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3章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

作者:青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青想绑架时间,却无法做到,它无影无形,总在不经意间溜走。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


    永乐十七年,经过十余万工匠的不懈努力,长陵完工。


    朱棣再次北巡,朱瞻基披麻戴孝,一路扶棺至顺天。


    李青也没想到后世的大明十三陵,第一位下葬不是皇帝,而是皇后。


    徐妙云下葬了,朱棣的心仿佛也跟着埋了进去。


    他一个人坐在墓前,满脸落寞,静静烧纸钱,烧了好多好多纸钱,他就那么坐着,谁劝也不听。


    不出意外,朱棣再次病倒了,这次比上次还严重。


    昏迷了两日,李青为其灌输了两日真气,好在朱棣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醒了也就好了。


    只是,情绪很低落。


    朱棣恢复后,第一时间下令全力建造新都,永乐十八年新都必须完工。


    一来,他无法接受长时间远离妻子,


    二来,朱棣老了,他知道迁都若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完成,耗资弥巨的新都恐将沦落成一个空壳。


    ~


    回京后,朱棣几乎不管事了,大事小情都交由太子处理。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太子的地位,有锻炼太子之意,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文官集团,为迁都做准备。


    朱棣明白,迁都势必阻力极大,他能管得住武将,却无法拿捏文臣。


    他和文官的积怨太深了,根本无法调解。


    好在朱瞻基已经长成,可以适当地给父亲分摊一小部分压力,让小胖得以喘息。


    ……


    同年九月。


    蓝玉也走到生命尽头,在一个夜晚,无声无息地病逝,李青连离别之言都没来得及说,他就那么走了。


    蓝玉的一生是憋屈的,也是辉煌的,他的战功不容忽视,理应被后世铭记。


    李青、李景隆进宫面圣,为蓝玉谋身后名。


    朱棣欠了二人大人情,尽管不爽蓝玉,也不便对一个死去的人斤斤计较,况且,蓝玉是真的有功于社稷。


    除了没有给蓝玉封王,该有的礼制都有。


    而且,在李青、李景隆的再三请求下,给了蓝玉一个极高的谥号,武毅。


    谥号分文谥武谥,文谥中,最高的是文正,迄今为止,大明还未有人获此殊荣。


    武谥中,最高的是武宁,获此殊荣者,也只有一个徐达。


    武毅仅次于武宁,这个谥号不低了,但蓝玉绝对配得上。


    李景隆想给蓝玉求个武宁,但被朱棣拒绝了。


    因为蓝玉算不上开国功臣,那么多开国功臣,也只有徐达一人获得武宁谥号,而且,他也不愿把蓝玉提到和老丈人一个高度。


    李青倒没再坚持,武毅也挺不错了。


    停棺七日,蓝玉下葬。


    下葬这天,李景隆哭得稀里哗啦……


    ……


    ……


    同年十二月。


    顺天府基本完工,只剩一些边边角角还未完善,但已经达到迁都要求。


    朱棣精神大振,让百官做好准备,来年三月,正式迁都。


    原本平静下来的朝堂,再次乱了起来。


    百官激烈反对,各种理由层出不穷,朱高炽安抚,然并卵。


    这次是动了百官的根基,他们决不妥协,勋贵们不如文官那么激进,却也表达了反对迁都的意愿。


    谁都不想离开江南,去北平那样鸟不拉屎的地方。


    在群臣的观念里,北平就是苦寒之地,去那儿和流放没太大区别。


    武将还好,现在掌权的都是靖难功臣,亦或靖难功臣之后,他们对迁都的排斥并不大,但文官就不同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根都在南方,背井离乡去北平,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而且,北方一穷二白,去了那儿,就是想捞些油水,也无从捞起。


    不像在南方,随便动动手,就能沾一手油。


    反对声不绝于耳,


    当此时也,朱棣再一次打破了规则,开始翻旧账。


    昔日群臣的投票,再次搬了出来。


    朱棣亲自唱票,所有票都是赞同,赞同,还是他娘的赞同!


    唱完票,朱棣恼怒道“当初是你们同意迁都的,现在又出尔反尔,当朕可欺吗?”


