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00. 名号

作者:匪石心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卫骏驰笑了:“夫人,此间的门面可以去找廖管营设法。”


    姚姜意外:“管营大人还管这个?”


    卫骏驰:“此间的门面难得,廖管营不管这事。但归雁城是军镇,他管着此间武官的住处,你去找他说明开门面的情形,他会为你找个变通的法子。”


    二人还未走到家门前,已有大营兵士前来找寻,卫骏驰即刻往大营去了。


    姚姜回到家中,苏季扬正察看院中的药材与香料的长势,间或浇水培土,两名侍女立身后饶有兴味地看着。


    见姚姜回来了,她们一同迎上来:“夫人回来了,请夫人也分派些活计给我们。”


    姚姜对她们看了看:“我还不知晓你们的名,我该如何唤你们?”


    两名侍女:“老太太告诉过我们:来到此间,我们的名便由夫人来取,请夫人给我们赐名。”


    姚姜看着她们想了片刻:“你们想用你们的本名吗?”


    两名侍女不解,姚姜微笑:“名字是你们的根本,你们为自己取个喜欢的名吧,取好了告诉我。”


    停了一停,她道:“我每日都要到农庄劳作,你们便轮流跟随我。”


    廖管营听了姚姜用无名寺外的田地安置不能返乡的兵士,当即拍案叫绝:“卫夫人此举甚好。三年兵役后,不能返乡的兵士再返故乡,物非人也非,只有伤心难过。能留在此间安身管照田地,乃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姚姜又将自己打算开设良种商行的情形说了:“此间商队甚多,又有农庄在此,良种可以慢慢推行。即便推行缓慢,大可以让在此间安身的伤兵一直开垦田地,等大营所需足够,便栽种药材、香料,卖得的银钱可以分些给伤兵,能养活他们。”


    廖管营看着姚姜:“姚娘子所想深远,但伤兵众多,田地也是越开越多,莫非你还要将田地开到北张城外去?”


    姚姜微笑:“若留在此间安身的兵士多,用田亩将北张城与归雁城连起来,不仅路上有了人烟,还有人看护,歹人也没了藏身之所。”


    廖管营缓缓踱步,“这倒也是农庄建得这样大了,便得有衙门的人巡视,巡视的人也可以是伤兵,如此一来,农庄依旧归牢城么?可要有庄头?”


    姚姜微笑:“这些田亩都由兵士开出来,因此都归牢城所有,跟随我建农庄的两名苦役都识字会看账,她们跟着我熟知田庄的情形,她们便能管事还管得很好,不必找庄头。我们培育的良种种出的数目都会清楚明白,实则田庄出产大多还是用于大营,连药材亦然。只有良种与香料才用来赚银子。”


    “赚得的银子会分些许给帮手的兵士与苦役,离开了大营的兵士也需银子,他们在此间帮手虽说吃喝不愁,但没有银子也很难留住人。因此这部分银子我来带着他们种植和培育良种赚出来,有了银子他们才能在此间长久立足。”


    有了廖管营的默许,不能再上阵对战亦不能返回家乡的兵士都纷纷来求姚姜要在此间住下。


    不过一月,无名寺外建好的屋舍便已都有兵士居住,先来的兵士还帮着后来的兵士建屋、开辟田地,扩建畜栏。


    姚姜看做活计的人手多了,便对前来帮手的百夫长与兵士行了个礼:“现下农庄有人做活了,诸位可以返回去歇息,将来不必再这来此间辛苦了。”


    百夫长尚未出声,已有兵士急了:“卫夫人,我们习惯于田间做活了,你不让我们来,此间人手不足饭食又变回从前那样,我们如何吃得下?”


    这话一出口,兵士们都纷纷出声:“只要能吃得饱吃得好些,我们都愿来此帮手,不怕辛苦。”


    姚姜微笑着给他们行了个礼:“当日请各位前来相助,是因没有人手,我一人也做不了这许多活计,迫不得已才请各位出手相助。现下已有人专来照管田地,就不劳诸位辛苦了。有了农庄,饭食不会再如从前那般艰难,只会越来越好。”


    百夫长微笑:“卫夫人,兄弟们都喜欢此间,也愿意来帮手。便让他们来吧,权当他们来此间闲散散心。”


    姚姜:“那真是多谢了,想来此间只管前来,但不必如过去那般辛苦,只当来此间闲坐谈笑。”


