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7章 税收

作者:998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疫病控制住后,也给宋玉竹提了个醒。这个时代的医疗设施落后,根本没有医院一说,生病只能靠当地的郎中医治。一旦发生大型的疫病,就如同永宁县一般,死伤惨烈。


    郎中的水平也不同,没经历过系统学习,这些人大部分是是凭借个人经验给人瞧病。误判症状的事时有发生,所以患者的一半是依靠自己的运气,一般是靠郎中的本事。运气碰上一个靠谱的郎中,兴许一副药医到病除;运气不好的,一个普通的伤寒都能要了命。


    而且医术好的郎中大多都集中在州府县城,供有钱人驱使,贫民百姓若是病了,只能依靠当地的赤脚郎中,病了放放血,吃点灶膛土或者上山采点药兑付着。这也是古人平均寿命低的原因之一。


    宋玉竹想在每个州府建立,后世那种大型的综合医院,乡镇建立小型卫生所,确保百姓能治疗普通的疾病。


    然而这件事说说容易,可真正实施起来却非常难。


    医院不比抚幼堂,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手不够用。一个经验老道的郎中,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摸索,才能掌握中医的基本方法。


    太医苑就那么些人,不可能全都分派出去,地方精通医术的郎中们,自己就有医馆行医治病,再请到医院里坐诊,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多大意义。


    其次想要教出合格的郎中也不易,学医得识字,看医典开药方,不识字根本干不了这个活。


    这个时代能上得起学的大多是富裕人家,他们都想考科举当官,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当郎中?


    郎中那是不入流的职业,就算考不上科举,还有家业等着继承,谁愿意当郎中赚那三瓜两枣的。


    事情又回到了原点,农耕社会,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力都用在种田上,没有富余的人力可以支配。


    脱离实际谈发展那就是耍流氓,所以想要摆脱这一现状,第一件事就是增加人口。


    后世发展也离不开人口,一个能养活十四亿人的国家,如今只有八千万人,劳动力缺口可想而知。


    其次是提高粮食的产量,只有百姓吃饱穿暖,生活富裕了才可以发展其他产业。


    这也是宋玉竹没把从科技树上得来的图纸拿出来的原因之一。


    十月末的时候,滨州传来消息,海港的蒸汽机船已经造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后的内部安装和下水测试,预计来年春天就可以出海航行了!


    这艘船是迄今为止建造最大的船,船长八十六丈,船宽十五丈,吃水四丈,预估排水量可达一千五百多吨,载货八百多吨。


    哪怕放在现代也绝对是一艘庞然大物!


    整艘船的龙骨用的是几百年的老杉木,密度高,油性好,结实耐用,能抗住海水和风浪。


    船体分为上中下三个舱,最下面是动力舱,负责整艘船的航行动力,因为是蒸汽机船,必须要携带足够量的煤,速度最高可以达到三十海里每小时。


    沈伦带着下属还研制了备用动力,一旦主动力出现故障,可以停下主蒸汽机检修,使用备用动力继续航行。


    船舱第二层是储存舱和船员休息的地方,这里储存船员需要的淡水、食物和生活用品。


    第三层则是货舱,也是整艘船最大的舱,里面能装下上万件运输的货物。


    船上还配备了六门粗口径的大炮,金炎研究出炸弹保险后,炮弹的炸膛几率已经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了这些大炮,一旦在海上遇上危险,可以直接与敌军开战。


    这艘蒸汽机船,前后一共花费了七百万两白银,几乎是大启两年的税收。幸好当初从世家搜刮了不少银子,当然这些钱也让宋玉竹花的差不多了。


    剩下就


    是决定派遣出海人选,宋玉竹打算派遣一支军队随船去西方。


    他不光要让西方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发达且富裕的国家,更让他们明白,这个国家武力非常强盛,不可冒犯!


    赵骁必须赶在明年出海前,训练出一支能力出众且识水性的军队。


    如今京西大营常驻八万大军,其他的军队都被白一舟等人带去了西关。


    原本建国后郑大安打算带兵回西关,结果被赵骁劝阻,把他留下来驻守京城。


    原因是那会郑大安他们对大启还没什么归属感,若是把他们扔到西关,搞不好什么时候就叛变了。


    所以赵骁干脆把叶清留下的将士全都留下,自己信任的下属则派遣去了边关。


    这两年的相处,赵骁已经把留下的兵全都收拢,这些士兵对他忠心耿耿,就连郑大安也是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的将军。


    话说回来,赵骁说朝廷要选出一千人出海震慑那些白皮猴子,这些闲出屁的老兵油子们,一个个窜高的要去。


    “将军,派我去吧,我定打的他们满地找牙!”


    “将军让我去!我帮皇上把那什么英吉利打下来当附属国!”


