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章 朱瞻基的抱负

作者:青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伸出胳膊,让先生给你看看。”李青说。


    红袖顺从地伸出手。


    李青搭向她手腕,“以后有不舒服,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


    “妾记住了。”红袖点点头。


    半刻钟后,李青收回手,长长吁了口气,真的只是普通风寒。


    但要碰上庸医,拖个十天半月就难说了。


    “抓的药先别吃了,先生重新给你调配。”李青又看了眼怜香、婉灵,“不管是谁,生病了都要第一时间告诉先生!”


    李青严肃道“记住了吗?”


    “记住了先生。”


    青脸色缓和下来,“你们可不是先生的累赘,你们是先生的爱人,是妻子,是心灵的寄托,都好好的。”


    “妾记住了。”三女乖巧点头,泪光莹然。


    李青很自责,随着小胖的离去,这些日子他的状态一直恍恍惚惚,也冷落了她们,不然不会红袖病两天了都没发现。


    以后定要对她们多加关注……李青暗暗警醒她们都不年轻了,连最小的婉灵都59了,怜香红袖比婉灵还大着好几岁,唉…时间过得真快。


    ~


    李青抓药后,一边熬药,一边想着心事。


    这些年他一直忙,虽然很会偷懒,但终究冷落她们,光是时不时出去一趟,就要数月甚至半年。


    对她们的陪伴并不多。


    要是以后再如此,他真怕出去一趟回来,她们没了。


    李青轻叹“两年,最多两年,安定完朝局,我就带她们会南京,陪她们走完最后一段时光。”


    他自己也累了,也需要休息。


    ……


    红袖的病并不严重,吃了几剂药后,彻底康复。


    李青不再偷懒,虽然不上早朝,但该做的事一样没落下,午朝从未缺席。


    日子一天天过着,转眼,春天到了。


    春暖花开,花红柳绿,满眼生机勃勃,大明亦是如此。


    据统计,辽东一地,开垦出了三百余万亩耕地,算上其他省份,百姓迁徙后大明多出的耕地,累计千万亩。


    当然,百姓都紧着好开垦的荒地来,后续耕地增长速度,肯定慢下来,但这已经超出预期的好。


    开海也如火如荼,民间富绅比不上朝廷,远下西洋办不到,贸易都是在日本、琉球、朝鲜、吕宋、满剌加这些离大明近的国家。


    饶是如此,他们也赚的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也给朝廷带来了高额赋税,海上的利益太大了,仅一个季度的商税,就赶上了往年大明全年五分之二的赋税。


    因南民北迁造成的财政紧张,得到了极大缓解,夏原吉脸上有了笑容,整日春风满面。


    这天,朱瞻基单独召见李青。


    “青伯,我已经想好了改制策略,你听听可有什么不妥之处。”


    “嗯,你说。”


    “给内阁职权。”朱瞻基道,“这些年来,内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如今随着开海,百姓迁徙,政务之繁重超越以往。”


    他苦笑道“便是我一天十二个时辰不睡觉,也忙不过来。”


    “这话在理,不过……”李青皱眉道,“我还是那句话,欲要放权,先要强权,你准备如何压制?”


    朱瞻基道“设立内书堂,教太监识字,开办司礼监。”


    “不可!”


    “为何?”


    “他们若是势大呢?”李青反问。


    朱瞻基笑了“他们势大又能如何?你觉得他们有颠覆皇权的可能吗?”


    “……”李青无言以对,他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所知不多的大明历史,发现好像还真如朱瞻基所说,太监没一个成事儿的。


    就连刘瑾那样的‘立皇帝’,不问世事的明武宗说杀也就杀了,虽然权势滔天,但并未威胁皇权。


    “那也不行。”李青坚持道,“太监……大多心理病态。”


    朱瞻基皱了皱眉“你听谁说的?”


    “我听……”李青噎了一下我听影视剧,历史上说的。


    随即他醒悟过来,那些可做不得准,至少不能全信,毕竟历史都是文人写的,明朝宦官势大,被黑也属正常。


    不过,明朝的着名太监太多了,也太出名了,李青本能的抗拒。


    “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要不你想一个?”朱瞻基道。


    李青蹙眉沉思,可想了半天,也找不到更好的平替。


    除了太监团体,就只有勋贵、武将能和文官团体抗衡了,勋贵……说句不好听的,勋贵几乎已经废了。


    虽然文官集团并未野蛮扩张,但耐不住勋贵不争气啊,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不多,老子英雄儿子的儿子好汉的,几乎没有。


