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 一个热锅盔

作者:朽月十五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


    只有长在稻田的稗子,人们说它是害草。


    蹿的比稻子快,一株根系能结出满簇的稗子,把稻苗挤占到一边去。就算把高稗子扯掉,那些低矮没冒出头的,也会混在稻田里,吸取肥力和阳光,再次出头。


    所以每每稻子将熟未熟前,都得进行最后一次提稗子。


    “稻子熟前不拔稗,来年有苦也说不出,晓得啥意思不,”徐婆子稳准狠扔出株稗子,她也不卖关子,“收了稗粒,蒸饭吃到没熟的都不是大事。”


    “可混到粮种里,稗粒可不像稻子那样容易沤烂,到那时,田里的稗子成殃,哪还有好收成哦。”


    徐婆子长叹一口气,做人难做农家人,苦得很。靠天吃口饭,收成好不好上头都有田税压着,农事半点不敢耽误。


    姜青禾看着田间摇曳的稻苗,埋头佝偻着身子,在淤泥里穿行拔稗子的农民,不禁有万千思绪。


    她今天出门算早的,连日头都没见影,下田的更是摸着黑,先打草拾谷喂牲畜,咬个黄米馍馍就来伺候秧苗。


    有的勤勤恳恳忙活一年,到头来连黄米馍馍也啃不起,还要靠黑面来糊口。


    她深切明白,哪怕在工业化的时代,种田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更别提生产力无比落后的朝代,每一株禾苗从育种到出秧苗到插秧,拔节抽穗到成熟那漫长的期间。得操心肥力,担心稗子蹿的太多,忧心鸟兽破坏农田,更害怕天老爷不作美。


    一场白灾一场暴雨,就足以覆灭整年的收成。


    可惜那么勤谨,也没有享受到丰实。


    姜青禾喟叹,埋头在每一排稻田里寻找稗子的身影,徐婆子说的很清楚。


    最直接就是上手摸,稻杆摸着毛刺刺的,稗子则光溜溜,摸叶子也一样。


    要不是就看色,瞧着没一点白,那是稻子,叶子能瞅出来白的是稗子。


    刚开始姜青禾还是能看出来几株的,可到后头眼也花了,人也糊涂了,那乌泱泱一片禾苗,总不能每株都上手摸个遍吧。


    她无比确定,不是每个人吃得起种田这碗饭。


    徐婆子手里还淌着泥,笑得差点拍在自己衣服上,“阿妹你瞅你,闲时不烧香,忙了胡抓浆,瞅瞅这秧田里多少稗子哟。”


    她边笑边摇头,有啥就说啥,“妹啊你跟你男人,就是一根瓜秧子上的两个瓜蛋子,但凡多来转转哩,稗子都能少捆一把嘞。”


    姜青禾没敢搭话,被她说得臊红了脸,自从插完秧还真没来咋转过。


    旁边还有来扯稗子的大伯,也听到徐婆子的话,当即站直了身扯嗓子道:“可不能这么埋汰人,徐婆子你懂南墙根的葱——要壅的理不?别把人臊的以后不敢来田了。”


    “阿伯,那你可小瞧我了,明天还来,”姜青禾自认脸皮还是比较厚的。


    “成啊,明早叔等你嘞。”


    稻田四处都响起一阵快活的笑声。


    有人拔着稗子唱起花儿,“七更日头照花山,花山上好多的牡丹。想起尕妹者下夜川,三九天冻下的可怜。”


    隔道田有人顺口接上,嗓子豁亮,“水灵灵的牡丹清亮亮的泉,吸住了探花的少年。马跑了千山的出一身汗,端为才开的牡丹。”


    花儿唱词很清雅,结果横插了句直白的信天游来,“拉了你的绵手手,亲了你的小口口。”


    “滚犊子玩意,”旁边有人败兴,扔了一扎稗子过去。


    “俺们山毛子,听不得酸曲,就该这样唱,川子再来首,”黝黑的汉子嘎嘎乐。


    结果那个叫川子的少年,环抱着胸,捏着嗓子假作抹泪又来了句花儿,“疼俺的少,恨俺的打寒里笑哩。”


    可把人逗得差点在水田打滑,又气又笑拽了把泥扔过去。


    黝黑的汉子也来句信天游,“牙儿白生生两眼花蓬蓬,谁不说你是个好后生。”


    “还得是俺亲哥哩。”


    田里又笑又闹。


    姜青禾也不觉得拔稗子苦了,听着多可乐啊,她只会哼几句。花儿和信天游属山歌流派,湾里的尕娃都能有模有样唱几句,好似唱不来就丢了丑,失了脸面。


    她想,土地贫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点不贫瘠。


    平原上高歌信天游,蜿蜒盘绕的山路会开出花儿。


    踩在清水河滩洗满脚泥的时候,姜青禾仍在回味那些或美或直白大方的唱词。


    徐婆子也哼着,“园子角里开红花,俺们都是婆婆娃娃家…”


    一路沿着河流又回到那间鸭舍,徐婆子问她,“要公的母的,老的还是嫩的,大的还是小的,要不你自个儿挑只?”


