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3章 我有三计

作者:青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棣知道大多数官员,尤其是言官,都是收了好处拿钱办事,索性直接扣俸禄。


    反正调兵御令已经下达,我只需拖着就成,挨骂就挨骂吧,至少不用发俸禄了。


    他的这一招很绝,世家出身的官员是有钱,但也架不住给那么多官填补亏空,一天就一个月的俸禄,地主家也经不起这么造啊!


    不给钱,谁给你办事?


    给钱,又给不起。


    虽然言官的俸禄不算高,但人多啊!


    很快,内部就产生了分歧,幕后大佬就扛不住了。


    群臣只跪了三日,便老老实实回去干活了,不过弹劾朱棣的奏疏,却是一封接着一封。


    朱棣一律留中不发,同时,又以宣纸采购出了问题,把官员写奏疏的宣纸供应减半。


    娘的,想天天弹劾我?


    可以,自己花钱买宣纸去!


    这时代的宣纸可不便宜,有买宣纸的钱,买斤肉,包顿肉馅饺子不香嘛,没过几天,弹劾奏疏就少了大半。


    虽然仍有弹劾的,但已经形成不了舆论。


    这次朱棣没有打破规则,却也打赢了这场舆论战。


    群臣暂时老实了,朱棣也有了笑脸,不过,半个月后,他再次郁闷起来。


    鞑靼跑了,根本没来攻打大明。


    朱棣被虚晃一枪,气得直骂娘,群臣却是暗暗窃喜。


    ~


    御书房。


    “鞑靼有取死之道,这一仗,朕必须要打!”朱棣一上来就定了调子。


    蹇义、夏原吉对视一眼,默不作声。


    小胖也没吭气,他知道父皇一旦决定的事儿,根本劝不住,好在国库也不缺钱了。


    朱棣看向李青,“你有什么意见?”


    “臣没有意见。”李青问道,“皇上打算什么时候发兵?”


    “明年吧!”朱棣目光湛湛,“这一次,朕要一绝后患,彻底将他们打怕,打服!”


    听闻今年不发兵,夏原吉、蹇义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夏原吉拱手道,“皇上,玉米有了种植经验,现已开始在山河数省多地种植,永乐豆的种植技巧还未普及,恳请皇上拨一笔钱,让地方官府培养佃户,教授百姓种植技巧。”


    顿了顿,“百姓对新作物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臣建议,朝廷可以做出承诺,若收成达不到种植常规作物,损失的部分由朝廷弥补;


    这一来,百姓旱涝保收,自然也不会闹出乱子。”


    朱棣点头“可以,你回头估算一下,递个折子上来。”


    “皇上圣明。”夏原吉神色欣喜。


    蹇义清了清嗓子,讪讪道“皇上,臣也有本奏。”


    “说吧!”


    “一是关于宣纸,二是关于俸禄。”蹇义支支吾吾道,“官员清廉,没多余的钱来买宣纸,俸禄也……还望皇上明察。”


    朱棣冷笑一声“宣纸可以照常供应,俸禄以后也照常发放,朕宅心仁厚,之前的事儿就不计较了。”


    蹇义“……”


    这也就是说,罚的俸禄是真不给了。


    “皇上,其实……”


    “天子一言九鼎,岂可出尔反尔?”朱棣打断蹇义,他就是要让群臣长长记性。


    蹇义-_-||“皇上圣明。”


    “没别的事儿,你们先退下吧!”朱棣摆了摆手,“李爱卿留一下。”


    ~


    “李青,朕总觉着,这次有些鞑靼寇边有蹊跷。”朱棣皱眉道,“太快了,朕刚准备揍他们,他们就跑了,会不会是朝中有人通敌?”


    “这个……应该不会。”被朱棣这么一说,李青也觉得有些快,从鞑靼寇边,到朱棣决定出征,再到鞑靼跑路,消息送回;


    前后不过二十天,确实有些不符常理。


    但李青还是不认为,不有人会做出这样的事儿。


    “朕倒觉着很有可能。”朱棣哼道,“连三大殿他们都敢烧,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端起茶杯抿了口茶,他苦笑一声“朕老了,权威大不如前,这些年太子辅国,把大明打理的井井有条,百姓日子逐渐好了起来,这其中,文臣确实出了大力;


    但同时,文官也得到了成长,只怕朕驾崩之日,就是他们反击之时。”


    李青默然。


    就目前这个情况,这几乎是必然的,而小胖……也确实压不住。


    文臣现在跟小胖一心,是因为有朱棣这个‘恶霸’在,一旦恶霸没了,他们则会成为恶霸。


    “其实朕倒是有一个办法,你看可不可行?”


