃於获讯当日,召集幕僚,刚抵达荥阳的罗士信也被他请了来,紧急商议对策。


    舆图高悬,其上朱笔勾画,封丘、雍丘、韦城、白马、北海郡等地,赫然在目。


    议事方开,郑颋才将召集诸人之意说明,便有一人,离席挺身,进言献策。


    这人肤色黧黑,虽着锦袍,不脱乡土之气,比之郑颋的雍容清贵,天壤之别,但颇有质朴敦厚之态。却此人名叫张亮,荥阳人也,早在李密略地汴、梁时,便已仗策投效,却因出身寒贱,本非高门子弟,其家以务农为业,而一直未得李密任用,直到后来,因告发本部谋逆,被李密以之为忠,方得任用,得任骠骑将军,隶徐世绩军中。此次郑颋奉旨循抚荥阳、山东诸郡,他是荥阳人,熟悉当地人情,由而被李密暂且调隶郑颋,以作辅佐。


    “明公,罗总管。”张亮拱手说道,“李善道固步步紧逼,其势咄咄,然观魏公当下之策,分遣单大将军趋河内、罗总管进驻荥阳,其意甚明。单大将军一路,意在胁逼河北,使李善道不敢倾力南下,染指山东;罗总管坐镇荥阳,则为震慑山东群豪,阻彼等望风投效汉王。魏公此策,分明乃是欲先稳住局面,其后再徐徐图之。此诚应对当下局面之上策也。”


    分析完李密当前的部署意图,他接着说道,“故仆以为,魏公既已有成策,且为上策,李善道虽咄咄逼人,公等却无须过虑,但依魏公之意应对便可。”


    郑颋瞧了他眼,问道:“如何依魏公之意应对?”


    张亮怔了下。


    李密的意图,这么明显了,而且郑颋在来荥阳时,李密也已给他详细的指示。


    怎么按李密的意图、指示办事,这还用再问么?


    但郑颋问了,他就得回答,便指向地图上的济阴、东平等郡,说道:“明公,自是一则,再遣使,往见孟海公、徐圆朗等,晓以利害,使其不附李善道。”


    随之,指向雍丘、韦城、北海郡方向,“二则,李公逸、周文举、綦公顺诸辈,虽降了李善道,仆料之,实非出於彼等之甘愿,而无非是慑於李善道大败宇文化及、步骑渡河、兵入东郡之军威,又彼时魏公尚在围攻洛阳,无暇东顾,彼辈为求自保,故不得不降耳。


    “今时不同往日,魏公已与洛阳罢兵,决意先全力收拾山东。则遣一吏,携明公亲笔檄书,言明既往不咎,彼等权衡之下,势将弃李善道而复归魏公麾下矣!”


    张亮顿了顿,环视众人,续道,“待此二事办妥,山东人心稍定,然后待魏公的后续援兵抵达,合兵一处,便可从容进击东郡。届时,李善道失山东内应,孤悬河北之兵,必难久持,被我军驱回河北,朝夕之事也。此乃依魏公之意,釜底抽薪、以静制动之对策也。”


    郑颋端坐上首,身着绯袍,闻言嘴角微撇,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他与张亮尽管都是荥阳人,他出身荥阳郑氏,累世高门,却素来是看不起张亮这等寒微之辈。


    “张将军此言……。”郑颋声音清朗,带着世家子弟特有的矜持,说道,“老生常谈,迂腐之见!诚然,李公逸、周文举、綦公顺之降,系因畏李善道兵威,此论不差。然则,若依你之策,先再招抚,来回耗费时日,此其一弊;此间周旋,岂非坐视李善道从容调兵?此其二弊!


    “闻李善道已调高曦、高延霸、萧裕诸部西来。高曦诸部皆李善道之精锐也!如果等到高曦诸部渡河,到了东郡,其众必将愈厚,其势必将愈张,张将军,俺且问你,到时,你所言之‘釜底抽薪、以静制动’,我等还可‘以静制动’么?釜底抽薪,又还可抽什么薪?


    “其三弊,更为紧要者,莫说李公逸诸已降李善道之辈了,山东其余观望之辈,若徐圆朗、孟海公之流,见先是俺已到荥阳、继罗总管部亦至荥阳,而却只行文告之虚,无雷霆之实,必将更生轻慢之心,以为我可欺,愈发骑墙,伺机渔利。人心浮动,局面反不能制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说着,他起身来,步到舆图前,拈起直鞭,猛地在雍丘、韦城这两个地方一点,顾盼罗士信、张亮等人,提高了语调,说道,“罗总管、张将军,为今之计,依俺之见,却绝非‘釜底抽薪、以静制动’!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而当是急需施展金刚怒目!非如此,不足以速安山东!”