    “不过挂面不调,有言在先阿,俺只收麻钱,大的十个麻钱一只,小的就三五个。”


    现在没什么人买麻鸭,开春后想要菢鸭仔的,买的才多。眼下只有谁家多了个月婆子,生了毛娃想给补一补,才买上一只。


    “婶你给我挑吧,挑只老的母鸭,炖汤喝,”姜青禾听到这价格觉得还算公道。


    徐婆子是训鸭养鸭一把好手,她舍得给吃料,一只只土种麻鸭养出没有几只瘦的,满身羽毛也遮不住肉。


    徐婆子一路上都纳闷,眼下算是问出口了,“咋,要去送礼?”


    “不是,自家吃。”姜青禾被她问得一愣。


    徐婆子在她肚皮来回转了圈,悄声问,“揣上娃了?”


    “婶阿,你想啥嘞,娃馋肉哩,”姜青禾被她弄得哭笑不得,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她和徐祯只会有蔓蔓一个孩子。


    哪有那么多的爱能平摊出去呢,爱护好一个就足够了。


    徐婆子笑笑,还是说了句,“娃娃不宜惯,吃了馍馍还要饭。”


    但也进去挑了只最肥的,她反剪着麻鸭的翅膀,用麻绳绑了两圈拎出来。


    见姜青禾看边上才生出没多久,走路还张着翅膀的小鸭。


    麻鸭小时候颜色不好看,褐中夹杂点黄,尾巴毛发是黑的,嘴巴粉粉的,圆头圆脑瞧着挺可爱。


    “来只小的不?”徐婆子问。


    “麻鸭得放到水里养去吧,我们那离河远。”


    “害,”徐婆子摆手,“不用也成,就是到水里吃点鱼虾长肉,旱一点也能肥。”


    “你去麦田里捡点掉在地上的麦粒子,指定还没拾干净,麦麸也成,牧草咋都成。阿妹你说,要就给你拿几只壮的。”


    “选只不太养得死的吧。”


    姜青禾只有这个要求,她拿给蔓蔓养。


    小娃除了偶尔跟他们出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屋里自娱自乐,连玩伴都没有。


    就算徐祯给她削了很多木头块可以当积木玩,但一个人玩还是很无趣,没玩几次就腻了。


    养只鸭子正正好,让蔓蔓每天都有事做。


    果然当姜青禾到家把小鸭子放在地板上时,蔓蔓立即抛弃了她心爱的小水壶,跪在地上趴着看小鸭子一摇一摆走路。


    “娘,你把嘎嘎带回家了?”她头也不抬地问。


    “给你养好不好,”姜青禾把另外只大肥鸭递给徐祯,让他去宰杀。


    蔓蔓狠狠点头,兴奋劲上来,胳膊杵了好几下地板,腿也在地板蹬了好几下。


    “那你给小鸭子取个名字。”


    蔓蔓不假思索,“嘎嘎。”


    她补充,“小鸭子,大鸭子,野鸭子都是这么叫的。”


    她尖声尖气地模仿了一遍,然后评价自己,“好听。”


    姜青禾夸不出口,她高兴就行。


    嘎嘎满屋子乱窜,姜青禾怕它拉在屋里头,扯了根麻绳,从小鸭子头上绕一圈拴住,绑在一边不让它乱跑。


    屋里响起弱小无助的嘎嘎声,听到后头就感觉像一连串的叽叽叽。


    姜青禾要蔓蔓管住它,还告诉她,嘎嘎不能住在屋里。


    蔓蔓说:“爹给做房子,嘎嘎睡外头。”


    徐祯忙着杀鸭褪毛,等麻鸭剁成一块块,先焯水再下砂锅,小火慢煮。


    他才能空出手应付闺女的诉求。


    “要大,”蔓蔓这么说。


    她嫌徐祯弄的屋子太小了,就两长条木板搭上另一块木板做顶棚,她作为小监工,一点都不满意。


    “不好看,嘎嘎喜欢漂漂的。”


    “高一点,我想嘎嘎的时候,头进不去啊。”


    徐祯沉默,是不是最后还得自己住进去才成。


    干脆徐祯按照狗窝的大小来做,根本不管小鸭子跟手掌心点大。


    尖顶斜面,又阔又大,底下还垫了石头,有扇开得特别高的窗。门特别大,至少蔓蔓把头伸进去的时候,里头传来她满意的赞扬,“喜欢大的,嘎嘎也喜欢。”


    姜青禾觉得未必,丁点大鸭子就够缩墙脚的,猛地探进个硕大的脑袋,够渗人的,应该说够渗鸭的。


    结果屋子做好发现,鸭子腿短,能迈都迈不进去。蔓蔓又有了新要求,“要给个楼梯。”


