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0章 军屯制落地,暴增七万兵

作者:酒白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古代:我和赘婿兄长互换身份》全本免费阅读


    当天晚上,大牛就从青山县赶回来了,并带回了一份大青山里的详细地图。


    其实大青山地图,许元胜也是有的。


    不过关于那条可供牛羊从山里进出的线路,他就不知道了,毕竟这个比较偏门,谁也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大批牛羊会进出大青山。


    “大彪叔说了,若是牛羊从大荒国方向入了大青山,他会带人前去接应。”


    “就是抬,也会把牛羊给安全的带出来。”


    大牛说道。


    “好,大牛你下去休息吧。”许元胜点头一笑。


    稍后大牛就离开了。


    过了没多久,王五就赶了过来,仔细打量了那份地图上的线路。


    “没问题了。”


    “到时候我就带着牛羊从这条道入青州府境内。”


    王五点了点头。


    “这次雪地湿滑,要注意安全。”


    “不要让铁血军的兵士有所损伤。”


    “非战之伤,划不来。”


    许元胜点了点头。


    “请大人放心。”王五眸光内透着一抹感动,他能感觉许元胜把他们当人看,而非一个冰冷的战损数字。


    这和当年前线当兵,完全不一样。


    “晚上好好休息,明日择个时间就过去吧。”许元胜点头一笑。


    “是。”王五转身离开。


    稍后许元胜也回府了。


    第二日一大早,再次来到府衙的时候,就得到了王五已经带着千名铁血军以及大批的棉麻布,在天还没有亮就已出发了。


    “好兵啊。”


    许元胜默默道。


    大胜不缺保家卫国的好兵。


    缺的只是爱护他们的人。


    当兵,在过去就是九死一生的事,且善后抚恤送到家几乎都被贪完了,更多时候连尸骨都丢在了战场上,草草埋了。


    一次如此,次次如此。


    朝廷把募兵,当成了民众必须要做的事,纵使战死,也是民众的使命和必须接受的现实。


    如此操作,民众岂会甘心为朝廷而战。


    “青州府的兵。”


    “哪怕战死,我也尽量让其死的有价值,死的不留遗憾。”


    许元胜默默道。


    他对于战死的抚恤,一直很高。


    但随着募兵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情况下,就不能完全拍脑子决定,不患寡而患不均,总有个章程的好。


    接下来几日,因为大雪天气。


    能做的事不多。


    除了责令各地县衙,注意对于民众防寒检查,尽可能不要有冻死之人外。


    并无大事要做的。


    唯一值得谈论的就是。


    府衙向各县发出三份文书,并派差役去城外张贴,传达。


    暨告全府民众书。


    “关于兵士战死之抚恤。”


    “关于兵士战功之奖励。”


    “关于兵士募招之准则。”


    纷纷下达给各县。


    总要为下一次军屯制的普及,先行让大家有个心里准备。


    三份府衙下发的文书,完全按照许元胜的口述,用的皆是大白话,足依让民众听一遍就知道讲的是什么。


    此刻城外乡下议论纷纷。


    “这应该是府丞大人给予我们的保证。”


    “有了这三份文书,以后哪怕战死,也能有个说法了。”


    ……


    “好啊,朝廷募兵每年都有,死了也就死了,像是没有这个人一般。”


    “现在府丞许大人执政,终于给我们穷苦老百姓一个说法了。”


    “这上面说得好。”


    “凡兵士者,一旦战死,其本身所得军功奖励全部下发给所属家人之外,战死者有十两银子的抚恤……米面粮食两百斤,其本人列入所属县志为后世铭记,其孩子未来若通过选拔,可继承其军功职务。”


    “凡战死者,其所属家庭可免一年夏银秋粮。”


    “凡战死者,有县衙颁发牌匾,证明其是青州府而战死。”


    “凡战死者,其家属年迈或弱小以及病疾者,无能力耕种土地,会安置在城内有衙门抚恤之,期间税赋暂免。”


    ……


    一条条讲的十分详细,对身后事极为照顾。


    “哪怕上战场,我也不怕了,嘿,听说给许大人当兵,三天两头吃肉,若是在战场上打下赫赫军功,哪怕战死了,也能为我家崽儿谋个军功。”


    “我把前面的仗打完了,我家崽儿就安全了。”


    ……


    “咱们这边靠近前线,早晚都要上战场。”


    “给谁打仗不是打仗啊,但给许大人打仗,我安心。”


    ……


    “你们看许大人给予军功的奖励,也划分的很清晰。”


    “战场杀敌得银得军功,都很清晰。”


    “好家伙,看的我现在就想当兵了。”


    “是啊,我等泥腿子想当官,靠读书是没有指望了,但是军功,却是大有机会。”


    “好啊,赶上了好时候。”


    ……


    如这等议论,在各县都热闹异常。


    特别下雪又是冬季,家里没有农忙,多数人有的是时间谈论这些。


    在这三份文书,发到钱江县的时候,更是引发了热烈的议论。


    因为此刻的钱江县,已经在扩大城池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往外多建了足有半个城池大小。


    就是为了让城外的妇孺老幼能够入城,余下的精壮男丁可以留在城外,助力于军屯制的落实。


    关于这个目的,并没有瞒着城外村民。


    此刻的城外加上从淮阳府赶来的福广县民众,多达十几万村民。


    人多了,自然事也多。


    大家都对陌生的军屯制,即好奇也彷徨。


    此刻三份文书下发后,无疑安抚了民心。


    “这三份文书下发后,倒是帮了我们不少忙。”慕容山笑着道。


    “是啊,大家对当兵的积极性更高了,特别知晓军屯制先行落户我们钱江县,不但不抵触,反而觉得这次是我们占便宜了。”原福广县县令杜有道笑着道。


    “牛羊已经到位了。”


    “三份文书,也已经誊抄数百份下发。”


    “外城扩建也差不多了,建的房舍我看过了,比城外还要好,还要整洁,去内城买东西也方便,还有学堂和医馆。”


    “不如借助这个机会,开始把老幼妇孺送入城?”


    “到过年的时候,让留在城外的男人们,入城过年?提前习惯这个氛围,嗯,我倒是觉得军屯制是时候可以上马了。”


    慕容山沉吟道。


    “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