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3章 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

作者:听见尘埃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岳飞,这位便是我跟你提起的天王哥哥。”武松面向岳飞道。


    岳飞抬眼打量了一番朱元璋,就见此人身形伟岸,面容坚毅。


    此人果然如两位师兄所说的那般不凡!


    随即面向朱元璋抱了抱拳,朗声开口道:


    “汤阴岳飞见过天王。”


    闻言,朱元璋不由微微一愣,他没想到竟然会在此处见到岳飞。


    此时站在朱元璋面前的岳飞很是年轻,但依旧能够从其的眉宇之间,看出满身的豪迈之气。


    对于岳飞的故事,朱元璋可谓是耳熟能详。


    小时候去听私塾先生讲课时,就常常能听到岳飞的故事。


    岳飞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从二十岁起,岳飞曾先后四次从军,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足足有数百次。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


    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就连蛮横的金军也不由得发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而且岳飞能文能武,其中的代表词《满江红》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词作。


    经常是反复阅读,百看不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收回纷乱的思绪,朱元璋伸手虚抬。


    “鹏举无需多礼。”


    “不知鹏举此来应天府所为何事?”朱元璋不经意的问了这么一句。


    “回天王,岳飞此来应天府是为了投军。”岳飞回道。


    说话间,朱元璋几人来到石桌旁坐下,扈三娘一一为众人斟着茶水。


    武松接过话头道:“天王哥哥,我已经让岳飞加入我的队伍了。”


    朱元璋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轻轻摇头道:


    “武松兄弟,这样不妥,咱觉得岳飞应该独自领兵,这样才能有所成长。”


    “刚好,眼下咱正准备组建一支新军,名为神机营。”


    话到此处,朱元璋看向岳飞微笑着问道:


    “不知鹏举是否愿意担任神机营的指挥使?”


    听到朱元璋的问询,岳飞在看了一眼武松和林冲,见两人点头后,这才躬身行礼道:


    “承蒙天王厚爱,岳飞愿意效犬马之劳!”


    “好!”


    朱元璋不由满意的点点头,随即冲一旁的秦卫吩咐道:


    “秦卫,你现在就带岳飞去军营吧!”


    “是,天王。”秦卫领命后,随即便与岳飞朝院子外行去。


    待岳飞两人离开后,朱元璋又与林冲和武松聊了一会儿,随即便返回了皇宫。


    下得马车,朱元璋径直朝后宫而去。


    翊坤宫。


    朱元璋缓缓的走了进去,一眼就看见了正在默默发呆的赵福金。


    大抵是想的入了神,赵福金竟然没发现走近的朱元璋。


    见状,朱元璋不由轻咳几声。


    “咳咳咳...!”


    听到这有些刻意的声音,赵福金不由的转回身来,看见已经来到自己身边的朱元璋,连忙起身行礼道:


    “妾身见过天王。”


    朱元璋轻轻摆手:“起来吧!方才在想什么呢?”


    “没....没什么...”赵福金躲闪着朱元璋的目光,一副有些慌乱的样子。


    见其如此,朱元璋也猜到了其中的缘由,大抵是思念亲人了。


    对于这个话题,朱元璋也不愿多谈,于是问道:


    “在这翊坤宫住的可还习惯?”


    “回天王,这里很好,只是......”赵福金欲言又止道。


    “你若是愿意,平时可以去找皇后聊聊。”朱元璋微笑道。


    闻言,赵福金微微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朱元璋,随即轻轻点了点头。


    “嗯....好!”


    “替咱宽衣吧...”朱元璋看向赵福金那张不施粉黛的俏脸道。


    赵福金微微点头,随即伸出白玉般的小手,帮朱元璋脱下外衣。


    片刻过后,朱元璋揽着赵福金盈盈一握的纤腰朝床榻行去。


    一夜无话。


    翌日,乾清宫。


    朱元璋眯起眼睛,手指轻轻摩挲着奏折上的字迹。


    战乱让他对世事的洞察力变得格外敏锐,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将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


    眼前这份奏折是宗泽所呈,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形势,包括各地区的势力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百姓的生活水平。


    宗泽在这份奏折中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建议,包括改革税收、整顿吏治、发展教育等。


    朱元璋仔细阅读着每一个字,心中暗暗赞赏宗泽的见识与谋略。


    他知道,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充分听取这些有识之士的意见,同时,自己也需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阅道:“所奏甚合朕意,望卿继续努力,协助朕治理国家。”


    随后,他又添加了一些自己对国家未来的规划与期望,希望能与宗泽共同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新王朝。


    批阅完这份奏折,朱元璋感到一阵轻松。


    他知道,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但只要他与这些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带领大明走向盛世。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心中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逝。


    这日,紫金山。


    伴随着东方的一抹金光升起,就见朱元璋端坐在龙辇以上,由一队侍卫抬着缓缓朝紫金山而来。


    待来到山上,下得龙撵。


    就见朱元璋龙袍加身,头戴紫金冠,脚踏无忧履,帝王之气尽显。


    文武百官齐站一旁,望着身穿龙袍,手拿金碗的朱元璋。


    朱元璋迈着坚定的步伐,踩在红色地毯之上,一步步的向紫金山巅走去。


    待来到燃着熊熊烈火的江山巨鼎旁,朱元璋高举金碗,朗声开口道:


    “臣朱元璋,告天穹,明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寝。”


    “自徽宗即位以来 ,天下百姓于花石纲下苦不堪言。”


    “十有余年,今朝已亡。”


    “惟臣上承天道,下顺民心,挽救中原之患,勘定江南枭雄!”


    “于正月四日,设祭于紫金山巅,昭天地皇祗。”


    “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纷纷高呼。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