    灶间苦役做完午饭,忙完杂事,姚姜谢了她们每日往无名寺外去忙碌,说明不必再往无名寺外去帮手,又给每位苦役都发了二两银子。


    归雁城内没有现成的门面,廖管营索性拨了临街的空院给姚姜。


    姚姜当即带着苗桂君、乔思燕带来到那屋舍,将那屋舍内外都仔细看过,丈量分明,而后画为图画。


    姚姜让路添财去往北张城将先前建过屋舍的工匠找来,工匠妙手修缮数日,将一所小院改为了精致的门面。


    灶间修建库房,临街的墙上开了门凿了花窗,小院内铺了青砖设了茶桌。


    姚姜在小院的墙角砌了花坛,种下精心择选的花木。


    顶了卫骏驰夫人的名头,姚姜事半功倍,小院尚在修缮中,城中便已传开了:卫夫人开了间门面,将来沽售是良种,香料与些许药材。


    往来的商队都前来问询打听,连此间的南北行与生药铺都来探问。


    苗桂君与乔思燕对门面很是喜欢:“姜姜,我们每日来此间帮你照看,这院中正好饮茶。”


    姚姜索性将门面交与她们,她则专心培育良种。


    陆老夫人带来的两名侍女最终各自给自己取了名,一个名唤再招,另一个则唤为琼叶。


    她们将名字说给姚姜时,姚姜想了想:“这是你们从前在家时的名字?”


    两人都点了点头:“夫人若不喜欢,我们再换过。”


    姚姜微笑:“你们用的自己在家时的名,是怀念家人,很好。就先用这两个名,但再招这个名字不算为正名,将来你想改别的名字了再改。”


    再招与琼叶果真如陆老夫人说的心灵手巧,轮流跟着姚姜往无名寺外去劳作,也跟着高月娥、冯瑜光一同学着培育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2xs|n|shop|14439295|12889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种,闲时还将家中针线都包了。


    门面将要修缮完毕,苗桂君与乔思燕找到姚姜:“姜姜,开张的吉时我们已请人算好了,招牌你可想好了?”


    姚姜想了想:“不知晓姚氏良种可行?”


    天灾时来到青川郡存身的流民为大周治下各郡百姓,因此姚姜的名号不仅响亮,还因流民返回故乡而广为流传。


    可经历了四名食客身死,姚姜对自己的名号也有了担心。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食客身死这事也必定传扬开来,因此“姚氏”这个名号本身便满是矛盾!


    晚间卫骏驰自大营归来,听了这事,微笑着:“夫人的名号就是金字招牌,不可不用。”


    姚姜担忧:“可,”


    “不必担心。”卫骏驰微笑:“夫人只想一想你在青川时那许多乡邻赶来为你鸣不平,便是他们的回护。在他们心中你无罪,还受了冤屈。即便有人误会也不必担忧,你的良种养活了那许多人早便传得沸沸扬扬。不必为些许误会而错失了机会。”


    卫骏驰的话打动了姚姜,她想了片刻:“千户大人说的是,招牌就用姚氏良种。只是我还想经营香料、药材,”


    卫骏驰等了片刻才接上:“夫人不论经营何物,最响的名号依旧是良种,在青川郡时便是如此,私墅名气最响,但百姓认可的依旧是你的良种。即便夫人将来再开一家酒楼,经营绝妙的菜式,也不会有姚氏良种出名响亮。精致的菜肴虽美味,但太过奢侈,不是百姓所需。良种真正能让百姓每年多收许多食粮,不饿肚皮,这是活命的根本,这才是百姓所需。香料、药材生意即便做得再好,最终也不会比得及良种。如夫人所言,坏事传千里,你来北疆的消息也早便传开。现下此间开了你的商号,聪明的商贾都知晓是三河村姚娘子售卖良种,都会赶来采买,不愁生意!”


    姚姜顿时想通:“千户大人所言甚是,那便用姚氏良种作为招牌。”


    五日后,姚氏良种的招牌的挂上,黑漆招牌上,题着卫骏驰的字。


    招牌挂上的第三日上午,一蓝衫汉子进入门面便问:“请问,这招牌上的姚氏是此间的掌柜?”


    秋霜正在柜台后,听了便答:“姚氏娘子是此间的东家。”


    客商:“这位姚娘子原籍何处家住何方?”


    彼时姚姜在无名寺外忙碌,苗桂君与乔思燕在院中饮茶,听了秋霜来报,便将姚姜的来历说给了秋霜。


    秋霜出去对客商行了个礼:“姚娘子本是青川郡三河村人。”


    客商:“可否请出来相见?”


    苗桂君听了这话,起身来到客商面前:“客官与姚娘子识得?”


    客商:“并不识得,但我想见一见姚娘子。”


    苗桂君带着那客商来到无名寺外时,姚姜正领着几名兵士在无名寺外田亩中解说良种培育的要紧处。


    姚姜已见苗桂君来到,与兵士交代了几句,便来到她面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