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9章 梵净山

作者:青青绿萝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梵净山风景优美,佛寺林立,即便是古代,也是旅游的好去处。

    程丹若和谢玄英没有显露身份,如平常的富家子弟,白天在山中游玩,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夜里便借宿佛寺,吃特色素斋。

    山间门空气好,人烟稀少,俗世的种种烦恼被隔绝在外,少见地清净。

    可惜,这种清净通常十分短暂。

    他们一行人衣饰富贵,护卫强壮,怎么看都是大户人家,和尚们修禅也不能不吃饭,难免要搭话。照了面,看见某人举世无双的脸孔,多半就能猜个囫囵了。

    身份暴露,自然被请进禅寺,由主持方丈接待,介绍一下寺庙的风物,讨论一二佛法。

    程丹若不想参与这种玄之又玄的讨论,无情地抛下丈夫,自己在周边转悠,顺便观察寺庙的经济来源。

    只见殿塔辉宏,佛像慈眉,香火鼎盛,信众虔诚,又见广厦千万,良田连绵,稻谷成片,佃农弯腰,乍看去,果然是世外桃源。

    ——都不用交税。

    至少在寺庙周边的这一片寺田,乃朝廷敕赐,均免赋税。

    程丹若暗暗叹息,却没什么办法,历史上灭佛运动不止一次,可如今,各大佛教圣地辉煌依旧。

    杀一二僧人容易,破迷信难啊。

    还是专心搞发展好了。

    她客客气气地和知客打听,得知去年收成不错,便问:“梵净山佛光普照,气候得宜,种田之外,不妨再种些茶。”

    若不论豪强大户习以为常的隐匿田地,通常情况下,山上敕赐的寺田免税,山外垦荒的田地则需交税,与田地并无不同。

    佛寺要发展,田地也是根本,然则贵州的地形摆在这里,家大业大的寺庙恳田也非易事,全靠布施补贴寺庙的财政。

    是以,知客听闻她这话,拨弄两下佛珠:“种茶?”

    “不错,若茶园雇佣当地,可豁免部分赋税。”程丹若耐心道,“如今驿道两边劫匪伏法,商道畅通,贵寺何妨借此弘扬佛法呢?”

    顿了顿,又道,“今后向卫所纳粮也方便。”

    这事她也刚知道,原来,梵净山位于苗疆边界,难免受到苗人骚扰,为保寺庙安宁,佛寺通常会向卫所赠粮而求取庇护。

    一旦给钱成了惯例,这笔钱就很难省掉了。

    程丹若这话的意思便是,假如他们真的打算种茶,她可以给予方便,比如定下一个具体数目,每年规定就交多少钱,绝不涨价。

    知客被戳中心事,思索不语。

    程丹若点到为止,不再多说。以她现在的身份地位,不需要长篇大论,适当提点一句,他们自然会放心上。

    话不在多,在分量。

    “听说梵净山有睡佛,不知何处可看?”她转换话题。

    知客忙回神:“施主这边请。”

    -

    程丹若在梵净山逗留了七八日,一面参观不同的美景,一面游说佛寺搞副业,开出不少优惠政策。

    几家佛寺均有心动。

    茶叶体积小,方便运输,容易储存,佛茶的噱头也很好,且他们香客众多,自带消费团体,根本不愁销路。

    山地不好种粮食,种茶也很好啊,为什么不呢?

    但梵净山毕竟是五大佛门圣地,大寺庙接待的达官贵戚数不胜数,总是略微矜持一些,并未立即表态。

    程丹若更不着急了。

    大寺庙内部僧职繁多,僧人之间门的竞争倾轧不亚于官场,没那么快出结果。

    她如常游览山水,只当是放了久违的暑假。

    不得不说,山间门气候宜人,除了冷不丁下场雨,其他都很好,晨钟暮鼓,生活规律,心也跟着静了下来。

    谢玄英就比较忙了。

    他登山画舆图,将此地的山势走向都记下来,大致弄清楚梵净山有几个峰头,多少大寨,甚至和寺中和尚讨论兵法,布置攻防。

    程丹若算是发现了,古代士大夫有两大风雅事。

    与名妓同游,与名僧辩道。

    谢玄英俨然是后者。

    难得看到他这么开心,她便也觉得愉悦,每天提着药篓上山,在僧人的指引下挖草药。

    梵净山是一个庞大的天然药库,以灵芝、天麻、黄连、金银花闻名。且僧人制作佛药,早有栽培的意思,开辟了许多上好的药田。

    程丹若考察过后,飞快和他们敲定了给生民药行供货的事。

    有了利益捆绑,推进其他事儿就顺利许多。

    临走前一日,几家寺庙便透出意思,打算尝试种茶。

    程丹若没出钱,不好意思指指点点乱建议,只是强调:“无论汉苗,不妨多雇,大家日子好过了,世道也就太平了。”

    她戴高帽不要钱:“佛法无边界,夷人亦众生。”

    僧人们:“……”

    道理是这道理,可事情也没那么简单啊。

    程丹若懂了,改而道:“雇工而非佃农,减税一成。”

    不要想着买地让种,自己收地租,得和尚们自己干活,才叫佛茶,们也能多挣点工钱。

    想想,又道,“前三年免过税。”

    这很实际,僧人们都答应了。

    程丹若舒口气。

    虽说才刚开头,但如此一来,她对贵州的规划就算完成了大半:

    普安和铜仁一东一西,分别有乌蒙山和梵净山两大山脉,故以种茶为主。

    贵阳、安顺栽培中药材,借此机会多开驿道,加强各寨与大夏的联系,用商业捆绑双方的利益,避免争端。

    永宁、镇宁二州次之,先好好发展卫学,再修驿道,等到安顺做出了成绩,再去说服周边两地。

    不能忘了辣椒,辣椒现在只是小规模种植,市场还未形成,大量种植卖不掉,等到辣椒在各地流行起来,贵州就能再多添一门产业了。

    怎么培养市场呢?

