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5章 第一次侦查

作者:李星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气太热,李星锋把工装外套索性脱了,挂在身上。


    虎子有模有样的学者。


    这一路,锋哥边走边给他传授经验。


    什么最好的伪装侦查是什么?是融入,是不做作。


    哎!你就把你当成机械厂的职工。


    机械厂有这么多职工,谁又能认识谁啊!


    但是,来到江州机械厂的区域后,李星锋有些迷茫了。


    有点草率了啊!


    他只知道父亲在四车间,母亲在后勤,大哥李星海在运输队,剩下的一无所知。


    连父亲的车间主任叫什么都不知道。


    江州机械厂,生产机械的车间就十个,整个厂子加上配套的医院学校等一系列单位,好几万人。


    在这几万人里,他和虎子确实不起眼。


    但也太不起眼了!


    从小在这片长大,家属区和生活区域他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厂子,他是陌生的。


    机械厂的管理倒算不上多严密,但是人家也是认衣服的,没工作服也是进不去的。


    算了,先找个人打听下吧。


    要论消息的灵通性,有一个职业,那是万万不能小瞧。


    那就是门房。


    别看不起眼,但是往往这些人认识人最多,知道的消息也最多。


    李星锋在街边的小卖部买了两包红塔山和北冰洋,然后随着人流,朝着机械厂的大门走去。


    机械厂的职工,此刻都已经吃过了,大多数人都在楼下遛弯。


    三五成群的。


    也有不少人提着马扎和象棋,约着三五好友,在树荫下下象棋。


    一路走走看看,李星锋又发现了不少的商机。


    貌似这么大个机械厂,连个舞厅都没有。


    怪不得只能遛弯呢!


    有句俗语说的好,八十年代进厂,九十年代搞房产。


    说的就是两个在国内最吃香的行业。


    八十年代的大厂,算是计划经济红利的高峰期。


    尤其是像江州机械厂这种技术性单位,根本不愁订单。


    而是发愁怎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国家给分配的任务。


    可以说是旱涝饱收了。


    在八十年代,你说一句你是厂里的人,人家都会高看你一眼。


    如果李星锋没记错的话,他高中毕业那年,厂里还分配了不少的大学生进来。


    想都不敢想啊!


    80年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少的可怜。


    但是,人家就是愿意来厂子上班。


    主要原因就是,厂里待遇好,大学生一来,第二年就给解决住房,进厂就是储备干部。


    而且从实习期开始,就享受干部待遇。


    一个月工资至少五十块钱。


    一斤精米才一毛钱,五十块钱,可是不少了。


    而且这帮大学生,还都是香饽饽,不用下车间干活的,直接机关单位坐着,每天喝茶看报纸写材料。


    日子美的不得了。


    他之所以知道,无非是大哥为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便把厂里的待遇拿出来说的。


    但是,李星锋那个时候,就想着玩了,哪有上学的心思。


    倒是后世因为经商,自学不少的知识。


    在江州机械厂,像李星锋家这样的有不少。


    一家一个职工,或者两个职工。


    他们家,父亲和大哥都是厂里的职工,母亲则是后勤的临时工。


    在李星锋的印象里,当初为了让大哥进厂子,父亲走了不少的关系。


    虽然父亲没当上官,但是在厂子里几十年了,认识不少人,好多当初和他一起打螺丝的,后来都升职了。


    父亲也靠着这帮人,花了家里的积蓄,给大哥在运输队搞了个职工的身份。


    大哥也凭着这个身份,如愿以偿的把嫂子李芳娶了回来。


    是的,83年娶媳妇,女方家也是会考虑男方工作的。


    尤其是女方家条件不错的那种,更是在乎男方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


    一路走,一路看,想在机械厂开一个舞厅的想法越发清晰了。


    这些大厂职工太有钱了。


    生活上富足,精神上的空白就体现出来了。


    开个舞厅,绝对满地捡钱。


    就在李星锋胡思乱想的时候,一阵摩托车轰隆声把李星锋惊醒。


    李星锋、虎子以及身边的路人纷纷驻足。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