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章 文官失控,相互做局

作者:青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允炆傻眼了,这个结局他万万没料到,更无法接受。


    六十万大军围攻,愣是输了,还输的这么惨。


    但眼下的问题,可不是输一仗这么简单。


    耿炳文损失十万,李景隆攻城损失数万,这次的六十万大军,更是折了一半。


    如今的他,已经没能力再平叛了,也不敢再平叛了。


    于是他八百里加急,把磨磨唧唧垫后的徐增寿调了回来。


    时至今日,朱允炆算是看明白了,老表李景隆就是在坑他。


    这一次,不用文臣说,他直接下圣旨,让李景隆回京,说什么也不让这厮当主帅了。


    李景隆回来的当日,就被朱允炆禁足在了家中。


    要不是李青帮着说情,战神不死也得下大狱,甚至削爵为民也不稀罕。


    实在是李景隆输的太寒碜了。


    相较于他,武定侯郭英就舒服了很多,一来他的那一路大军损失不大,二来人缘太好,朱允炆不敢动他。


    御书房。


    朱允炆再次开大会,这次,一向目空一切的齐方黄三人,都不言语了,局势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三人不吭声,朱允炆只好求助李青,“李先生,你有没有好办法?”


    李青微微摇头,“皇上,燕王大势已起,朝廷也没能力遏制他了。”


    朱允炆脸色一暗,喃喃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不理解,大好的局势,只短短两年,就变成了这副光景,实在令他想不通。


    “先生,你一定有办法。”朱允炆求助道,“你说,只要你说,朕必定答应。”


    李青无奈,思考片刻后,斟酌道“燕王反对的并不是皇上,而是……”


    他看着齐泰、方孝孺、黄子澄,“而是他们的瞎改革,皇上若能全面恢复祖制,未尝不可和燕王谈判。”


    李青知道,到了这个份上,朱棣绝不可能半途而废,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赶紧把三人瞎鸡儿改的国策叫停。


    文臣成长的速度太快了,再任其发展,最多二十年,大明将与宋朝无异。


    朱允炆果断答应,“好,待会儿午朝,朕就改了。”


    “皇上三思啊!”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皇上岂可因为一个藩王妥协?”


    “那你有办法挡住燕王吗?”朱允炆吼道。


    “臣……”方孝孺被噎的无言以对,改口道,“皇上,从北平到京师,一路关隘无数,燕王打不进来,只要我们君臣一心……”


    “少废话!”朱允炆火了,“朕意已决,莫要再劝。”


    这一次,除了李青,他谁的话也不听了。


    朱允炆一甩袍袖,哼道,“快到午朝时间了,你们随朕来。”


    奉天殿。


    君臣五人到时,百官还未到来,这是朝会首次,皇上比大臣先到。


    两刻钟后,百官陆续到齐,一见这架势,所有人都知道出大事了。


    很快,他们得知了六十万大军惨败的消息,这一下,所有人都炸了锅,甚至一些人已经有了不祥预感。


    朱允炆心累的看着下方的百官,见其吵吵个没完,忍不住喝道“安静!”


    嘈杂的大殿顿时一静,所有人都望向他。


    朱允炆吁了口气,淡淡道,“朕继位以来,施行了诸多国策,细细想来,弊大于利,即日起,朕决定全面恢复祖制。”


    “皇上三思啊!”


    吏部尚书率先拜到,紧接着礼部、工部、刑部……最后所有文臣都跪了下来。


    文官尽皆反对!


    朱允炆还是太天真了,李青也同样低估了改回来的难度。


    权力、利益这东西,一旦给了,再想拿回来,千难万难。


    看着所有文臣都在反对,朱允炆有些慌,但想到朱棣,他又狠下心来,执拗道“诸位爱卿勿要再劝,朕意已决。”


    “皇上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岂能朝令夕改?”礼部尚书极力反对。


    其他尚书也立即加入反对浪潮,根本不给朱允炆说话机会。


    朱允炆猛然发现,他这个皇上的话,好像不怎么好使了,怒道“谁再反对,廷杖二十。”


    文臣们压根没在怕,不仅反对,更是指斥朱允炆堂堂皇帝,竟向藩王屈服,有违帝王风范。


    且言辞愈发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了。


    “打,拖下去打!”朱允炆恨声道,“狠狠打!”