    “菩萨低眉”云云,是被杨广杀掉的大诗人薛道衡,——亦即薛收之父,与僧人对话的一段典故。郑颋崇尚佛教,对佛理很有钻研,薛道衡之此典,他自知晓,信手拈来。


    罗士信问道:“敢问大使,何为金刚怒目?”


    “既知李公逸、周文举、綦公顺等因畏威而降,则我便何必再行怀柔之举?何不就先从两人中,择其一,大军压境,以泰山压卵之势,速战速决,将之击破?此所谓‘以威胜威’,‘杀鸡儆猴’是也!试想,李善道新封之降臣,在我兵锋之下,却顷刻覆灭,山东其余豪强,谁人还敢再存侥幸?谁人还敢轻视我魏公军威?孟海公、徐圆朗等观望之辈,必生骇惧;已降李善道之余辈,亦必惊恐,山东人心,顷刻可安!罗总管,此即俺金刚怒目之雷霆手段!你以为何如?”


    罗士信年轻气盛,攻打洛阳年余,屡受挫於坚城之下,憋着一股闷气,急欲立功雪耻。——却他早年跟着张须陀,转战山东时,席卷诸郡,像这甚么徐圆朗、孟海公、李公逸、周文举、綦公顺,有谁是张须陀的对手?洛阳坚城,不好攻克,转而打徐圆朗诸辈,却有何难?


    郑颋所言,正合他心意。


    他浓眉一挑,慨然说道:“大使所言极是!俺旧时从张公,与山东群贼,不知交过多少手,深知此辈,畏威不怀德。甚么‘釜底抽薪、以静制动’,实在多此一举。况则,畏首畏尾,何能为魏公平定山东?当打!只是……,大使,先打哪个?”


    郑颋已有腹案,断然说道:“罗总管,俺以为,先打李公逸,最为合适!”


    “李公逸?”


    郑颋说道:“綦公顺远在北海,我鞭长莫及,不必多提。周文举所据之韦城,地处东郡,李善道今在白马,我若贸然攻之,汉军必救,不易速战速决,故周文举也不适合。唯李公逸,其地雍丘,距我荥阳既近,而东郡若遣兵救之,我亦便於阻击,最适合先打!


    “且打下李公逸的话,另外还有三利可得。雍丘扼汴宋要冲,北与孟海公所据之济阴接壤,若能拔下雍丘,我兵锋便可指向孟海公侧后,令其如芒在背,不敢妄动,此其一利;其二,也可以此震慑梁郡南边的淮阳诸郡;其三,更可伺机威胁其东之徐州,李善道刚分兵五千,接管徐州,立足尚且未稳,灭掉李公逸后,趁势进取,或可一鼓而亦将徐州攻下!”


    说到此处,郑颋放下直鞭,抚须而视罗士信,说道,“罗总管,此诚乃一石数鸟之利也。”


    罗士信猛地一拍案几,说道:“‘一石数鸟’,说得好!好!便依大使之策!先打李公逸!”看了还坐无语的张亮一眼,又说道,“只是大使,动兵非为小事,是不是须先奏禀魏公?”


    “这是自然。总管既无异议,俺今日就上书魏公。”


    ……


    洛口城。


    魏军大营连绵,旌旗招展,却隐隐透着一股异样的沉闷。


    中军大帐内,李密踞坐主位,案上摊开着郑颋的急报。


    下首,房彦藻、孟让、裴仁基、徐世绩、郝孝德、裴行俨、贾润甫等应召而来的群臣分坐。


    “子直所献之策,卿等已听我转述。欲趁李善道东郡之兵尚未尽集,先以雷霆之势,攻灭雍丘李公逸,震慑山东群豪。他说战机稍纵即逝,不容迁延。诸卿以为如何?”李密缓缓问道。


    房彦藻、裴仁基诸人,各做思忖。


    孟让抚着胡须,沉吟说道:“魏公,此策,倒非不可以行。郑长史‘战机稍纵即逝’此语,颇为中肯。然先前遣罗总管东进荥阳,本意只在威慑山东豪帅,阻遏李善道对山东的渗透,并非令其即刻发起攻势。今李善道主力虽还未至东郡,然其先后调入之薛世雄、陈敬儿等部,加上收编的东郡之宇文化及残部,兵力已不下三万。罗士信步骑仅万余,纵算上荥阳原有驻军,恐亦难占优势。李善道此人,善能用兵,不可小觑。若行此策,非增兵不可。”