    而现在,很多都到了第四代了,放眼望去还真没拿得出手的。


    不仅如此,他们非但不能抗衡文官团体,反而有了往官绅发展的趋势,都想着捞钱,这也注定了无法再靠着他们制衡文官。


    而纯粹的武将……也不行。


    不是不可靠,而是没那么多仗可打了。


    这也是历代王朝中后期,文官比武将强势的根本原因。


    见李青不说话,朱瞻基道“无论是三宝,还是东厂的小林子,亦或东厂的二把手,三把手,他们都干的很好,且十分忠诚;


    青伯,那群文官之所以痛恨太监,是因为东厂监管着他们,并不是太监本身。”


    李青沉默良久,道“要不…就这么着吧,别再搞什么改制了。”


    “不成。”朱瞻基摇头,“青伯,你应该看得明白,想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大明真正富强,光靠一个好皇帝是做不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盛世,需要君臣共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起身道“文官团体崛起于唐,昔日,太宗李世民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才有了贞观之治;


    今朝,我欲效仿唐太宗,打造一个宣德之治出来。”


    见李青还欲反对,朱瞻基直接道“青伯,你知道因噎废食这个词吗?”


    李青“……”


    乱世武将,盛世文臣,这个道理是他自然明白。


    的确,为了限制文官,从而限制大明发展,属于本末倒置。


    而为了不让太监势大,从而让文官野蛮生长,也是如此。


    李青一番衡量后,最终还是同意了朱瞻基的决定。


    “说说你的具体规划吧!”


    朱瞻基点头“首先是地方上,太祖建立大明后,在各省设立三大机构,最高官员分别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此意为分权,效果嘛……呵呵。”


    “从表面看,三个机构各司其职,布政使负责行政,按察使负责刑司法,都指挥使负责军队,他们相互没有关联,然而事实并不是。”


    朱瞻基道“很多事都要三方合作,比如闹贼寇、山匪,比如土司动乱,再比如倭寇……这时候,他们就开始相互扯皮、推诿了;


    举个例子,永乐十八年唐赛儿叛乱,若是山.东有一位统领三司,负责全省事务的官员,叛贼不可能做大!”


    李青点点头“所以你想设置这样一个官职?”


    “不错。”


    “嗯……我倒有一个主意。”李青道,“可以设置一个临时官职,有中级官员担任,且担任此官职的人不固定,时间也不固定,这一来,他们做大的可能就会小很多。”


    “这个主意好。”朱瞻基大点其头“就这么办。”


    “这个官职叫什么?”李青问。


    “巡抚!”


    李青挠了挠头,听着咋这么耳熟呢?


    “你这第二步放权是哪个群体?”


    “御史言官!”


    “展开说说。”


    朱瞻基颔首,道“言官是什么人你也知道,说句不好听的,这个群体简直就是为骂皇帝而生的,当然,我给他们权力,并不是为了少挨骂;


    事实上,这些个言官大多都还清廉。”


    李青也比较认同,虽然这些人很讨厌,喜欢拿圣人标准要求皇帝,但这类群体,好名远胜好利。


    “所以你要派他们去骂地方官儿?”


    “青伯果然聪明。”朱瞻基笑道,“正是如此,用他们的高标准去要求地方官儿,肯定有利于民生、军备、刑讼、财赋等各方面。”


    你可真够坏的,不过我喜欢……李青也笑了“有一个‘活力四射’的监察体系,确实利好民政。”


    言官的‘战斗力’,可不是一般的强。


    “所以这个职位叫……巡察御史?”


    “青伯你真是我肚子里蛔虫。”朱瞻基惊叹道。


    李青笑容一收“你的改制青伯很赞同,但你这个比喻青伯很不喜欢!”


    朱瞻基“……”


    “好了,我也说两句。”李青清了清嗓子。


    朱瞻基做洗耳恭听状,“青伯你说。”


    “推恩令你知道吧?”


    “自然知道。”朱瞻基点头,“青伯你是说……削藩?”


    “没必要削了。”李青摇头。


    因为他的建议,早在朱棣那会儿,就削得超狠了,再削可真就要命了。


    倒不是怕他们翻出浪花,而是海上贸易藩王不能参加,再削减用度几代人后,有些藩王后人会饿死的。


    “我的意思是削士绅!”


    李青道“朝廷颁布律法,士绅财主的家产不能只传给嫡长子,无论长幼嫡庶,都能继承,且还要平均,谁也不能吃亏。”


    “嘶~妙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