    程丹若打算先让辣椒跟着中药卖,然后自己多种点,送回京城自用送人。

    什么东西在京城流行了,其他地方接受起来会更快一些。

    她又细细回顾一遍蓝图,感觉很完美。

    再给她三年,贵州肯定大变样。

    程丹若一门心思在贵州搞发展,但京城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这日,晏鸿之得了程丹若的古茶,便请了王尚书品鉴。

    王尚书喝了第一口,就忍不住叹气。

    晏鸿之诧异:“这茶虽然涩了些,却胜在天然野趣,何至于叹气?”

    王尚书被他一说,才觉舌尖涩然:“唉,是苦了些,这叫什么?”

    “仙人拂羽。”晏鸿之道,“说是贵州千年古茶树所制。”

    王尚书心里苦,实在喝不下这涩茶,便道:“换壶香片来。”

    墨点应声,下去泡茶。

    晏鸿之叹口气:“如今你正鲜花着锦,怎得在我面前如此愁眉苦脸?”

    这般说是有缘故的,近两月,王尚书备受皇帝恩宠,时有赏赐,还破例多给了王家一个国子监的荫生名额。

    前两月妻子过寿,客人的马车堵了一条街,贺礼抬进家门,摆都摆不下。

    如斯风光,比杨首辅都不差什么。

    “你不做官才露给你看。”王尚书苦笑,“别人我还不敢给呢。”

    “天子信重,你又在愁什么呢?”晏鸿之问,“这是你苦侯已久的机会啊。”

    人往高处走,王尚书在内阁好几年了,一直都是边缘人,他能甘心?之前忍耐不发只是在等待机会。

    眼下机会来了,皇帝亲自给的,他怎么都要抓住。可说实话,这次虽然因为改宗一事,与杨首辅分庭抗礼,心学派也有不少人支持,一时间门声势浩大,可王尚书心里依旧不甚安稳。

    “杨奇山不是个简单角色。”他轻轻道,“陛下贬了这么多人,他却没有太大动作,实在不像他。”

    皇帝最近的捧一个踩一个的行为十分明显,降恩王尚书,提拔心学弟子,甚至翰林院经筵之际,点名听阳明先生的理论。

    心学势头大好。

    相反,弹劾反对他的人不少被贬职,其中不乏杨首辅的党羽。

    比如蔡尚书,他一手提上来的户部尚书,被丢到了都察院,他在吏部的学生被调任到了地方,虽然是肥缺,可毕竟不能与吏部相比。

    翰林院的侍读讲朱子,强调这才是正统,被踢去编书。跳脚厉害的御史直接贬去太仆寺,发配外地养马。

    更不要说蹲诏狱的一票人。

    有皇帝在背后撑腰,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顺畅得让人飘飘然。

    王尚书也是凡夫俗子,不是没有得意过,可对杨首辅的忌惮,最终让他按捺下浮动的心思,专心琢磨怎么回事。

    “陛下是铁了心要归宗。”他喃喃,“他能顶几时呢?”

    晏鸿之摩挲着茶盏,慢慢道:“其实,我有件事一直想不通。”

    王尚书问:“何事?”

    “归宗有何益处?”晏鸿之想起了很久以前,程丹若点评从祀时的一句话。

    于帝王无益之事,又有重臣反对,为何要做?皇帝不是为了用心学,才给出归宗的由头,而是要归宗才提拔了心学。

    那么,归宗的目的是什么?

    龙椅安稳了这么多年,认一个亲爹亲妈有这么重要吗?

    王尚书沉思:“齐王世子?不对。”

    皇帝连亲生孩子没了,都不改主意,齐王世子没有这个分量。

    那是为什么呢?

    -

    炎炎夏日,大树荫凉。

    杨首辅手握核桃,独自在静室中冥想。可他的心怎么都静不下来,脑海中反复盘桓着一刻钟前听到的话。

    年初娴贵人丧子,宫廷内外传得沸沸扬扬,有他推波助澜的结果。

    他以为,这下皇帝总该清醒一下了,齐王太妃和王妃才进宫多久,你亲生儿子就出事,背后多少人角力?

    谁想皇帝悲痛归悲痛,依旧不改初衷。

    他起了疑心,暗中探查数月,终于发现端倪,这两年,皇帝总是召见钦天监的汤监副,令他解梦。

    汤监副嘴巴很紧,从未对外透露过,可皇帝搞出归宗一事后,他压力巨大,有点顶不住了。

    这不,在外室口中漏了风。

    杨首辅用了些手段,抓了他个把柄,询问他个中缘由。

    汤监副只好透露:皇帝执意归宗,是觉得武宗一脉注定绝嗣!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