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85章 深情厚谊

作者:一灯阑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信瑞缓缓上前几步高声宣道:


    “吾等并州士族,受皇恩浩荡,今闻梁国公莅临,特率并州士族子弟,于此恭候大驾,愿国公福泽绵长,政通人和!”


    言罢,其余士族子弟纷纷响应,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白隽面带微笑,拱手还礼,言辞之中尽显诚恳与谦逊。


    “诸位乡亲父老,吾初归故里,尚需各位不吝赐教。大吴之繁荣,非一人之所能,实乃万民共筑之基。吾等当并肩前行共图大计,以报皇恩浩荡,不负百姓期望。”


    一番寒暄之后,以白隽为首的一众官员提议,“河间烈王乃我辈之楷模,功勋卓着,理当率先祭拜,以表敬意。”


    吴岭的金丝楠木棺,成为并州最新“红得发紫”的打卡地点。


    五服之内,没一个朱紫高官,还见不到。


    大队车马浩浩荡荡回转。


    白湛爬上白隽的马车,禀报并州城内的动态,“城内目前局势尚算安稳,有南衙诸卫的镇守,加之八叔手中掌握的重兵,暂时无虞。但其他各地军头未必服膺。”


    “来并州迎接,八叔压根不敢把他们安排在一处居住。”


    白隽淡淡道:“他们是被元宏大搞怕了,自然会有所顾忌。”


    在吴岭的棺椁前,跪满了并州的文武官员。


    礼部官员站在棺木前宣读皇帝亲笔书写的祭文:


    “朕以渺渺之身,承祖宗之业,临御万方,每念先贤勋烈,辄感怀不已。


    今痛失叔王,实乃国家之不幸,宗族之大殇也。


    叔王乃宗室之肱骨,国家之干城。自幼胸怀壮志,矢志于疆场,誓保家国安宁。


    昔年狼烟四起,叔王不避艰险,亲冒锋矢,所向皆下,战功赫赫,威震四方。


    其英勇之姿,犹如龙腾九天,风云色变;其忠贞之志,堪比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朕每闻捷,无不忻然,知叔王之英勇,实乃朕之臂膀,国家之长城也。然天不假年,使朕失一良辅,国失一柱石。


    哀哉!痛哉!


    今朕设坛祭,追及叔王生平德业,念其忠勇之神。愿叔王之灵,得安九泉之下,享我皇家之祭祀,永念不朽。


    又念叔王膝下子孙,皆乃国家之未来,宗族之希望。朕必厚恤,赐以荣宠,使叔王血脉绵亘,勋烈传。


    尚飨!”


    段晓棠混迹于人群之中,以她有限的文学素养细细品味着这篇祭文。


    从中读出了两重深意:一是对吴岭一生功绩的肯定与颂扬,二是承诺厚待他的子孙。


    吴岭的直系血脉只剩吴越一人,确保南衙军权顺利传承。


    热闹终有散场之时,在祭拜仪式结束后,白隽带着并州诸将去白府,进行新官到任后首次座谈会。


    如今白家祖宅,就是并州大营的行政中心。


    私宅公用,在段晓棠看来无法理解,但时人接受度颇高。


    或许几十年前,它就承担这一责任。


    留在府衙之中的,是吴岫和一众朝廷官员。


    吴岫向众人宣布:“钦天监推算,三日后便是良辰吉日。”


    “七郎就此准备斋戒吧!”


    在并州继承王位,一切仪式只能就简。


    吴越站在吴岭的棺椁前,望着那微微泛着金光的棺盖,缓缓退后一步躬身行礼道:“遵命。”


    范成达作为将领代表出面询问,“敢问郡王,仪式在何处举行?”


    并州符合规格的地方不多。


    吴岫:“陛下有旨,可使用行宫作为大典举办之地。。”


    范成达:“末将即刻安排人去布防。”


    吴岫见吴越没有不悦之色,缓缓点头。


    心中暗想,当年吴岭在时,麾下哪个大将军敢越过他说话呢!


    吴越终究是恩威不足。


    吴岫等人一路舟车劳顿,先返回预备的别院休息。


    白智宸等人实在怕了,不敢把人一股气全塞到馆舍去,临时借调了几所宅子,分开安置。


    御史台若是回长安参奏铺张糜费他们也认了。


    总不能让朝廷官员几个人挤一间房吧。


    到时生活质量下降,引得一片怨声载道怎么说。


    左右都是错。


    不如结个善缘。


    府衙,待吴越正式继位就要改称王府。


    吴越束手站在棺木前,冷静地交代斋戒期间的事务。


    “诸卫之事便拜托两位大将军了。”


    理论上,斋戒期间不理外务,意味着南衙将官不可能像往常一样,无所顾忌地出入。


    另一方面,吴越和诸卫的联系也会削弱。


    吴越继续说道:“如今父王灵前仅我一子,难免空虚。四卫各自选派一些年轻将官来此陪着吧!”


    来的人,自然是诸位将军的心腹。


    这样一来,吴越和诸卫的联系并没有削弱。


    他本人行动受限,但将官们不是。


    范成达召集众将集议,直接拍板,“接下来三日我与杜大将军将轮流值守于此,确保万无一失。”


    “二郎、段二长随世子左右,一步也不能错眼。”


    最容易出事的,也就是这段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吴越不出府衙,既是为了安全考虑,也是为了避免在丧仪期间出现行差踏错,给人留下不孝的口实。


    被人逮着一丁点疏漏大肆发挥,王位不可能飞了,但名声受损是必然。


    孝道,是最容易被人拿来做文章的话题。


    吴岭也不可能揭棺而起辩驳,他不在乎这些虚礼。


    吴越尽快继承王位,稳固南衙军权,才是他最在意的。


    为此,在他棺木上跳舞都可以。


    左右都是一副枯骨。


    为了确保斋戒的严肃性,杜松再给众人紧一紧弦,“什么小灶野食都停了,这几日进来的人,全部食素斋戒。”


    吴越失仪,顶多挨几句非议。


    其他将官可没这么厚的血条,说不得出生入死换来的官职,转眼化为泡影。


    段晓棠长叹一口气,三天而已,就当清理肠胃了。


    新旧交替之时,府衙和南衙诸卫进入静默期间。


    白府却正是热闹之时,白隽见过大营诸将。


    各地军将来的不多,不是因为不恭敬,而是缺额严重。


    要么被元宏大解决了,要么作为元宏大的同党,被吴岭解决了,剩下小猫两三只。


    坏处是可用之人少,好处就是留给白隽操作的空间非常大。


    以吴越惯来的做派,只要不出格,他不会插手地方事务。


    初次见面,说的都是官样文章。


    好在白隽算半个本地人,列席其上的不少都是他的八竿子亲戚,甚至幼时玩伴。


    这种场合下,不管是否真的记得,所有人都装出一副深情厚谊的模样。


    喜欢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请大家收藏:()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