    她想说台阶的,脑子里就没这个词。


    徐祯没有不依的时候,拿石头一次垒上去,等小鸭跌个跟头挨一记脑袋,能磕磕绊绊上去后,蔓蔓勉强满意。


    砂锅里的汤也炖到时候了,蔓蔓也馋了,她还是喜欢肉肉的。


    但她舔着嘴唇,眼神落在冒烟的砂罐里,馋字都快从她嘴角流出来了,蔓蔓却说:“要先给婆婆吃。”


    四婆待她是真当亲孙女样疼的,上回送去的那兜子鸭蛋,老人家自个儿舍不得吃,每天蔓蔓过去就剥给她。


    怕小娃嫌没味,还拿碗倒了点清酱让她蘸着吃。种下的黄瓜捡了水灵的,切片放糖给蔓蔓吃。


    蔓蔓人小,可谁对她好,她都知道。


    她肚子咕噜噜叫,咽下口水,撇开眼说:“我给婆婆送过去。”


    “行啊”姜青禾舀出一大海碗的鸭肉连汤,正好她想让四婆后天帮她照看下蔓蔓。


    她得和徐祯进山拉土,在后院造个菜园。


    “好,”蔓蔓点头,“我要带着嘎嘎。”


    “带,不能进四婆屋里。”


    蔓蔓点头,跑着跟徐祯一起去给四婆送鸭汤。


    回来啃着鸭腿,肉还在嘴里就说:“婆婆给我吃肉肉,我说不要,婆婆给我吃。”


    徐祯也是无奈,“四婆说自己嚼不动。”


    其实四婆还说:让他们自个儿吃好的,别往这送儿,她心疼。


    只是徐祯昧下这句话,只当没听着。


    没来得及醒面,而且有鸭肉鸭汤,吃面就有些奢侈了,忍住没去动面袋子,而是闷了锅高粱米。


    虽然口感不好,可鸭汤油汪汪的,肉煮的软烂,浇点汤在高粱饭上,也算是对得起肚子了。


    第二日,姜青禾穿着草鞋出来的时候,徐祯还在比较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他发现自己不上手摸,单凭眼睛去看,越看越稀里糊涂。


    看他专注认真,却憋不出一个字的表情,姜青禾就知道徐婆子说的不错,他们两个在种田这件事上,可不就是一根瓜秧子上的两个瓜蛋子。


    还是生瓜蛋子。


    早知有今日,他俩都应该上农大,而不是一个苦哈哈读了建筑,转头当木工。一个学民族学,到处去犄角旮旯的地方探风。


    正经事上没半点用。


    一路保持对稗子的高度警惕,下到田里开始埋头寻找。


    隔道田的阿伯笑着喊,“今个男人也带过来了呀。”


    “那可不,两个瓜蛋子总比一个有点用吧,”姜青禾笑眯眯地道。


    事实上,也并没太有用,在两人第n次把秧苗拔出来。又手忙脚乱塞回去的时候,踩在冰凉湿滑的泥地里,背后却出了一层汗。


    两人拎着捆稗子,坐在田垄上面面相觑。


    姜青禾沾着泥的脚踩在徐祯的脚上,然后说:“明年稻田减产,我就去拔生在其他地方的稗子。”


    长在稻田里的稗子,实在让她投鼠忌器,无从下手。


    其他地里长的,还怕拔不下来吗,到时候都给四婆家的鸡鸭当草料。


    “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徐祯也很认同,大概也只有到抽穗,才晓得出了多少稗子。


    休息的间隙,大伙照例是要唱山歌解乏的。


    徐祯听着对面唱,“阴丹衫子绿罩子,月白俩吊给个里子,模样儿像你的好少的,心肠儿跟不上你的。”


    他对姜青禾说:“我也会哼一句。”


    徐祯唱歌还行,嗓音很轻,他对着田唱,田里有禾苗,“泉水沿上的格桑花,骨朵大,羞答答,活像是尕妹的脸洼。”


    自顾自红了耳朵,这都已经是两人结婚的第六个年头了。


    以前徐祯唱情歌也不敢对着她的眼睛唱,现在都当爹了,对着田里唱,可真行。


    姜青禾当时没说,走在没人的路上对着他耳边唱,“大红的衫子绿绸带,青丝的头发白飘带;你把我疼来我把你爱,我俩人活活儿难离开。”


    她想,听他们大小伙子作怪捏腔捏调对着唱那么多遍,总算唱出口了。


    徐祯耳朵不红,改脸红了,凑过去牵住姜青禾的手,她就抠了抠他的手心。


    回到家后吃完饭,蔓蔓在门口遛小鸭,她腿蹬得飞快,小鸭跟不上被扯着走,一路叫嘎嘎,嘎嘎。


    还没入夜,徐祯坐在门口,开始取出木料准备做活,今天有人拿着两个烂裂有豁口的木桶,让他帮着苴一苴。


    苴就是让他帮着在豁口的地方,塞点木片填塞修补,没说拿东西来抵,而是一只木桶给两个麻钱。


    湾里人家哪个不会苴木桶,就算娃也晓得拿点锯末给塞进去,再用薄木片两头堵住。


    <p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