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章 官场风气变了

作者:青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嗯~啊~”


    李青一进院,驴子就叫了起来,大眼幽怨死鬼,你也知道回来啊?我都成别人家的驴子了。


    李青笑着上前,啧啧道“这一身皮毛,可真光亮。”


    于谦也上手抚了抚,笑道“它很通人性呢。”


    说着,取出一旁的草料喂驴子,隔壁马厩的老表,投来了羡慕眼神。


    毛驴呲着大板牙,惬意的吃着上等草料,傲娇的不行。


    这畜生都快成精了……李青摸了摸鼻子,给了它一巴掌,“在别人家收敛一点儿。”


    毛驴“……”


    不多时,驴子吃完草料,舒服得往干草上一卧,别过不看李青。


    “嘿,长本事了是吧?”李青撸起袖子,“信不信我晚上吃驴肉火烧。”


    于谦拉住李青,好笑道“先生,我们去客堂说吧。”


    “回来再找你算账。”李青不忿说了句,跟于谦去了客堂。


    下人送上茶,于谦给李青倒了一杯,问“先生,草原上夜间寒冷,太上皇他还习惯吗?”


    朱祁镇不仅是君,也是他的学生,于谦对朱祁镇的感情格外深。


    可以说,朱祁镇是他看着长大的。


    除了亲征这次,还有上次海上贸易份额划分,其他时候,朱祁镇几乎都符合他心目中的明君。


    李青点头“没你想的那么苦,鞑靼对他礼敬有加,好吃好喝得伺候着,当然习惯。”


    顿了顿,他神秘兮兮道“我给你说个机密事儿,你可别往外传。”


    “既是机密,那先生还是别说了。”于谦摇头。


    “……”哪有话说一半的道理,李青还是说了“我回来时,他孩子都快出生了。”


    “啊?”于谦嘴巴张得老大,一时间都失去了表情管理,讷讷半天,愣是一个字儿没说出来。


    怪只怪……于谦这个古人不懂吐槽为何物。


    李青笑道“人都胖了十来斤,你说他习惯不习惯?”


    “对了,这事有损皇家颜面,你可别大嘴巴,皇上都不让我说呢,也就你了。”李青抿了口茶,笑眯眯道,“现在这样也挺好,他真回来,非大明之福。”


    “我不外传。”于谦点点头,接着又是一叹“先生说的是,可他怎么说也曾是大明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一直待在草原上……他也不是个事儿啊!”


    “皇帝不急太监急。”李青揶揄道,“人家乐不思蜀,你倒还急上了。”


    于谦苦笑“我不是迂腐,只是……唉,太上皇总不能一辈子待在草原上吧?


    落叶要归根啊!”


    “嗨~你是说这个啊。”李青恍然,“他才二十出头,且活呢,等他上了岁数,亦或想回来时再接回来也不迟;


    鞑靼留着他没啥用,他只要想回来,鞑靼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嗯……也罢。”于谦叹了口气,不再为此事纠结。


    太上皇生活滋润,他不想回来,且不回来对朝局也有正向影响,于谦自不会强求。


    “海商份额的事已落实下去,现阶段,民间的手工业技又开始复苏了。”于谦道,“这是好事,不过也有不好的。”


    “什么不好的?”李青问“赋税?”


    “嗯,不过不是商税,而是田赋。”于谦说。


    李青眉头一皱,冷笑道“好啊,我正想着手田赋呢,他们倒是先下手了,说来听听。”


    于谦沉吟道“他们称富绅地主承担赋税太重,甚至难以承受,旱涝不保收,他们都快雇不起佃户了。”


    顿了顿“更有甚者,危言耸听的称佃户失去活计,便会闹动乱,威胁大明根本,实在可恨。”


    “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李青问“还有,皇上怎么说?”


    于谦端起茶杯喝了口,这才继续说道“他们提出两条方案,一个是以以往赋税为标准,三七开,皇上不同意;


    他们又提出,恢复洪武祖制,重新收人头税,然后……”


    “皇上心动了?”李青问。


    谦点头“据户部统计,现我大明已有一万万,又一千五百万人,若是恢复洪武祖制收人丁税,每年赋税着实惊人。”


    顿了一下,道“不过,被我和王直、胡濙劝住了。”


    李青笑了,讥讽道“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洪武祖制呢?


    都老掉牙了还舔着脸说,真是不知所谓,田赋十不足一,都这样了还想多占,真是没谁了,依我看,就得涨涨田赋。”


    于谦有些无语,不过也习惯了,李青大逆不道不是一次两次了,他都懒得再纠正。


    反正说了也不听,听了又不改。


    “摊丁入亩是在永乐朝施行的,这才短短数十年,人口暴涨几千万,足以证明这项国策的重要性。”李青道,“当然,新作物也有很大功劳,可一旦恢复洪武祖制收人丁税,土地兼并问题势必加剧。”


    李青叹道“永乐豆、宣德薯等作物的引进,基本解决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但粮食够吃的前提,是得有土地,不然即便亩产百石,百姓一分地没有,还是要挨饿。”


    “是啊!”于谦深以为然,点头道“先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想来皇上理解这些后,便会收起心思。”


    李青笑笑,知道朱祁钰也是被债压的喘不过来气,这才意动。


    “这件事闹得很大吗?”


    “和之前相比,不算大。”于谦摇头,欣然道“朝中不乏反对者,官场风气有所改变。”


    李青笑了朱祁镇亲征一次,倒也不全是坏处。


    他出征时,把不放心、有问题、经常和他对着干的文官一股脑全带上了,结果来个全军覆没。


    那一战之后,以士绅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元气大伤,而后补上来的人,跟余留的元老又很难和谐相处。


    老人看不起新人,想用老资历压人。


    但新人不服管,大家品级都一样,凭啥让我当孙子?


    两个群体的对撞、内卷,极大程度上利好朝政,就跟员工互卷,利好老板是一个道理。


    大明的官员李青早已摸透,算不上好,却也没坏到骨子里。


    正常情况,在不涉及个人、家族利益的前提下,都还是肯为国着想,不给皇帝找事的。


    只是更多时候,君臣利益冲突,这才老是闹腾。


    于谦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和王直、胡濙一致认为,这是改良官场风气的契机。”


    “那你们可要好好努力了。”李青笑着说。


    他对这种事不抱期望,官场的水就没有清过,不过想法总是好的,成不成另说,至少不能打击人不是。


    “除了这个,还有别的事儿发生吗?”


    “没了。”于谦靠在椅上,疲倦道“大家都挺累的…没多大精力折腾了。”


    李青噗呲一乐,叹道“是啊,真他娘的累。”


    折腾了这么久,取得的胜利并不大,文官也疲了,贪婪的心也有所收敛。


    自杨士奇出走后,一切都变了。


    正统前些年的辉煌,终究是一去不返了,之前欺负欺负孤儿寡奶还成,如今不一样了。


    新皇已然成年,不好忽悠,又有李青、于谦压制,武将也开始支棱起来了,文官内部又不和谐,已经很难对皇帝形成有效‘杀伤力’。


    加上去年京师保卫战,实在惊心动魄,都差点嗝屁求了,大起大落后,他们逐渐往佛系靠拢。


    能争取的还是会争取,但不会再那般激进了。


    正如于谦所说大家都挺累的……


    ~


    ps这一章短了点儿,但…短短的也很可爱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