    很快,叫嚣最厉害的几人被拖了出去。


    可廷杖非但没吓住文臣,反而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六科给事中、御史言官,直接开骂。


    没错,就直接骂人。


    其实老朱在位时,也挨过言官骂,只是言辞相对温和。


    朱允炆火气上来,直接下狱了一批,而后把骂他昏君误国的几个御史杖毙,总算是暂时压制下来。


    但他所谓的恢复祖制,所有人都拒不执行,翰林院不起草,礼部也不颁发。


    见此情况,李青不免暗叹“文臣已然失控,小小朱的毫无权威可言。”


    朱允炆惊呆了,他没想到,这些平时高呼“皇上圣明。”的臣子,有一天会这么对他。


    但很快他就见识到了,更令他瞠目结舌的一幕。


    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文臣骨干尽皆请辞。


    包括他最信任的三位先生,全都表示不干了。


    当然,他们不是真打算撂挑子,而是逼朱允炆妥协。


    最终,他们成功了。


    如此局势,朱允炆根本不敢罢免这么多人。


    武将的心已经寒了,文臣再撂了挑子,他哪里承受的起。


    群臣散去,朱允炆失魂落魄地坐在龙椅上,看着空荡荡的大殿,久久未语。


    低头看了看身上绣着的五爪金龙,只觉得那般刺眼,那般讽刺……


    ……


    朝廷一团乱麻,朱棣却是形势一片大好,他令朱高煦监管一部分降军,自己则是带着大部队进行反攻。


    风水轮流转,这次换到他朱棣进攻了。


    五月,朱棣攻克德州,迫使南军涌向济.南,六月再攻济.南。


    如今的朱棣,不再是一个月前的模样了,他一路走来收拾了不少残军,一顿封官许愿后,队伍越发壮大。


    朱棣抬头望着济..南城,嘴角泛起一抹邪笑,这次,他也想玩个上策。


    ——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劝降城中的守军,在他想来,自己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只要绝对是手到擒来。


    很快,城中也回了一封信给他,朱棣打开一看,鼻子差点没气歪。


    回信写的倒是客气,可隐藏的深意却一点也不客气。


    大意是让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老老实实的回北平戍边,你好我好大家好。


    见劝降不成,朱棣也不再玩虚的,直接下令攻城。


    但事情超乎朱棣的预料,他本以为连吃数次败仗,城内守军的士气会很低迷,却没想到,在盛庸、铁铉的带领下,守军众志成城,守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


    一连攻打近三月,仍是无法攻破城池。


    朱棣火了,把留做进攻京城的大炮搬了出来,可刚轰出几炮,城上就把他老子朱元璋的灵牌摆了出来。


    这下,轮到朱棣傻眼了。


    与之同时,城中铁铉冒出头来,站在悬挂老朱灵牌的垛口处,指着朱棣一通臭骂。


    诸如不孝子,背弃宗庙,万夫所指……


    一顿输出,把朱棣骂的体无完肤。


    朱棣很悲愤,超级悲愤,自靖难起,他就没吃过这么大的亏。


    打不过他认了,可这样的输法,让他难以接受。


    这一刻,铁铉成功取代了平安,成为了朱棣最痛恨的人。


    但气归气,老子的灵牌他是一下都不敢动,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好偃旗息鼓,撤了回去。


    朱允炆得到战报,高兴非常,立即升任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同时,改任盛庸为主帅,讨伐燕王。


    二人倒也没令其失望,招募壮士对着朱棣穷追猛打,先后收服朱棣占领的数地。


    表面看起来,南军形势大好,实际上,朱棣的损失并不大。


    十二月,朱棣重振旗鼓,再次南下,这次他学乖了,改攻东昌。


    不料这次,盛庸、平安、铁铉几个老六的做局下,他吃了更大的亏,手下大将张玉都战死了。


    李青见朱棣久攻不下,于是也开始做局,他建议小小朱乘胜追击,把兵尽皆交付平安、盛庸,一路攻朱棣,一路攻北平。


    朱允炆接连大胜,重拾信心,欣然采纳。


    这一次,南军倾巢而出,所有人都觉得朱棣要完蛋。


    可他们忽略了一个大事,那就是京师空了。


    李青相信朱棣肯定能看出来,即便他看不出来,道衍也一定可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