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98章 大战将起

作者:一灯阑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武俊江脱口而出,“现在是冬天!”声音在房间内回荡不绝。


    长安刚入冬,并州靠北,此刻说不定已经皑皑白雪、银装素裹。


    从古至今,默认冬季不爆发大战,尤其是北边。


    宁岩更正道,“初冬更为贴切。”


    吕元正的目光穿过营帐的缝隙,投向远方,“左骁卫到哪儿了?”


    段晓棠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地图的轮廓,以及那些熟悉的地名与路线,“刚出关,渡黄河。”


    武俊江惋惜道:“左骁卫只有半卫兵力,实力大打折扣。”


    段晓棠判断道:“天时不足,但对突厥而言,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从前横亘在他们南下必经之路并州防线,现在剥去华丽的外衣,露出千疮百孔的本相。


    随着元昊庆等人的投敌,愈加摇摇欲坠。


    并州大营局势刚稳定下来,又生波澜。


    别说范成达等人敢不敢把后背交托给原并州大营的兵马。


    他们自己内部的信任也濒临崩溃。


    元家在并州经营多年,少壮派借倒元的势头联合在一起。


    但他们自己也不干净。


    手中的把柄既是信任的基础,也是背叛的利刃。


    吕元正命令道:“去帅帐。”


    那里有完整的舆图。


    庄旭没有带回南衙召集众将的消息,他们先在营中把事情琢磨透彻。


    段晓棠站在舆图旁边,手执一根竹鞭,侃侃而谈。


    “目前情报不明晰,尚不清楚领兵者是谁,兵力如何分配。但突厥三路大军南下,必然有主次之分。”


    段晓棠这里打个马虎眼,突厥老可汗身体状况不佳,是未公开的机密。


    三路大军南下,是否会影响突厥内部的夺位之争。


    众将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并州。”


    攻击的重点是并州。


    并州大营的虚实,元昊庆等人比远在长安的南衙诸将更清楚。


    吕元正谨慎道:“如果重点防守并州,导致原、延二州空虚,突厥趁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突厥都不会吃亏。


    吴岭带去的两卫兵马,到底比不上半数并州大营。


    而在路上的左骁卫,赶到并州大营,至少需要二十日。


    远水救不了近火。


    范成明提到另一处可用地方,“山西的郡兵恐怕顶不上用。”


    并州大营都“穷”到要抢俘虏做炮灰,只怕本地的郡兵早被使唤完了。


    范成明:“但河东、河南的郡兵,尚可一用。”


    平乱时接触过几回,精兵称不上,但人海战术上可堪用。


    两地大族林立,并州的势力难以渗透,不怕元昊庆等人策反。


    吕元正点点头,“这条记下来。”


    宁岩建言道:“左骁卫加速赶路,约能缩短五日路程。”


    若同时下旨,左骁卫会比两地郡兵更早到达战场。


    不提郡兵的效率,他们也需要时间动员整兵。


    段晓棠盘算南衙兵力,建议道:“如果右武卫……”


    吕元正打断道:“上半年平乱,下半年剿匪,军士疲惫,并非首选。”


    这只是推托之词,动过两次的只有左厢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已经恢复过来。


    真实原因是,右武卫是吴岭留给吴越的保命符。


    这是从吴越几个哥哥血的教训里得来的经验。


    右武卫不可能抛下吴越,独自出征。


    哪怕吴杲当堂询问,韩腾也会用这个理由推脱过去。


    吕元正沉吟片刻,“若非要从南衙调兵,其他卫更合适。”


    首先排除吴杲和吴巡的势力,优选吴岭的亲信。


    话已挑破,其他人哪怕知道吕元正强词夺理,但并未多言。


    段晓棠手执竹鞭凌空虚点,“情报还是太少了。”


    范成明推一把庄旭,“怎么不多听一会。”


    庄旭不服道:“就那么一句能听出什么来。”


    想要多的没有。


    不多时,韩腾的亲兵入营回禀,道是吴杲宣召诸位大将军进宫。


    这是召集诸位大将军问策了。


    吕元正叹道:“把帅帐的火炕生起来,火盆也点上!”


    韩腾出宫,必要来营中一趟。


    他们年轻人耐得住寒风,韩腾可受不住。


    吕元正再吩咐道:“范二,你去宫门口候着。”


    范成明拱手道:“是。”


    段晓棠放下竹鞭,突然想起一句话,“他们还真是姓元啊!”


    汉人有的家国天下、父父子子情怀,一点不剩。


    元家全家被收押,逃亡在外的子弟要么隐姓埋名,要么想法救出家人,再不济劫狱都在预料范围内。


    头也不回地投靠敌国,真不在一般人考虑范围内。


    武俊江:“关姓氏何事?”


    吕元正解释道:“拓跋氏元汉化数百年,习俗与汉人无异。邢国公这一支,祖上其实是纥骨氏。”


    庄旭:“不说是拓跋氏吗?”


    吕元正:“也没说错,鲜卑八国,纥骨氏的祖先,是拓跋氏的兄弟。”


    从血缘上的追溯,他们的确是一家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原先没人提,但元宏大不是倒台了么,不少元氏后人出来“打假”。


    夷三族、诛九族,不要找上他们。


    元宏大风光的时候,那就是天下姓元的都是一家人。


    段晓棠嗤笑道:“原来冒姓的不止汉人,鲜卑也有!”


    众人将能找到的关于并州的战报,全部翻出来。


    因为涉及并州大营内部的疮疤,好些都没有公开发表。


    至少通过正常路径,理论上南衙将官不会太清楚并州的情况。


    武俊江摩挲着下巴,“并州不仅兵员空饷多,且老弱居多。”


    庄旭捂住脸,“他们就没有一点好消息吗?”


    宁岩:“至少现在剩下的这一批,是敢战的。”


    和元宏大分道扬镳后,他们能选择的,只有战斗一条路。


    吕元正:“心气人人都有,问题是他们能战吗?”


    宁岩:“这些年,突厥虽时时扣边骚扰,但大规模入侵内地少有。”


    “战斗力应当还有。”


    吕元正按着鼻梁,“别忘了元宏大。”


    欺上瞒下这么多年,谁敢拍胸脯说一句,对并州大营的情况了如指掌。


    谁看过去,都是雾里看花。


    一言既出,其他人纷纷沉默。


    庄旭半晌道:“也是个‘人才’了。”


    把所有人成功地绑在一条船上,不得不上下一心。


    武俊江:“若非并州部分将官看出不对,反了他。继续数年,说不定能割据一方。”


    大吴一统天下多年,割据这个词,听着都有点陌生了。


    喜欢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请大家收藏:()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