    “裴公,你怎么看?”李密询问裴仁基的意见。


    裴仁基思索答道:“明公,臣以为郑长史之见,确乎切中要害!李公逸、周文举、綦公顺之辈,畏李善道之威而降,若我只行文告招抚,一则旷日持久,徒然坐视李善道后续兵马源源渡河,填补东郡;二则显明公优柔,反令山东观望之徒滋生侥幸,人心更易浮动。同时值此……,值此新附朝廷之际。”


    他微顿了下,窥觑李密神色,见李密至少表面未因此话有异,就婉转措辞,继续说道,“也正需一场大胜以安内外之心!”起身请令,“臣因愚见,郑长史此策可用。至若兵力不足之疑,臣愿率本部,驰援荥阳,相助郑长史,一举荡平雍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裴仁基话里的“新附朝廷之际”、“安内外之心”之语,恰似一根针,轻轻刺破了帐中,比与往日军议时,有所不同的一点微妙隔膜。


    李密的降隋之举,确如刘兰成、李善道所料,在魏军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大量的魏军将士无所适从,或不解、或怨言。不解的是,昔日高举反隋义旗,大家伙跟着李密浴血奋战,却怎忽然这隋室不反了,李密投降了?怨言的是,打了洛阳年余,死伤惨重,眼看洛阳将破,却在这个关头投降,则过往袍泽的鲜血,岂非白流?又有本是隋官军的降李密之诸部,与本是山东等地义军的李密之诸部之间,也因是猜疑暗生,彼此提防。


    整个的洛口大营,看似平静,实则人心动荡,军心不定。——李密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忧虑日深,正在想办法解决。郑颋的这道奏报,即在这个背景下送呈到的。


    “安内外之心”之辞入耳,李密抚须,沉吟了稍顷,请裴仁基回席落座,暂未做置词,目光转向沉默的徐世绩与郝孝德,问道:“茂公、孝德,你二人何意?”


    徐世绩慌忙起身,——按说跟着李密降了隋后,李密待他不薄,在为部属向朝廷求官的奏疏中,专门把徐世绩排在了前头,徐世绩因此得以被洛阳小朝廷拜为右武侯大将军,与他本在李密帐下的官职相同,但却越是李密待他“不薄”,他於今越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起得身了,他恭谨的姿态胜过如昔。


    再拜过后,他说道:“敢禀明公,臣以为,明公先前既定之策,三路兵出,尤以单大将军逼向河内,直指李善道河北腹心,委实上策。有此一路牵制,李善道就难全力与明公争锋山东。”


    话锋一转,他语气凝重,说道,“然据探报,涿郡高昙晟之乱,李善道已平,高开道、王伏宝两部,现已可全力抵御突厥之入侵;其又欲在北地重开互市。以臣愚见,凭此文武两道,他或可稍缓突厥南掠之患。这样一来,其境内目前之患,就只剩下宇文化及残部。而闻之,李善道也已向魏郡增派援兵,也许宇文化及残部亦很快就会被他平定。”


    他抬眼看向李密,神情恳切,说道,“明公,如此的话,就诚如郑长史所忧,一旦迁延日久,待李善道彻底平定内忧,腾出手来,必倾河北之力,来与明公争夺山东!彼时局面,恐就非今日可比。故而,郑长史所言战机,确不宜错失。臣附议郑长史此策,并亦愿率部增援荥阳。”


    当听到徐世绩说“亦愿率部”时,李密的视线在他脸上好像下意识地停留了一瞬。


    徐世绩感觉到了他的视线,不敢低头,也不敢偏脸,硬生生地迎着他视线,任他观瞧。


    好在李密没看他太久,而且也只是多看了他片刻,神色如常,无有变化。他点了点头,温言说道:“茂公,卿所指甚是。李善道今非昔比,志不可测,一旦等他平定内患,确乎是势必便会与我倾力争夺山东。你且先坐下。”等徐世绩坐下,转顾郝孝德,问道,“公何意也?”


    郝孝德的身份,虽不如徐世绩这般敏感,他乃刘黑闼旧主,而刘黑闼现为李善道麾下大将,却也尴尬。他遂只是简单地说道:“臣以为徐大将军所言有理,臣以为然。”


    孟让、裴仁基、徐世绩、郝孝德,俱是李密帐下领兵的重将,相继都发表过了自己的意见。


    诸人觑看李密神情,只见这位素来果决的明主,却抚须而已,迟迟不语,隐隐一丝迟疑流露。


    帐中略微安静了会儿。


    一人心念电转,猜度出了李密此际迟疑的缘故,起身进言。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