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 第 4 章

作者:爱吃咸蛋黄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北宋当名医》全本免费阅读 []


    路过市井,许黟在一家糖水铺前停下来,花五文钱买了一碗甜丝丝的香饮。


    上面撒着可食用的桃花瓣,下面是用糯米做的团子,煮熟浸在糖水里面,晶莹剔透,模样瞧着诱人,喝起来凉丝丝,很开胃。


    许黟几口就把这碗香饮喝完了,犒劳完自己,他没有忘记小黄。在隔壁买包子的摊位里,买了四个肉包子,一人一狗各两个,速度颇快地吃完。


    这会儿快要到吃晚食的时辰,这个时间点两个肉包子只能垫肚子。他身上还剩三十七文,花十五文买了一腿烧鸡,又花十二文买了当地有名的油焖鳜鱼。


    除去鳜鱼两鳃的尖刺,用酱油、猪油、豆豉等佐料焖熟,放在陶罐里慢慢的煨到软烂。筷子一夹,就可以鱼肉跟鱼骨分离,肉质鲜嫩丰满,肥厚鲜美,有食疗养生的效果。


    特别是对小童,老人和脾胃虚弱的体弱人群,可以补气虚,好消化,热量还不高,吃了不会长胖。


    商贩把两条肥美的鳜鱼从陶罐里夹出来,再用油纸包好,笑嘻嘻地递送给许黟。


    许黟提着吃食,心情悠哉地回到家中。


    小黄也高兴,好几个时辰没回家了,它左嗅嗅右嗅嗅,最后停在一处稻草堆前。这几日,它都是睡的这里,稻草堆中间部分睡得凹陷了下去。


    它满意地趴在上面,黄溜溜的眼睛瞅着在院落里忙碌的许黟。


    石井巷的住户们每日用的水,都是从巷尾的轱辘井里挑的,若是懒的话,也可以喊闲汉帮你挑,两桶水一文钱,可以省不少体力。


    一开始,这闲汉只接酒肆瓦舍和高档酒楼的外卖单子,可南街住的人家里有多少人能吃得起那样高档的吃食。


    这里住的人在市店旋买饮食少了,争不过那些霸占着富饶街道的闲汉们,这处的闲汉可不就发展出副业[注1]。


    许黟还有药材要处理,便把缸里剩余的清水倒进木盆里,用来浸泡刚从土里挖出来的何首乌。


    他推开木栅栏,往外头坐在石墩里张望的闲汉喊了一声,使他去挑四桶水来,一并把铜钱递过去给他。


    “好嘞,小郎君且等着哩。”闲汉把钱塞入怀里,态度好得很。


    这活他干得多,娴熟地进屋挑了空桶出去,一刻钟的时间,满满两桶水给挑了回来。反复两趟,就把许黟家的水缸装满。


    解决水的问题,许黟把米饭蒸上,又在竹筐里挑拣出可以食用的马齿笕。


    马齿笕是治痢疾的常见中草药,可以用于湿热淋证,带下等病症,还能作常见的野生蔬菜。许黟在看到它时,本来是不打算采摘的。


    只是想到自从穿来,他就没有怎么正经地吃过蔬菜,今天也没吃,就想着摘回来晚上做一盘凉拌菜。


    许黟在灶房里查看了一番,发现做菜的佐料挺少,只有酱油,粗盐,和只剩陶罐底的猪油,主要的调味料葱、姜、蒜都没有。


    思来想去,许黟选择把马齿笕焯水,再把买回来的一腿烧鸡撕成鸡肉丝,同焯水好的马齿笕炒成一盘菜。


    看着不伦不类,好歹马齿笕沾了鸡肉的香味,吃着也还不错。


    许黟闻着香味,瞬间有了好胃口,等米饭蒸好,就分出三分之一给小黄,烧鸡和鳜鱼肉,也捡出来一些到它的碗里。


    晚饭是解决了,还有更重要的事。


    新鲜采收的中药材要尽快处理,趁着天色还早,许黟把何首乌刷洗干净,晾到了簸箕上。


    制首乌需要时间,每步骤都很重要,哪一步出错了,可能会导致全部药材全军覆没。


    纵观华夏数千年,中医在华夏的时间长河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每一种中药材能被发现并记录下来,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尝试,在各种临床试验中,一步步地把它完善记载下来。


    许黟不敢小瞧这个时代的大夫,在宋朝,就有钱乙,宋慈,杨士瀛等有名的医学家,他们撰写的《少儿药证直决》《洗冤集录》等,许黟都拜读过。


    学中医不分科,只专长哪一项,出生医学世家,许黟对脉学、伤寒、儿科、内科和疑难杂症都有研究学习。


    想要在北宋当一名大夫,他是不怕的,就是怕出师不利。


    何首乌要制熟,需要三蒸三晒,期间要用黑豆拌均上锅蒸,蒸好再晒干,干的首乌片再继续炮制,蒸好,再晒干。


    三次之后,等何首乌的颜色变成黝黑发亮,闻着有熟首乌独特的药香味,摸着有油脂般的质感,就算是制成了。


    春日暖烘烘的,正好合适用来制首乌。


    当晚,许黟就点着煤油灯,把晒干表皮水分的何首乌切成片。


    次日一早,他背上分类捆好的药材,让小黄守家,自个背着竹筐出门。


    东街的妙手馆是除去盐亭县官医外,最大的医馆。里面出名的就属陈大夫,此外,还有三个年纪较轻一些的,看着三十多岁的坐堂大夫,另有几名挑拣药材的学徒。


    许黟要把药材卖去的,就是这妙手馆。听闻他家还在潼川府其他几个县开了分号,里面的大夫都是小有名声,无一例外,诊金都不便宜。


    看的病人多,药材用量就大,他家是县里收药材最多的一家医馆。


    许黟算是早出门了,哪想到穿过市井,来到妙手馆前,看到收药材处的小门,已经排了六七个穿着短褐的百姓。


    大家都是背着筐,提着篮,或是用麻绳捆着,或多或少的,都是十来斤,或是几斤药材。


    突然看到有个少年郎背着半人高的竹编筐,排队的人齐齐地侧目打量这个格格不入的少年。


    看清里面装有几十斤的药材后,纷纷吸气。


    这也太多了吧!


    不晓得挖了多少天,才能挖到这么多的药材呢。


    连前头在收药材的学徒都被一声声吸气吸引,扭过头往许黟看过来。许黟目不斜视,对着看过来的人,抿嘴点点头。


    看着是个老实的,人群里有人想着,就过来问:“你是在哪里挖的?怎么能挖到这么多?”


    可别都是挖的什么野草野菜,错当成是什么药材吧。


    其他几个人没说话,目光却是没移开,显然挺关注的。看来,不管是古今,人都是爱八卦的。


    “没去哪里,县城外的几座山都有。”许黟道。


    一老伯凑近了竹编筐,他年轻时读过一本医书,懂得不少药材。像他这样的老经验,一天下来,顶多挖个十几斤,这么多年,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