    皇上你是不是玩不起……群臣气得不行,尤其是文官集团,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胡子一撅一撅的,颇为滑稽。


    但,谁也没有出头,都寄希望别人顶在前头。


    于是乎,朱棣成了人生赢家,靠着耍赖,他再一次战胜了百官。


    不过,李青总觉得这次不会这么轻松结束。


    主要是朱棣太不讲武德了,群臣遵从规则,而他却屡屡打破规则。


    在这个权力场中,哪怕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也得遵从规则,懂得妥协。


    可朱棣却不走此道,我行我素。


    他真怕群臣也来个打破规则,造成动乱。


    不过,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在皇帝耍赖、太子安抚,大棒加甜枣的策略下,群臣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群臣好似认了命,虽然情绪低落,但并未有人冒头。


    快过年了,都盼着年终奖呢,老四这时间挑的真不错……李青放松下来。


    ~


    除夕夜。


    永青侯府,烟花放个不停。


    瓜子、蜜饯、点心、美酒……一家四口排排坐,饮美酒,赏烟花。


    “先生,过完年我们就要去顺天吗?”红袖问。


    “计划是三月迁都。”李青笑道,“放心,那时候就不冷了。”


    红袖点头,迟疑半晌,小声道“妾,妾想留在这儿。”


    婉灵、怜香也轻轻点头,怯怯的看着李青。


    “留在这儿?”李青不悦道,“夫唱妇随,莫要恃宠而骄。”


    “先生……”


    “不用说了,先生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李青淡淡道,“这个没商量,你们必须跟我走。”


    三女怏怏点头,情绪有些低落。


    人到了年龄,保养的再如何得体,仍是会出现苍老之相,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她们老了许多,虽说不至于老妪形象,却也真不年轻了。


    就这,还是在李青时常以真气滋养的情况下。


    但,真气终究不是万能的,只能延缓她们衰老,并不能阻止。


    大过年的,李青不想她们不开心,温声道“先生不在意那些,就当是为了先生吧!”


    三女对视一眼,轻轻点头。


    过了会儿,婉灵轻声道,“先生,以后我们去了,你不要难过,再……”


    “放心吧,我这个人心大,可能会难过,但不会难过太久。”李青没心没肺的笑着。


    闻言,三女稍稍放松。


    ……


    一夜过后,时间来到永乐十八年。


    年假很短,眨眼间又到了上朝的日子,但李青是个混子,隔三差五的不上早朝,一番试探后,发现老四也不生气,索性午朝也不上了。


    整日乘轿,带着三女在金陵城闲逛,购物,购物,还是他娘的购物。


    北平经济落后,商铺又少又简陋,趁着这个机会,李青带着她们买了许多生活用品,以备不时之需。


    反正搬家又不用他搬。


    李青一直不上朝,很快引起了朱棣不满,他也懒得跟李青讲道理,直接扣除了李青当月俸禄。


    正月底,李青去领俸禄,结果领了个寂寞,这才知道被老四阴了。


    这时代也没劳动律法,李青投诉无门,只能继续上朝。


    主要是俸禄极高,旷工实在不划算。


    ~


    这天,朱棣找李青商议迁都事宜,“离迁都只有一个月了,到时候百官少不得又要扯皮,你还有计没?”


    “如果把上个月的俸禄结了,我想我是有的。”李青如实道。


    “……”朱棣满脸黑线,“你且说来听听。”


    “住房补贴。”


    “说人话。”


    “就是朝廷补助官员重建住宅。”


    朱棣蹙眉沉思,“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普通官员还好,但勋贵……这么多公侯,朝廷哪里负担的起?”


    李青道“可以给他们两种选择,一是住朝廷统一建的府邸,规格低,但不要钱;


    而是他们自己建,可以延续金陵现有的规格,但朝廷只出资一部分。”


    “那也不少钱啊!”朱棣心疼道,“那么多人呢。”


    李青笑道“不能这么说,表面看,受益的公侯勋卿,实际上收益的是百姓,因为朝廷补贴的钱,最后还是流动到当地百姓手中,带动当地经济……”


    老四不太懂经济,但钱花出去,流动到百姓手里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咬了咬牙,“成吧,朕就出回血。”


    两人就迁都细节,又商议了一番,初步敲定一个补贴方案。


    完事儿后,正欲喝两杯庆祝庆祝,不料这时,小胖拿着一封奏疏,火急火燎地赶来。


    “父皇,出事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