    “我也去,我也去……”


    赵骁道:“别吵,你们当出海是玩去啊?海上可比陆地危险多了,如果碰上天气不好,一个大浪头把船拍翻,便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郑大安呲着大牙笑道:“怕死谁当兵啊?”


    下头的士兵振臂高呼:“怕死谁当兵?!”


    赵骁嘴角忍不住笑意:“成,皇上只要一千人,这一千人必须会水,而且还得是精锐中的精锐。”


    一提会水这件事,西州来的士兵顿时蔫了,他们都是旱鸭子没几个会水的,会水的也仅限于浅水坑里狗刨。


    东州的士兵则各个高举的胳膊大喊:“将军我们会水,我们从小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凫水可厉害了!”


    有的士兵甚至直接脱掉衣服,光着屁|股一头扎进军营旁边的护城河里,半晌才跃出水面,甩着头发上的水珠大喊:“俺能在水里憋好长时间的气!”


    赵骁:“你他娘的赶紧上来!现在让你下水了吗?”


    这小子叫葛中顺是个校尉,今年二十出头,长得圆脸打眼,笑起来还有两个虎牙。别看他年纪小,官职可是自己实打实杀出来的,上了战场犹如猛虎出笼,越打越勇。


    赵骁对他有点印象,朝他招了招手。


    葛中顺套上裤子屁颠颠的跑过去:“将军,俺行吗?让俺去吧!”


    “出海可不是开玩笑,你家中还有老娘。”


    葛中顺道:“俺家里还有仨兄弟,就算我英雄就义了,俺哥哥们也能奉养老娘!”


    赵骁拍着他肩膀:“好小子,那就算你一个!”


    很快各个营房都选出了善水的精锐士兵,凑出了一千人,这些人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能以一敌十的强者。


    赵骁也决定自己亲自带领他们前去西方。


    天天渐渐转凉,上京的气温降至十度左右。明年是长治四年也是百姓正式开始纳税的第一年。


    户部还没定下具体的纳税比例,如今百姓的主要纳税一是土地税,其次是人丁税,第三是徭役和兵役


    盛朝重税,土地税是十取二,一亩地如果收了一百斤粮食,就要上缴二十斤,剩余的八十斤也未必能全都到老百姓的手里,因为还有不少百姓是佃户。


    佃户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种着当地富绅地主的土地,不光要给国家纳税,还要上交大部分粮食,最后剩下的一点才能留作果腹。


    若是赶上年景不好,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饿死那是常有的


    事。


    朝廷可以减去一部分赋税,问题是,即便减轻赋税百姓依旧得不到多少实惠。大部分粮食仍然握在富人手中。


    其次人丁税,也称作丁赋、丁钱,武朝年间定下的是四岁至十五岁交丁钱每人每年二十三文,到十六岁成人后,丁钱涨至一百文,这钱要一直交到五十岁。


    到了盛朝丁税又涨了许多,从四岁改为两岁开始交丁钱,每人每年二十五文,十六岁成年后丁钱涨至一百二十钱,并且要交至五十三岁。


    简单举个例子,一户农家,家中有七口人,两个孩子五个大人,那么这户农家一年光丁税就要交六百五十文钱,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一笔开销。


    丁税限制了这个朝代的人口增长,毕竟一个成年人每年要纳一百多文钱的税,年轻时还好,若是到年老时没了劳动力,这钱就成了负担。


    所以丁税一定要改,但是怎么改是个难题。既要保证国库收入,又不能损害百姓利益,着实让宋玉竹为难。


    早朝过后他将户部的一众官员留下,单独商讨税收的问题。


    御花园中,宋玉竹坐在亭子里喝茶,天气冷了园中的花草已经开始枯黄,五六个内侍正在收拾园子,将枯萎的花移走,换成耐寒的植物。


    “陛下。”刘蔺带着一众下属走过来。


    “景节,过来坐。”景节是刘蔺的字。


    “谢陛下。”刘蔺坐在侧边的小凳上,其余人就没这么这待遇,只能站在亭子外面供差遣。


    宋玉竹放下茶杯道:“爱卿养花吗?”


    刘蔺摇头:“臣是个俗人,不会养花,家慈倒是喜好养花,但养的都是易活的普通品种,最好是能开大花朵,热热闹闹的那种。”


    宋玉竹眼里带着笑意,刘蔺祖上是屠户起家,跟他不合的官员背地里还叫他杀猪的。


    “那株花好看吗?”


    刘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支白中带粉的花朵,颤颤巍巍的在风中摇曳,即便是他这种俗人也能看出这花的名贵。


    “好看。”


    “那株美人颊坊间卖到一百多两银子一颗,可惜这花只开一季,如今快开败了,跟枯草也没什么差别,一会就被内侍拔出去焚烧了。”


    “朕听闻江南富商爱好花草,院子里种满这种名贵的花。”


    刘蔺若有所思的低下头。


    “明年该征税了,户部可拟定出税收的标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