    “皇上你说。”


    “直接传位于太孙。”


    李青摇头,“皇上,哪有这样的?”


    “那你觉得太子能顶得住文臣反扑?”朱棣哼道,“他有治国的本事,却没当皇帝的本事,若让他掌权,只怕是还要迁回去,甚至还会推翻朕的诸多政策。”


    李青无言以对,朱棣这话虽然偏激了点儿,但未必不会发生。


    沉吟半晌,李青道,“不如折个中吧!”


    “如何折中?”


    “皇上千秋万世之后,传位于太子,太子登基后,过渡一下再传位于太孙。”李青无奈道,“当年太祖传位于皇太孙,是因为懿文太子英年早逝,可哪有太子建在,直接传位给太孙的啊?”


    朱棣摇头“一旦坐上这个位子,谁想再下去?


    你这建议看似不错,实则根本行不通。”


    “皇上你想多了,太子对皇位并不是很执着。”李青道,“他甚至不想当这个太子。”


    “朕不信!”


    “……”


    僵持了一会儿,朱棣最终同意了李青的建议。


    他自己也觉得直接传位太孙,多少有些不靠谱。


    “权力交接至关重要,也最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朱棣神色凝重道,“你一定要看好了。”


    李青严肃道“皇上放心,臣竭尽全力。”


    朱棣凝视李青良久,神色缓缓放松,叹道“有你看着,朕也就放心了,大明的江山啊……不知会延续多久。”


    “定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李青安慰。


    “呵呵……”朱棣摇头苦笑,刚登基那会儿,他的确是这么想的,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皇帝也有太多的无奈。


    “陪朕喝两杯吧!”


    “好啊!”李青笑着点头。


    ……


    酒菜上齐,君臣二人谈笑风声。


    “李青,你在朝堂待了这么久,也对朝局有了深刻认知,可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棣问。


    “有一些,但……眼下不是施行的时候。”


    朱棣斜睨了他一眼,“听你这话的意思,得等朕死了才能施行?”


    “啊哈哈……”李青打了个哈哈,却也没有否认,他确实是这么想的。


    “说来听听。”


    李青为难道“我怕我说了,皇上你会迫不及待地施行,反而会起反效果,江南官绅的利益已经严重受损,若是……


    怕到时候反抗之猛烈,太子加太孙都未必稳得住。”


    “说,朕保证不施行。”


    你说话跟放屁一样,谁信啊……李青翻了个白眼儿。


    朱棣知道他的心思,无奈道,“朕也没几年好活了,你就当安安朕的心还不成吗?”


    “好吧!”李青点头,“我有三计!”


    “哦?”朱棣来了兴致,给李青斟了杯酒,“展开说说。”


    “第一计,对士绅施行推恩令,无论嫡庶长幼,都有平均继承的家产的权利;


    这一来,再有钱的士绅,传承几代人下去,影响力也会大大减小。”


    朱棣精神大振,目泛异彩,压了压情绪,继续道“第二计呢?”


    “改科举制。”李青道,“南方有钱人多,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官员大多出自南方,洪武三十年太祖定南北榜,然,随着建文新政的推行,基本名存实亡。”


    “重新分南北考场?”


    “不,分省考场!每个省,录取的进士都保持一致,部分省份的人考不上进士,就退而求其次选用举人。”李青解释道


    “拿江.西来说,一个省几乎占了大明三分之一的进士名额,这些人入仕途后,极大概率会形成一股势力,分省平均录取,便能极大程度的避免,一家独大的情况。”


    朱棣喜色更甚,继续道“第三计呢?”


    李青稍稍犹豫了下,“第三计有些无情。”


    “尽管说。”


    “北方人少,南方人多,让南方的人来北方。”李青道,“皇上知道洪武赶散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